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是時間的孩子,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你無法想象,沒有文字與記錄,人類的精神世界該如何匱乏,中華文化又如何傳承。
71年前,瘦小的張百發(fā)跟著父親離開河北香河農(nóng)村,一路步行到當時的北平城謀生。這個沒有上過一天學的窮孩子,兩年后成為新中國建筑工地上的一名鋼筋學徒工。
1954年,由張百發(fā)和11名青年人組成的張百發(fā)青年突擊隊誕生。19歲的他打著隊旗轉(zhuǎn)戰(zhàn)京城,從友誼賓館到人民大會堂,流遍辛勞的汗水,留下巍峨的建筑,最終成為北京市常務副市長,被尊稱為北京亞運場館建設的功臣。
2019年7月5日凌晨,張百發(fā)在北京病世。全國勞動模范,這是這位84歲老人最珍視的榮譽,因為里面融聚著工人階級忠實于黨、忠實于人民的初心。
就像我們看到的那樣,這個7月是屬于初心的?!安煌跣?、牢記使命”,在回顧歷史中看見初心,重溫初心,自然會更加清晰前行的方向。
《中國工人》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1924年10月創(chuàng)辦的刊物,尋找我們的初心,必然需要重溫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工運歷史。面對300位全國總工會機關黨員干部,浙江大學研究紅船精神的教授,講到了陳獨秀之子陳延年被國民黨軍瞥亂刀砍死的細節(jié),這讓我們想到更多中國工運史上的先烈。比如,曾經(jīng)參與組織領導“省港大罷工”,更為當年的《中國工人》寫過許多重要文稿的鄧中夏,1933年就義時只有39歲。45歲的工人運動先驅(qū)王荷波慘遭殺害的地點,就在距離《中國工人》雜志社不足800米遠的安定門外。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這些工運先驅(qū)的悲壯故事,是建黨初期無數(shù)共產(chǎn)黨人犧牲奉獻的縮影。重溫他們創(chuàng)造的工人運動歷史,我們的初心更加清晰,我們的使命更加牢記,我們的信仰更加堅定。
還是在這個7月,中國工人出版社迎來了自己建社70周年的日子?!吨袊と恕繁酒谏疃葓蟮?,回顧了這家服務億萬職工的出版機構(gòu)從草創(chuàng)到根深葉茂的歷程,試圖展開一幅工會出版與黨同行70年的歷史畫卷。
《論人民民主專政》的出版,宣告了即將成立的新中國的國家性質(zhì),也顯示了毛澤東在帶領中國共產(chǎn)黨奪取政權后的清醒;《把一切獻給黨》的廣泛傳播,讓中國保爾吳運鐸的故事家喻戶曉,感召著一代代青年投身祖國建設;《中國工會讀本》用600余張珍貴圖片,記錄著中國工會波瀾壯闊的歷史足跡……一個個藏于顯赫書籍背后的編輯故事,一處處充滿滄桑和變革的歲之痕,包裹著一代代工會出版人的不滅理想與執(zhí)著追求。
真理是時間的孩子,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你無法想象,沒有文字與記錄,人類的精神世界該如何匱乏,中華文化又如何傳承。當我與一位編輯探討什么才是出版最好的時代時,他脫EI而出,“現(xiàn)在就是出版最好的時代”。
是的,每年50萬種圖書出版的繁盛表達,就是最好的時代。只是,對出版人來說,與時代同頻,依市場而生,不僅要有一顆擁抱真理真知和美好的火熱之心,更需要擁有一顆耐得住寂寞、堅守價值判斷的冷靜之心。“喪與熱血并存”,這是真實的編輯人的世界。
7月,張百發(fā)離開了我們,又一位全國勞動模范的故事合上了厚重的書頁。
7月,我們的編輯部里來了新的年輕人,為這座鼓樓橋畔的出版大樓注入了盎然的生機。時間都知道,初心永遠在那里,使命永遠在那里,信仰的燈塔永遠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