“百色”之名得自于壯語發(fā)音“博色寨”,據(jù)說意思是“拍洗衣服的地方”,因江水流淌而過,舊時婦女在此浣衣得名。本是物產(chǎn)豐饒、天地無憂,直到商賈開港帶來了新的氣息,百色從土產(chǎn)大倉變身商賈場,而后成為革命發(fā)跡地。在充滿野性的桂西,百色是一處理想的休憩小鎮(zhèn):款之以美食、待之以好酒,百年老建筑斑駁、街上行人舒適自得的愜意氛圍,令活躍于山水間的旅行者再次輕嗅人間煙火。
白色尋古
彼時百色土產(chǎn)作物種類良多,又因地處云南、貴州和越南三地之間,漸成農(nóng)產(chǎn)貨貿(mào)之地。明末清初時,來自廣東各地的商人溯江而上,在此地開港設(shè)埠,商賈帶來了洋紗、香煙、火油等日用品,這右江、澄碧河交會的小聚落,漸漸繁榮了起來。
商人將桂西山區(qū)以及云貴高原土產(chǎn)香料、茶葉、藥材在此裝箱,送上貨船順著水流運往南寧、梧州,甚至廣州。廣東商人則將嶺南常見的騎樓建筑帶到桂西,河岸旁建起了店鋪,沿著澄碧河是一棟棟的嶺南風格騎樓。因為熱鬧繁華,當?shù)厝朔Q其為“大街”:民國時期稱“中正街”,這政治意味濃厚的街名當然在1949年后廢除了,改為“根正苗紅”的“解放街”。
從百色到紅色
然而,熟悉歷史的人或會感嘆“百色”的名不符實——她最顯眼的顏色其實是紅色。市中心的大街名“解放”:而昔日廣東商人群聚的粵東會館,后來成為解放軍高級將領(lǐng)張云逸于1929年12月11日在此起義之處,功成名就的革命者在北京執(zhí)政,不忘回首為開疆辟土的據(jù)點一一安上里程碑,當初被紅軍攻占、成為革命據(jù)點的會館理所當然地成為愛國教育基地,一個奠基于商業(yè)鼎盛之果的俱樂部如今立上無產(chǎn)階級革命者的群像,不知道該不該說是歷史巨輪書寫的黑色幽默。
百色起義的故事之所以為人所津津樂道,是因為主事者除了張云逸,還有扭轉(zhuǎn)半個世紀后中國命運的鄧小平。這位出身四川、短小精悍的軍官當時才25歲,已經(jīng)嶄露出非凡的領(lǐng)導才華。
會館內(nèi)保留了當年張、鄧兩人的房間、辦公室布置,然而,更吸引人的仍然是建筑本身——會館建筑嚴格按照傳統(tǒng)中式建筑的布局。第一進大殿昔日是迎賓大廳,二進是商會成員議事聚會的地方,三進為供奉關(guān)公像的神殿。建筑的藝術(shù)精華體現(xiàn)在屋脊和女兒墻上,栩栩如生的瓷塑雕刻出粵劇人物,其下飾以奇花異草,相當精美:尤其是第一進屋脊上4列長達10米的五彩琉璃瓷雕立體屏幅,盤龍戲珠、鳶飛魚躍等故事盡在其中。走在這座已經(jīng)有300年歷史的嶺南建筑,每一個小細節(jié)都值得細細把玩。
粵東會館的軍事會議模擬場景。2會館有中軸線,左右對稱,兩邊廳堂、廂房,六院穿插其問,彼此以長廊相連。3屋頂上栩栩如生的瓷塑雕刻出粵劇人物,其下飾以奇花異草,相當精美。以上圖片均為麥翔云攝
百色嘗百味
廣西味道,委實一言難盡。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全篇沒有提及廣西飲食,或許是因為身為總導演的陳曉卿覺得廣西是“中國飲食最復雜的地方”之故。
