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忻秀珍 E-mail: xinxiuzhen @qq.com
Q
主持老師,您好!我是位剛退休的人員,看到很多老年人拿著相機在公園拍照,我也想買臺照相機學學照相。我現在拿不定主意,是該買臺大變焦照相機,還是買臺單反。哪種相機適合我用?請您給指導一下,謝謝!
A
對于剛對攝影感興趣的老年人來說,我建議買臺1英寸底的大變焦數碼一體機,因為操作功能全,用于學習拍攝技術夠用,不用更換鏡頭也能獲得從廣角至長焦的拍攝效果,相對于可換鏡頭的無反、單反數碼照相機來講,鏡頭與機身一體的大變焦數碼照相機攜帶使用更方便些,1英寸感光芯片的數碼相機成像質量會比APS-C型和35mm全畫幅影像傳感器的數碼照相機差些,不過作為初學者學習攝影用還行。
現在老年影友的隊伍日漸壯大,公園里到處可見他們的身影(圖1)。當你用大變焦數碼相機拍照覺得不滿足時,說明你已晉級為攝影發(fā)燒友了,那時你可以考慮再買臺性能夠好的單反或無反數碼照相機,然后就考慮買些鏡頭之類的事情了。與之相反的是更多的年輕人在用手機拍照,還通過網絡來展示交流。
Q
忻老師,您好!我是位影友,目前用尼康單反和索尼無反照相機,各配有幾只變焦鏡頭。我想選擇款85mm的定焦鏡頭,在尼康與索尼之間進行了比較,最后想給索尼的無反相機配只85mm的自動對焦攝影鏡頭。原廠的85mm Fl1.4鏡頭太貴了,我關注的是索尼FE 85mmF1.8鏡頭,也想考慮快上市的三陽85mm F1.4自動對焦鏡頭。三陽的這款自動鏡頭價格應該不會貴的,是否應該考慮索尼的FE 85mmF1.8原廠鏡頭的匹配性能更好?
近日看到報道蔡司推出了Otus100mm F1.4鏡頭,只有尼康和佳能的單反卡口,沒有索尼FE無反卡口?,F在專業(yè)鏡頭廠推出新款攝影鏡頭都有多種卡口,難道蔡司這種為單反設計的鏡頭不適合無反機身,亦或是手動鏡頭易于轉接使用?像這種手動鏡頭用于膠片單反機身上也能用吧?
A
三陽的這款自動對焦85mm F1.4鏡頭將進入市場銷售了,售價恐怕比索尼FE 85mm F18鏡頭要高點吧(索尼FE 85mm F1.8鏡頭目前在電子賣場的售價在3700元左右)。三陽牌這款鏡頭和索尼FE 85mm F1.8鏡頭都使用了不少樹脂材料,所以這兩款攝影鏡頭都很輕便,長時間端著拍攝無負擔感。
其實價格也不算高的還有適馬Art系列的85mm F1.4攝影鏡頭,只是用料足導致鏡頭的份量重些。騰龍也即將有款85mm F1.8自動對焦攝影鏡頭投放到市場上,有多種卡口,價格不會高的。如果讓我選擇的話,在嫌原廠頂級攝影鏡頭貴的情況下,我會考慮適馬的Art系列同規(guī)格鏡頭,畢竟人家用料實在啊。三陽牌的85mm F1.4自動對焦攝影鏡頭從照片上看焦外大光圈時散景比索尼FE 85mm F1.8柔和,縱向色差似乎控制的也不錯。
索尼FE 85mm F1.8攝影鏡頭的耐用性好像還不錯,我見過網上有賣“臺州貨”的舊二手索尼FE 85mm F1.8鏡頭,鏡頭的外觀看著很慘,前鏡片也有劃傷,但自動對焦等功能均正常。如果考慮鏡頭與機身性能的匹配,那從理論上來講肯定是原廠的鏡頭更好了。
蔡司品牌的Otus lOOmm F1.4鏡頭又是一款用料足的鏡頭,它就是按照高像素數碼相機的成像要求進行設計制造的,目前僅有尼康F型和佳能EF型的單反相機卡口,但可以通過鏡頭轉接圈裝于各種卡口的無反數碼機身上,其成像質量并不受損失的。特別是它的尼康ZF·2型單反鏡頭卡口不僅有電子信息觸點,鏡筒尾部也有光圈調節(jié)環(huán),轉接設定光圈很方便,只是手動對焦用著麻煩。
蔡司Otus lOOmm F1.4的ZF·2型攝影鏡頭可以用于尼康的MF、AF膠片35mm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上,注意別碰傷鏡尾口的電子觸點,MF的尼康單反要看看測光聯動光圈撥桿是否匹配。
Q
主持老師,您好!我是攝影愛好者,有點問題向您請教。作為愛好我也買了專業(yè)些的數碼照相機和鏡頭,覺得平時拍花、掃街是個浪費,也不覺得這有啥意思。我總想拍些布光講究的人像和靜物等。靜物拍攝好辦,但由于住房較小,拍人像就布置不了了。有位影友時間富裕,愛旅游,偶有想旅拍的人就出費用帶著他,幫給拍照,他這業(yè)余愛好倒是有用武之地了。我曾想與有共同愛好的影友一起租個大房子,布置成影室,業(yè)余時間約拍些商業(yè)人像或產品拍攝,能有維持這房子租金的收入就可以了,這就能有個拍攝的影室了。
關鍵問題是租房子做影室能否維持的了,有朋友說簡單的用白熾燈作照明光源,投入很低。若買套影室閃光燈不僅貴,萬一維持不了燈具都沒處放。可是白熾燈做光源能控制好色彩嗎?
