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迎春
摘要:黨報本身的屬性和使命,決定了它的權威性,也因此產(chǎn)生了“不好看”的爭議。如何在全媒體時代吸引受眾目光,提升地市黨報“使用率”,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歸根結底,黨報要重視服務和提升,服務黨委政府,也服務普通群眾;服務外界,也服務自身。
關鍵詞:地市黨報;使用率;新聞理念;傳播手段
關于黨報特別是地市黨報的“使用率”,歷來是一個頗受關注的話題。不少地市黨報的記者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到基層鄉(xiāng)鎮(zhèn)采訪時,自家的報紙一摞摞被碼在墻角,連包裝都沒拆開。而在縣區(qū)和市直這個層面,有些單位為了完成宣傳、考核任務才訂閱黨報。黨報字斟句酌、夜以繼日的勞動成果,在某種程度上被漠視甚至無視,枉費了思想和智慧的結晶。
但與之相悖的是,黨報的主流、公信、權威始終是毋庸置疑的。在不少地級市,通過網(wǎng)絡傳播的新聞固然速度無可比擬,但最終只有黨報發(fā)聲來個“一錘定音”,才顯得這事“鐵板釘釘”。既寄希望于黨報的官方認證,又畏懼于閱讀時的靜不下心,究竟該如何提升地市黨報的受眾有效使用率,讓刻板的工作需要變成發(fā)自內心的自然需求,是所有地市黨報面臨的共同問題。筆者以為,要破除這—瓶頸,必須要明確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地市黨報為什么實際受重視程度不夠。說地市黨報不受重視,顯然是有失偏頗。從中央到地方,對包括地市報在內的黨報的重要性一再強調,無論是對領導,還是基層黨員干部,這一觀念都已深入人心,從每年都要召開的黨報黨刊征訂會也可窺見一二。但從實踐過程來看,少數(shù)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確實沒把悉心學習黨報放在心上,片面、盲目地認為這些是務虛的東西,還不如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還有人認為脫貧攻堅、生態(tài)環(huán)保等大事、要事都忙不過來,沒有空余時間細心閱讀黨報內容;甚至有人認為如今5G時代,單純地把目光放在黨報上很難跟上新時代的步伐……
第二,如今到底哪些人需要地市黨報。嚴格意義上講,黨報作為黨委政府的機關報,是溝通社隋民意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既然每個人都不能脫離社會大環(huán)境生存,那也就離不開黨報。但具體到地級市的實際,真正對黨報報以熱切關注的,除了媒體行業(yè)自身,主要是機關企事業(yè)單位、部分私企和少數(shù)自費訂閱者。這些群體關注一地一隅的大事要事和時政方針,關注身邊發(fā)生的大小事情,對公共事務有著極高的參與熱情,且堅持認為不論時代如何發(fā)展,黨報和文字的價值都無可比擬、無法取代。此外,各個層級的創(chuàng)新}生做法和創(chuàng)造洼經(jīng)驗,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平臺來展示和推動,以便被更多人熟知,被更高平臺關注。要論權威性和主流性,黨報當仁不讓。
第三,地市黨報如何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地市黨報的著力點在地級市和更下層級,受當?shù)亟?jīng)濟、政治、文化、地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較深。在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地市黨報施展的空間無疑更為廣闊,而在欠發(fā)達尤其是貧困地區(qū),其活力是亟待加強的。思想解放程度不夠、經(jīng)費投入不足、技術相對落后、人才引進跟不上、在全媒體時代甚至落后于時代。有的注重穩(wěn),不“出事”就行;有的太冒進,總想快速走向全省甚至全國;有的經(jīng)濟效益至上,忘了黨報的神圣職責……這樣的地市黨報,不被看重是必然的。
地市黨報如此重要,承擔著神圣的歷史使命和職責,特別是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地市黨報除了在當?shù)匦侣勢浾撘龑Х矫媾e旗引路之外,還要在媒體融合推陳出新方面堪當表率,不斷提升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如何在創(chuàng)新求變中提升地市黨報的“使用率”,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境界要提升。對地市黨報而言,決不能讓“黨報可有可無、可讀可不讀”的意識和行為出現(xiàn)。地市黨報是當?shù)刈顧嗤男麄靼l(fā)布平臺,能對所屬地的時政要事和各級各部門創(chuàng)新亮點進行深度觀察和分析,能使目光更多更廣地聚焦。但歸根結底,地市黨報的黨性和服務性是統(tǒng)一的,既服務于黨,也服務于群眾。地市黨報要摒棄機關作風,放下“無冕之王”的架子,多出去跑一跑,多跟基層的同志聊一聊,多聽聽普通人的呼聲,多寫寫有溫度的新聞。要學會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和回應,把報紙變成工具、載體和手段,直至成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是策劃要先行。在當前的傳媒環(huán)境中,坐等新聞上門只能是坐吃山空。要讓地市黨報有權成性、前瞻性和可讀性,必須注重主題策劃,在不斷的實踐中提升新聞的高度、深度、銳度。圍繞重要時間節(jié)點,比如新中國成立70周年、脫貧攻堅決勝之年等,組織策劃一批有影響、有分量、有看點的深度報道,全面、客觀、立體地展示當?shù)馗母锇l(fā)展成果和干部群眾精神風貌,梳理、盤點歷史脈絡和發(fā)展走向,不斷輸送加快發(fā)展的正能量信息。圍繞地方一些有特色的產(chǎn)業(yè)或行業(yè),有意識地進行宣傳報道,謀篇布局,真正把新聞做大、做深、做精、做透,做出其他媒體無法比擬的縱深感和厚重感。
二是手段要跟進。地市黨報的主打產(chǎn)品是報紙,雖然仍是紙媒屬性,但如今紙媒早已不再墨守成規(guī)。在題材的選擇上,既要注重對當?shù)貢r政新聞的常規(guī)報道,又要注重挖掘新聞背后讀者真正感興趣的東西,越來越親近化、平民化。一些有先見之明的地市黨報,在早期數(shù)字報的基礎上,已把新聞網(wǎng)站的許可權拿到手,在媒體的深度融合創(chuàng)新中做出影響,做出成績。既保留紙媒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又注重新媒體的多樣化和趨勢化,兩條腿走路,以服務者的姿態(tài)切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出讓黨委政府滿意、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產(chǎn)品。
三是宣傳要加強。地市黨報受責任心推動,始終將圍繞當?shù)刂行墓ぷ?、促進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作為本職,卻忘了自身也該有一個宣傳造勢的過程。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過度關注地市新聞事件的報道和素材收集,卻因各種因素使然導致社會各界對黨報的屬性、職能、作用和構架都分不清。輿論引導工作如今被置于這樣高的地位,對黨報來說是再一次亮相和鞏固的絕佳時機。因此,必須借助5G時代的東風,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呈現(xiàn)黨報自身,讓受眾在品嘗到更多優(yōu)質新聞產(chǎn)品的同時,也對黨報的認識產(chǎn)生質的飛躍和提升。有了認可,才會接近并最終參與,對所有地市黨報而言,這都是一次新的洗禮。
不論時代如何發(fā)展,傳媒環(huán)境如何變化,地市黨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始終是無可替代的。這對地市黨報而言,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是保障也是風險。只要創(chuàng)新思維一直都在,只要求新求變的理念一直不丟,在跟進時代的同時不斷發(fā)力,自然會受到應有的尊重,也會集聚源源不斷的讀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