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欣欣
中國古代制瓷工藝歷史源遠流長,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經過數千年的積累與沉淀,到清朝時,制瓷業(yè)發(fā)展達至頂峰,清朝統(tǒng)治階級對瓷器的喜愛和重視,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yè),成就了清朝的瓷器制造巔峰。這一時期的制瓷技藝高超不凡,紋飾題材豐富多樣,有千姿百態(tài)的瑞獸祥紋、枝繁葉茂的花草植物紋、寫實自然的山水人物紋、蘊意深遠的吉祥寓意紋等,這些紋飾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強烈的生活氣息,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
新鄉(xiāng)市博物館陶瓷器藏品近3000余件,其中清代瓷器近400件,本文從中精選十幾件代表性瓷器作一賞析,以饗讀者。
一、栩栩然如生——瑞獸祥紋
瑞獸紋樣是畫匠借寓自然界各種動物形態(tài),把它們變成符合審美意識的紋飾,顯示出中國工匠們非凡的智慧與卓越的創(chuàng)造能力。我國陶瓷上的瑞獸紋飾有虎、龍、鳳、麒麟、獅、鹿、馬、兔、鴨、鵝、牛等,還有各種魚紋形象。
清乾隆黃釉綠彩云龍紋菊瓣口瓷盤(圖1) 通高3、腹徑10.8、口徑13.2、底徑7.9厘米。1980年故宮博物院撥交于新鄉(xiāng)市博物館收藏。盤口呈菊瓣形,撇口,弧壁,圈足??谘匾郧嗷瞎催?,在黃釉下呈紫黑色。通體黃地綠彩裝飾。盤心內繪正面龍戲珠紋,內繪雙龍趕珠紋,輔以花草紋。外壁繪8朵青花紋。足圈內施白釉,中間有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6字篆書款。龍紋刻工嫻熟流暢,所刻行龍蒼健兇猛,氣勢恢宏,數寸之間,猶有排山倒海之勢,難掩皇家氣派。黃地綠彩創(chuàng)燒于明永樂時期,清代自康熙起,歷朝官窯均有燒造。據《國朝宮史》卷十七《經費》中規(guī)定: “藍底黃龍或黃地綠龍為嬪妃所用,不得逾越”,故可知本器為宮中后宮嬪妃們的專用器,地位尊貴。
清嘉慶冬青釉礬紅團鳳紋碗(圖2) 通高6.9、腹徑12.6、口徑14.5、底徑6.3厘米。1980年故宮博物院撥交于新鄉(xiāng)市博物館收藏。碗撇口,弧壁深腹,平底圈足。通體施冬青釉,釉色勻凈淡雅。內底、外壁分繪1只和5只礬紅彩團鳳,團鳳以圓形為界,舞動飛轉,身姿優(yōu)美,高貴華麗,極富動感。底書“大清嘉慶年制”6字青花篆書款。鳳是神鳥、瑞鳥,百鳥之王,頭似錦雞,身如鴛鴦,翅如大鵬,腿如仙鶴,嘴如鸚鵡,尾如孔雀。團鳳紋是鳳紋構成的圓形紋樣,為清代瓷器流行裝飾紋樣之一。
清同治粉彩花鳥紋綠里碗(圖5)高4.5、底徑5.8厘米。此件器物造型精巧別致,花紋口外撇,弧腹,圈足。粉彩,外壁繪制花鳥圖,設色豐富。內壁素面無紋飾,施綠彩,粉彩瓷器的內壁及底足內施綠彩,俗稱“綠里綠底”,胎體光潔瑩潤,堅硬縝密。碗底4字篆書款“同治年制”,字體工整,布局謹慎,筆法娟秀,運筆有力。
二、一歲一枯榮——花草植物紋
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我們的祖先天生就對花草植物親近,無論是種植的、野生的,還是生存依賴的、生活觀賞的,都在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古人對花草植物寄托情感,對花草植物等極盡贊美,非常注重精神世界的追求,這便有了瓷器上的枝繁葉茂,果綠花紅。