而這股難以用鏡頭言說的復雜,竟神乎其技地在百色融合于一,幻化成絕妙好滋味——以廣東商人帶來的粵菜為底蘊,再沾染了邊陲地帶的多民族風味。清淡鮮美的廣東風味為百色飲食奠下基底,西南嗜酸、嗜辣的口昧偏好替菜肴添加各色調(diào)料,猶如山巒迭障,入口之后妙處橫生。加之以百色地處山清水秀的偏遠鄉(xiāng)村,總有幾味大城市里不太容易吃到的“野味”:黃鱔、田雞、土鴨,總教識貨的老饕口水直流。
百色美食大抵集中在老城區(qū),解放街周邊的共和路、愛新街、中華街上都是當?shù)匦〕?,當然,因為一頓無法嘗遍,最好能在這里留上一整天。好幾家大排檔是華燈初上后才開始營業(yè)——右江沿岸江濱路白天主營茶館:夜里除了酒吧,還有氛圍輕松悠閑的燒烤攤,若早早撤離,就要和現(xiàn)炒美味擦肩而過了。
老友粉
發(fā)源于南寧,百色街上也遍地開花。將蒜蓉、豆豉、辣椒、酸筍放入鍋內(nèi)爆香,然后加入肉絲,稍微炒過之后加入大骨清湯,最后綴以胡椒,酸、咸、香、辣兼具:夏天開胃,冬日祛寒。在這里提醒一句:百色的老友粉雖未必正宗,可湯頭確實大大勝過南寧觀光街所出的湯面。
炒田雞
青蛙體型遠比牛蛙小,但緊實的肉質(zhì)和香氣讓吃過的饕客魂牽夢縈。如今闖走大江南北,賣青蛙肉的熱炒店已不多見,無怪乎中山一路上的“友誼冰城”這樣受追捧。名為“冰城”。實際上各式湯粉、熱炒、甜點、成食到飲品無一不賣,菜品上百種,夏季到訪食材更全。
鹵鴨舌
這里的鹵鴨舌是“炒”出來的:將已入昧的鴨肉以大火快炒,保有鮮甜,質(zhì)地卻更軟,入口即化。奠忘搭上姜片和少許老抽,最后幾滴麻油提味,香氣撲鼻。
老雞豬肚湯
既是粵菜區(qū),哪能不煲湯?文明街上的文明老膳房會在白天備料,晚上7時開賣,這里的湯品用料實在,價格公道。新鮮的烏雞、豬肚搭上些許中藥材,放入小陶碗蒸煮,簡單卻令人心滿意足。
云吞
既承繼了粵菜傳統(tǒng),故云吞頻繁地出現(xiàn)在百色大街小巷也就不意外了。百色云吞的餡料不多,可湯頭清甜,夏季爽口,冬日暖胃。傳統(tǒng)面店里一般備有腌黃瓜、泡椒、酸筍、酸菜、蘿卜干、辣油、生辣椒籽等,自個兒加料,滿滿一碗,滋味賣相俱佳。
甜吞
有云吞,就有甜吞。云吞吃成,甜吞吃甜。餛飩皮裹上少許豆沙下油鍋炸到金黃,起鍋后放到小碗里,熱騰騰的姜汁紅糖水澆到六七分滿,等上十來秒,底下云吞皮受潮變軟便可入口,水沒泡到的甜吞酥脆,嚼來又是另一番滋昧。
卷粉
粵式早餐喜吃腸粉,百色市民吃的是卷粉,兩者相去不遠,卻各有各的精妙。百色卷粉同樣以米漿制成,老城區(qū)內(nèi)最出名的“三和卷粉”以米皮卷上豆芽、木耳、肉末、肉丁、木薯、豆角等多色菜品輕沾醬料,檸檬醬、海鮮醬、生抽加上辣子,滋味美妙絕倫。
甜飯
或許是被甜吞搶了鋒芒,甜飯相較之下便較少人提及。百色街上的甜飯大抵是八寶飯的精簡版,不放山楂、葡萄干或者桂圓蓮子,素凈的甜糯米包上豆沙蒸熟,就是小店里極受歡迎的甜品。甜吞因為以姜汁浸泡,更宜冬日下肚,甜飯則四季皆宜。
百色市區(qū)不算小,至少得待上一整天才能領(lǐng)略其風情。走在附近建于1911年的紅七軍政治部舊清風樓和起義烈士紀念碑之中,感受百色的紅色熱血。解放街除了有各種主食和菜肴外,記得留點肚子,漫步街頭,你可看到各款不同類型的小食,走走吃吃,以美食款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