A
你這位影友看來比較有個性,不隨波追流,對自己想拍攝的照片要求較高。我過去有段時間與你想的有點相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期,我手里也置辦了不少專業(yè)攝影器材,時不時的會幫著拍些商業(yè)廣告片,那時中國大陸的工資實在是太低了,而專業(yè)攝影器材的售價也實在是太高了,靠工資攢錢來買專業(yè)器材那叫“路漫漫,其修遠兮”。所以,我拍些商業(yè)廣告就解決了資金問題。
說到拍花和街拍,這就看個人喜歡拍攝的內容了,有人喜歡拍花,有人愛拍鳥兒,還有人拎個相機滿大街找尋想拍的場景,年年如此,百拍不厭。既然是愛好嘛,那一定是各有所好嘍。就如我不太理解喜歡釣魚的人之樂趣,我的一位鄰居喜歡垂釣,冬季去冰上鉆洞釣魚,在冰封的河面上一呆就是半天,夏日陽光下在河邊守著漁桿坐上大半天。所以影友無論拍什么,只要他/她喜歡并從中得到了樂趣就好。
你喜歡在影室環(huán)境中精心布光拍攝人像或靜物,但苦干居室面積小而難以如愿。我不清楚你所在地區(qū)的商業(yè)攝影單位經營情況,我居住的這里搞商業(yè)攝影的業(yè)務現在都不太多,不少影棚都提供場地臨時租賃業(yè)務,供需要的攝影人租賃使用,其有完整的照明設備及背景紙(布)等,可按天或小時計費,需要者提前預約商定工作時間和租金即可。如果有商業(yè)拍攝任務需要臨時租個設備齊全的影棚,倒是很方便,若是攝影愛好者拍著玩,一兩次也挺好的;經常想租影棚拍著玩,這租金加起來可就不少了,業(yè)余攝影愛好者是否會承受得了這筆租金開銷也是個問題。經常作室內拍攝還是自己布置個影室較好,在城市的非繁華地段,只要交通方便,租間房子應該不會太貴吧?我現在租住的房屋面積可以作個小影室用(當然是不能正常居住了),租金每月近三千元人民幣。租房子布置成影室用肯定比租影棚省錢,但得購置燈具、背景紙等用品。
你想通過有償商拍掙些錢來付房租,在有專業(yè)器材且你的攝影技術可以的話,掙點房租應該不難的。我認識的影友中就有兼作網約攝影師的,掙不了多少錢,付份房租還是夠的。你若想這么干,不妨通過網絡論壇和微信群發(fā)布信息,看看是否有業(yè)務,當然約拍也要遵守法律規(guī)定的,就如你提到的那位愛旅游的影友去幫別人作旅拍,這在國內倒沒什么問題,若是出國旅拍,那是否是純粹的幫忙,還是也有些報酬?要知道有些國家的法律規(guī)定禁止持旅游簽證者非法務工,而有償的隨拍商業(yè)攝影人員就違反了這一規(guī)定。
你的朋友建議影室的室內布置用白熾燈作照明光源是為了減小投入的成本,這主意挺好的。畢竟是個業(yè)余愛好,在經濟上要量力而行才對。數碼照相機不都有白平衡設定么,其中就有白熾燈這項,感覺色溫有誤差可以再作微調,在后期處理時也可以對色彩再作修正的,這沒什么不可的啊。
Q
忻老師,您好!我是攝影愛好者,參加工作時間不長,沒有經濟實力,用的是佳能的殘幅單反和索尼無反相機。我一直想添只135mm焦距的定焦鏡頭,近日在網上看到只成色還行、功能正常且沒有維修史的佳能EF 135mm F2 L攝影鏡頭,賣價3000元,比新品便宜兩千多元。我一直在佳能這款新品鏡頭和適馬的135mm F1.8 DG HSM Art鏡頭之間拿不定主意,畢竟兩款新品鏡頭僅有約三千元的差價,我傾向于買適馬的鏡頭,為的是用于索尼相機上?,F在有只三千元的二手佳能EF 135mm F2 L鏡頭出現,我有些不淡定了,不知該不該買下它?
