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李琳
再過幾天就是年啦!
在兒時的記憶中,年味兒是書寫整齊的春聯(lián),是火焰般鮮艷的“?!弊?,是香噴噴、熱乎乎的炸糍粑,是那一聲聲“過年好”的殷切的祝福,是藏在枕頭底下一個個鼓鼓的紅包,甚至是大人們派發(fā)紅包時的推三阻四、面紅耳赤……它們就好像一個個沉睡的音符,只有到了某一特定的日子,才會爭先恐后的涌出來。
而現(xiàn)在呢?年貨,是快遞小哥們送來的一個個瓦楞紙箱;拜年,是手機平板上晃動的人影;由于霧霾,城市里煙花鞭炮蹤影難尋;甚至紅包,也變成了社交賬號上閃動的數(shù)字……年味兒,似乎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淡了。
我們身處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而時代的變化和發(fā)展是那樣的迅猛,甚至讓身處其中的我們渾然不覺。
終將有一天,我們會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xiàn)實——傳統(tǒng)民俗正在逐漸消失。
這是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它逼著我們正視它,目不轉睛。
對于過去的許多人而言,春節(jié)是個歡樂祥和的節(jié)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在外奔波勞累了一年的游子,無論你身居高位,或是蕓蕓眾生,到了這一天,你都將被“打回原形”,以家庭一分子的身份歸來,熱切地叫一聲“爸、媽,我回來了!”然而有時現(xiàn)實的壓力卻如一只無情的手,讓你眼睜睜地看著家的距離越來越遠。每當這個時候,回家,便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關注的話題。
而現(xiàn)在,春節(jié)對我們而言,除了是日歷上醒目的“法定節(jié)假日”外,還意味著什么呢?
有些人對此無動于衷。他們寧愿與遠在天邊的所謂朋友熱聊,也不愿與近在眼前的親人說一句話。父母送來熱騰騰的餃子,他們看也不看一眼,繼續(xù)戴著耳機打游戲、刷微信、刷抖音。而父母呢,他們可能什么也不懂,只是在旁邊看著,不說一句話,生怕打擾你的“好興致”,默默地等你吃完收拾桌子,端走他們準備了幾天的好菜……有的時候,并不是父母不懂你,而是你對父母太吝嗇。
前幾天,一個名為《啥是佩奇》的小短片刷爆了朋友圈,一個住在鄉(xiāng)下的老爺爺,為了滿足孫女的一個看似簡單的愿望,到處打聽,尋找“佩奇”,費盡了心思。在短片的最后,他為孫女打開了禮物——一個自制的“鋼鐵佩奇”。許多人看到這一幕都笑了,但笑過后也含著淚。幾分鐘的一個短片,搞笑但也令人清醒,因為它折射出了社會上最令人疼痛的話題——空巢老人。而在中國,還有許多這樣的老人。他們給予了子女自己所能給予的一切,但子女連回家看一眼他們也沒有時間。他們渴望的,不是子女“出息”后帶回來的一沓沓鈔票或一箱箱珍奇美味,而是子女的一句問候、一些陪伴……而作為子女的你,又有多長時間沒有回家過年了?愿你像歌中唱的那樣“?;丶铱纯础?!
是的,也許時代在變化,但人的心不應該變。過年的形式變了,但你要知道,春節(jié)的內核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團圓”。
愿你出走半生,閱盡詩與遠方;愿你歸心似箭,路途萬里無阻。
作者抓住了兒時和現(xiàn)在過年時不同的表現(xiàn)寫出了新的時代對人們過年方式的影響,反映了傳統(tǒng)民俗正逐漸從現(xiàn)代生活中消失的現(xiàn)象,也反映了現(xiàn)代生活中人們對親情的淡漠。文章語言輕松、活潑,富于時代氣息,感染力強。
——陳碧玉 (武漢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