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劉雷
立足于“生本立場”,研究特級教師互動課堂,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的課堂互動具有如下一些特質(zhì),即平等性特質(zhì)、多彩性特質(zhì)、分享性特質(zhì)。在語文教學中,研究特級教師課堂教學互動,有助于我們建構(gòu)課堂互動策略。
一、從“控制”走向“激活”:讓學生享受互動樂趣
課堂互動是指課堂教學中師生、生生多方信息交流、傳遞、流動的過程。由于師生、生生之間擁有著不同的信息,因而存在著不同的信息差。一般而言,教師占據(jù)著高位信息,而學生的信息相對薄弱。而觀照特級教師的語文課堂教學,他們總是能積極地引導、啟發(fā)學生,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互動。
比如江蘇省吳江盛澤實驗小學校長、著名特級教師、心根語文的倡導者薛法根執(zhí)教蘇教版四年級上冊《九色鹿》,主動將自己放置于“學生立場”,主動“降低身份”,讓學生扮演“爺爺”,激活學生的文本思維,引導學生解讀文本,引學生向文本靈魂深處邁進。
在學生分工合作講完故事后,孫老師扮演“聽故事的孩子”,由小組中的一位學生扮演“爺爺”。
教師:爺爺,你說的小人是不是說的我???你經(jīng)常說我是小人??!學生:孩子,這里的小人不是個子小、年齡小,而是指靈魂卑鄙的人、靈魂骯臟的人。你年齡小,不是故事中所指的小人。教師:原來如此。爺爺,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調(diào)達是一個小人呢?學生:因為,調(diào)達見利忘義,恩將仇報,將救過自己命的九色鹿的行蹤向國王、王后匯報,給九色鹿引來殺身之禍。調(diào)達經(jīng)不住金錢的誘惑,丟掉了人的良心,也就成了小人。教師:爺爺,看來在金錢面前,最能檢驗誰是小人、誰是君子呢!
當教師主動降低身份,就能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這種對話不是教師的獨白,不是部分學生的話語霸權(quán),而是一種自由、平等的對話。有了這種平等的對話,學生的思想就能被打開,學生的語文學習生命、語文學習精神就能被激活。在這里,教師淡去了“發(fā)號施令”,淡去了“馴化者”的角色,而是藝術(shù)地導演著課堂。學生的生命在對話中溫潤成長。
二、從“告訴”走向“引領(lǐng)”:讓學生建構(gòu)互動策略
在課堂互動中,教師的職責和使命不是自己“教”,不是簡單地“告訴”,而是機智、靈動地引領(lǐng)。通過引領(lǐng),教師組織學生學、服務于學生的學。從“告訴”走向“引領(lǐng)”,能釋放學生學習潛質(zhì),從而讓學生主動地學、智慧地學。比如江蘇省徐州市已故特級教師于永正執(zhí)教《林沖棒打洪教頭》(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為了引導學生認識林沖的人物特點、性格等,引導學生品味林沖與洪教頭的“招式”,從而體會林沖“寬讓”的人格魅力。
教師:林沖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我知道同學們會怎么說。這樣,誰是班長?我先給班長說,看看你們的回答與我給班長說的是否一致?學生1:林沖非常謙虛,盡管武藝高強,卻深藏不露。學生2:林沖非常有禮貌,非常謙虛,武藝高強……教師(對著班長):班長,我是不是這樣給你說的?(班長點點頭)教師:精讀課文的第三、第四、第七自然段,從字里行間去尋找一個字概括。我不說,我將這個字寫在手心里。
學生精讀課文,其間教師在每一個小組悉心指導,師生和諧互動。
教師:這個字找到了嗎?我提醒一下,這個字在課文中出現(xiàn)了很多次。
由于教師將這一個字寫在手心里,同時由于這一個字在文本中出現(xiàn)多次,因而這樣的猜謎引起了學生濃烈的興趣。漸漸地,許多學生舉起了手,找到了“讓”字。
教師:這么多學生,現(xiàn)在,請同學們好好品味這個字,我將這個字寫下來。從課文中林沖與洪教頭的過招中,你能品味出這個字嗎?學生1:洪教頭要和林沖較量,林沖說“不敢,不敢”,說明了林沖的讓。教師:這就叫什么讓?學生2:禮讓。學生3:洪教頭大聲喝道:“來,來”,林沖只好從地上拿起一條棒,說:“請教了”,說明了林沖的謙讓。學生4:林沖看見洪教頭腳步已亂,沒有劈頭蓋臉地打,而是一“掃”,這體現(xiàn)了林沖的手下留情,說明林沖沒有想置洪教頭于死地,說明了林沖的退讓。
于永正老師抓住林沖與洪教頭比武的一招一式,激活學生文本解讀的興奮點。從中體會林沖的寬大的胸懷,可謂用心良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處于“憤悱”狀態(tài)中時,教師沒有急于公布、告訴答案,而是激發(fā)學生、引導學生,從而讓學生進行深度的文本解讀,把握文本中的人物性格與崇高的道德境界。
三、從“預設”走向“生成”:讓學生彰顯互動智慧
基于“生本立場”,教師要做一個睿智而高明的裁判,這個裁判不是要求學生對學生急于評價,而是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激勵學生。作為教師,不僅要精心謀劃、預設,更要盤活師生、生生互動形式,豐富師生、生生互動內(nèi)容。通過積極的互動,能讓課堂誕生無法預約的精彩,從而讓課堂教學從“預設”走向“生成”。比如江蘇省著名特級教師吳建英執(zhí)教《桂花雨》(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師生積極互動,用角色扮演互動的方式,生成了課堂無法預約的精彩。
教師:真是香啊,鄰居們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琦君一家呢?學生1:琦君正纏著母親搖桂花呢!教師:現(xiàn)在你們就是童年的琦君,我就當“媽媽”,誰來纏纏我?學生1(嬌聲地):媽,怎么還不搖桂花!教師:你開始急了。學生2(撒嬌般地):媽!怎么還不搖桂花!教師:你有點迫不及待了。學生3(皺眉著急般地):媽,怎么不搖桂花! 學生4(欲哭似的):媽——,怎么還不搖桂花!……不同的學生,其情感、語氣各不相同,顯示了學生對文本的深度理解。如何讓學生體驗到童年琦君在聽母親提及搖桂花時的興奮之態(tài),都是吳老師在教學中所著力體現(xiàn)的。
四、結(jié)語
課堂互動既是個體與個體的互動,也是個體與群體的互動。在互動過程中,師生各自敞開心扉,通過傾聽、言說,彼此達成經(jīng)驗的交流、意義的分享。課堂教學互動,提升了課堂教學的品質(zhì),改變了師生的教與學方式,優(yōu)化了數(shù)學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