另外,攝影人搞的創(chuàng)作作品從社會認知及市場上能算真正的藝術品么?現在手機人人都在拍照,也在網絡上交流,擁有專業(yè)器材的攝影人也逐漸被邊緣化了,攝影已完全大眾化了。
A
如果你是想給索尼35mm全畫幅無反數碼照相機配只135mm定焦鏡頭,那么性價比較高的就屬適馬的這只Art系列鏡頭了。索尼的135mmF1.8 GM定焦攝影鏡頭雖然焦外比適馬的同規(guī)格鏡頭好些,但售價可貴不少呢,不差錢可以考慮。
3000元人民幣的二手佳能EF 135mm F2L攝影鏡頭不算貴,可是買這類鏡頭玩的不就是大光圈的虛化前后景效果么,這款佳能的老定焦鏡頭在索尼高像素無反機身上大光圈時的焦點處成像質量可沒法與適馬135mm F1.8 DGHSM Art鏡頭比。三千元不算貴,若買到手總覺此鏡頭如果雞脅,那錢花得也不算值啊,還是再添點錢買只實用的鏡頭吧。
說到攝影作品的定位歸類問題,好的攝影創(chuàng)作作品肯定是屬于藝術品啊。可能是歷史的原因及大眾在認知方面的問題,作為視覺藝術中的攝影與美術在社會認知上卻有不同。對于美術作品,或更確切的說是一幅畫,普羅大眾的看法是:畫可以算藝術品,而攝影作品不過就是張照片嘛!
對于文化水平較低者來看,畫家就是畫畫的,攝影家就是照相滴。其實這里也有共同點,那就是:畫畫的=照相的=工匠人,而畫家=攝影家=藝術家,這就提升檔次了。不過要讓我自嘲的一說:藝術家不過就是個藝人嘛,有啥了不起的,我被媒體定義為藝術家都N年頭了,不也就湊和著活著嘛。
攝影起源于西方世界,攝影作品能被冠以藝術稱謂開始登大雅之堂也是在西方社會認可的,用句老百姓的話來說,攝影何時在中國大陸由照相師傅改為攝影家了?我的印象中就是我國眾多的高校開設攝影專業(yè)了,照相師傅擁有了高等教育背景就可以憑票進入藝術圣殿了。這個演變之時,我恰好在相關的院校從事教學工作,既是見證者更是親歷者。
說到中國大陸的攝影作品藝術化、市場化,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06~2008年之春季中國大陸當代藝術作品市場拍賣的瘋狂盛宴,那場借天時、地利、人和的所謂中國當代藝術炒作之市場中,天價作品一再誕生,攝影圈也發(fā)現了商機,急急如律令般的趕緊介入,炒作賣錢,沾點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之光吧。
自2008年秋季之后,中國大陸的攝影圈對作品的市場化并沒停止折騰,但都是小范圍圈子內之事了,已無2007年左右的社會化運作之能了,就如韭菜割久了的中國股市、泡沫吹大了的中國樓市,想再恢復昔日之“繁榮”真的是不容易?。?/p>
現在隨著智能手機的善及,拍照已是大眾的家常便飯之事,這種狀況下,可以說攝影界或稱攝影圈吧,面臨著被重新洗牌,純粹技術性的東西已無市場了,而藝術性的市場和社會認可又有待于國民綜合素質的普遍提高之后。
我覺得大浪可以淘沙,攝影圈也得經受住時間的檢驗,不是買套昂貴的攝影器材,再穿上了馬甲就算是攝影家了,還是拿自己的知識和作品來說話吧。隨著攝影工具的大眾化普及(如手機攝影,攝影最終會分化為兩極,一是類似目前狀態(tài)下的全民手機影像網絡化參與普及;另一端是高水平學術端的攝影人逐漸收縮聚攏形成一個攝影界高端的小群體,我就估且先把這個小群體稱作攝影學院派吧!
人們都說智能手機的普及帶來了全民攝影熱潮,誰又能說的準,日后數碼相機里多置塊通信用集成電路,插了電話卡就能通話了呢。屆時手機用戶可以拍照,攝影人也可以拿著相機通話啊,這就是科技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