清雍正黃釉暗纏枝花卉紋盤(圖4) 通高3、口徑14.6、底徑9.5厘米。1980年故宮博物院撥交于新鄉(xiāng)市博物館收藏。盤敞口,弧腹,圈足,器型端莊秀雅,胎質細膩,通體施黃釉,釉色嬌艷潤澤,內壁素面無紋,外壁暗刻纏枝花卉紋,花朵嬌柔靈動,枝葉婉轉,紋飾精美。底部施白釉,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6字二行楷書款。黃釉創(chuàng)燒于明初景德鎮(zhèn)官窯,以明代弘治朝最為著名,色澤均勻嬌艷,習稱為“嬌黃”或“澆黃”,后世均以弘治黃釉為楷模。雍正黃釉器雖不像弘治時期施釉肥潤,色澤明快卻勝弘治一籌。
清光緒粉彩百花不露地盤(圖5) 通高2.5、腹徑13、口徑14.9、底徑7.6厘米。盤敞口,淺腹,圈足。盤內繪飾百花圖,花團錦簇,絢麗繽紛,以粉彩分別繪月季、牡丹、菊花、牽?;?、百合、荷花等各色花卉及花葉,千姿百態(tài),象征著“百花獻瑞”的吉祥之意。外壁對稱繪兩組粉彩纏枝花卉紋飾。底書“大清光緒年制”6字二行紅彩楷書款。百花不露地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種表現手法,直觀解釋就是畫上許多花把底子都蓋住,使其不露地兒,也叫做“萬花錦”“萬花堆” “萬花獻瑞圖”等。這是清代工藝繁榮之世才出現的一種裝飾紋樣,含有“百花獻瑞”的美意。據清宮檔案記載,百花不露地者,是帝王專用賞花應景之瓷,工藝比其他官窯更為講究。
清黃釉黑花“大雅齋”花盆(圖6) 通高33.5、口徑39.6、底徑21.3厘米;花盆口外撇,深弧腹,圈足。盆里白釉無紋,外壁通體以黃釉為地,口沿處繪蝠壽紋一圈,口沿下飾一圈折枝花卉紋,下接一圈回形紋,腹部黑彩繪秋菊數叢,婉轉綻開,秋韻十足。器身有紅彩楷書“大雅齋”橢圓形閑章?!按笱琵S”是圓明園內的一處建筑名稱,位于“天地一家春”之西間,是供慈禧繪畫習字的自用畫室。“大雅齋”是慈禧的私人堂款,因此,大雅齋瓷器被看作為“大雅齋”畫室燒造的慈禧太后專用瓷。
三,坐看云起時——人物山水紋
人物山水是中國古代繪畫的重要題材之一,文人們通過對人物山水的描繪寄托自身的理想情懷,也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現實。從宋代開始,制瓷匠人們就將中國畫中的人物山水繪制于瓷器之上,巧妙地將中國傳統(tǒng)文人們的美好理想與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表達人們內心的期盼和真實的社會信息。
清乾隆棗紅釉五彩開光碗(圖7) 通高7.6、腹徑17.4、口徑17.8、底徑6.9厘米。1980年故宮博物院撥交于新鄉(xiāng)市博物館收藏。此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內施白釉,無紋飾,外壁施棗紅釉,設4個圓形開光,開光內均繪山水紋。圈足內施白釉。外底書青花篆體“大清乾隆年制”6字方款。 “開光”是我國傳統(tǒng)陶瓷裝飾上常見的一種形式,具有很好的圖案裝飾效果,在瓷器上構成圓形、長方形、菱形、扇面形等外框,然后在該空間里飾以山水、花紋、人物等,一般為白地開光。
清青花山水人物紋爐(圖8) 通高13.8、口徑22.6、腹徑22.2、底徑13厘米。爐口外撇,短頸,扁圓腹,腹以下漸收,圈足。器身頸部繪青花八寶紋,以青花如意云紋相隔;腹部通體繪青花山水人物紋飾,山石嶙峋,層次分明,意境高遠,青花濃淡有致。底部有青花雙圈。此爐是香爐的一種,因為形似佛教法器“缽”,而被稱為“缽式爐”,流行于明代末年和清代早中期。
清五彩人物紋帶蓋罐(圖9) 通高44.2、口徑12.g、腹徑26.5厘米,底徑19.6、蓋高10.5、蓋徑9.8厘米。罐圓唇直口,短直頸,豐肩鼓腹,平底外撇,有蓋,蓋為盔形,蓋頂置寶珠形鈕。器身造型高大挺拔,豐碩俊美,以五彩人物故事紋為飾,色彩豐富,人物形象生動自然,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此類罐因外形酷似頭戴戰(zhàn)盔、挺胸突肚的將軍,故名將軍罐。將軍罐在明代嘉靖、萬歷時期開始始燒,至清順治時基本定型,盛行于清康熙朝。將軍罐最初為佛教寺院裝殮僧、尼圓寂火化后所遺骨灰的專用骨灰罐,后由于其器型端莊挺拔、豐滿俊朗,較寬敞的器物外壁又可用青花、五彩、粉彩等多種手法盡情地繪制各種題材紋飾,極富裝飾意味,故逐漸被人們作為裝飾家居的陳設器。
四、平凡有深意——吉祥寓意紋
古人云:“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征?!毕矐c吉祥,福壽平安,是我們民族千古永恒的熱望和追求。在我國數千年的陶瓷發(fā)展史中,吉祥寓意的圖案有著重要地位,肇始于商周,高速發(fā)展于宋元,在明清更達到高峰,清代更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
清乾隆豆青釉青花五福捧壽紋盤(圖10)通高5.5、口徑29、底徑14.6厘米。盤葵口,折沿,淺腹,圈足。盤通體施豆青釉。折沿處青花繪8只蝙蝠,盤心青花繪五福捧壽紋。底書“大清乾隆年制”6字青花篆書款。五福捧壽是我國古代漢族傳統(tǒng)的吉祥紋樣,始創(chuàng)于清康熙景德鎮(zhèn)窯,以后歷朝均有燒制,蝙蝠之蝠與福字同音被古人視為吉祥之物,常用5只蝙蝠象征5種福氣,“五福”據《尚書洪范》所載是:“一日壽,二日富,三日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日考終命”,這類圖案多以5只蝙蝠圍著壽桃或壽字,寓意“多福多壽”,習稱“五福捧壽”。
清光緒黃釉粉彩描金“萬壽無疆”粉彩盤(圖1 1)通高5.2、腹徑19.5、口徑21.8、底徑13.5厘米。1980年故宮博物院撥交于新鄉(xiāng)市博物館收藏。盤敝口外撇,弧腹,圈足。盤口沿處描金。內壁以黃釉為地,粉彩繪云頭紋、云紋、“卐”字綬帶紋,圓形開光內分別描金書“萬壽無疆”4字。盤心描金團壽字,周圍襯以綠彩海水紋。外壁繪3組折枝纏枝花紋飾,布局規(guī)整,寓意吉祥。底書“大清光緒年制”6字二行紅彩楷書款。 “萬壽無疆”用于祝福人健康長壽,此件萬壽無疆盤特點突出“喜慶”主題,充滿吉祥寓意,是光緒年間最具代表性的官窯佳品。據記載,光緒十年(1884)、二十年(1894)、三十年(1904)曾多次燒造此類器物,多用黃釉作地,為皇宮祝壽慶典之用。
清青花纏枝花卉紋葫蘆瓶(圖1 2) 通高61.9、口徑11,最大腹徑27.5、底徑17.7厘米。瓶身呈三葫蘆形,圓口,腹部上圓下方,中間束腰,圈足平底。通體青花裝飾,青花沉穩(wěn)青翠,瓶身主題紋飾為青花勾繪花卉紋和纏枝牡丹紋,輔以回形紋、弦紋及如意云頭紋,瓶底部飾一圈蕉葉紋,紋飾繁復精美,層次清晰,優(yōu)美生動?!昂J”與“福祿”諧音, “瓶”與“平”同音,象征了福祿雙全,平平安安,大吉大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富吉祥寓意的器形代表。(責任編輯: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