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程 侯曉蕾
摘 要:文章就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84頁的“認識百分數”第一課時的內容進行教學研究,在呈現數學知識時,應力求改變抽象、靜態(tài)、無味的呈現方式,在抓住教材精神實質的基礎上,深入地理解教材,拉近教材與生活的距離、教材與學生的距離,進而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關鍵詞:理解教材;使用教材;加工教材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呈現教學內容,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要求。因此,教師在呈現數學知識時,應力求改變抽象、靜態(tài)、無味的呈現方式,在抓住教材精神實質的基礎上,深入地理解教材,拉近教材與生活的距離、教材與學生的距離,進而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下面,筆者就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84頁的“認識百分數”第一課時的內容,談一談我在使用教材時的做法與體會。
一、教學片段
師:學?;@球隊員在操場上進行投籃練習,王老師對其中三名隊員的投籃情況做了一個統計,請看屏幕(出示表1),回答老師兩個問題:①表中的數據各表示什么?②誰投籃的水平更高些,為什么?
生1:表中數據表示投中的次數,我認為小軍投籃水平高一些。
生2:我不同意,雖然小軍投中的次數多,但是只有這個條件不能證明他水平高。
生3:我同意生2的觀點。
師:就是說這里不能只看投中次數,還要看他們的投籃次數(出示表2),也就是求出投中次數占投籃次數的幾分之幾,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投中的比率。那么,這三名隊員誰投中的比率高一些呢?你能一眼看出來嗎?你用什么方法計算的?
生4:不能一眼看出來,可以通分,把分母化成一百。
師:出示表3。64/100表示小明投中的次數是投籃次數的64%,那65/100呢?
生5:表示小華投中的次數是投籃次數的65%。
生6:表示小軍投中次數是投籃次數的60%。
師:這三個分數都表示投中次數是投籃次數的百分之幾。
再次教學
師:了解了籃球隊,咱們再到科學實驗室去看看吧。學??萍夹〗M做黃豆種子發(fā)芽的實驗,7天后種子的發(fā)芽情況如表4。
師:幾號種子發(fā)芽情況要好一些呢?自己算算看。
師:行間巡視。
匯報
生1:我認為應該看一看發(fā)芽種子數是實驗種子數的百分之幾,1號種子占95/100,2號種子占92/100,3號種子占94/100,經過比較,1號種子發(fā)芽情況最好。
師:這三個分數都表示發(fā)芽種子數是實驗種子數的百分之幾。剛才我們一起解決了兩個問題,我們是怎么解決的呢?有沒有共同之處呢?自己先想一想,再小組討論討論,你發(fā)現了什么?
小結
剛才我們在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時候,為了便于比較、分析,都算了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像這樣,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我們就叫百分數。
二、反思
(一)將教材的情境圖逐步呈現
教師介紹學?;@球隊員在操場上進行投籃練習,王老師對其中三名隊員的投籃情況做了一個統計,此時出示表1,教師問從表格中你能判斷出誰的投籃水平高一些,引起學生討論,學生從意見不一到一致認為缺少條件。這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將“投籃總次數”這列拉出來。教師抓住時機提問知道了他們的投籃次數,能很快比較出誰的投籃水平高一些,引導學生小組交流。學生認為他們投中的次數不一樣,投籃總次數也不一樣,還是不能判斷出投籃水平的高低,進而引導學生進一步求出投中次數占投籃總次數的幾分之幾。投中次數占投籃總次數的幾分之幾也可以叫投中的比率。讓學生求出三個分數,然而求出的三個分數分母均不相同,教師又引導學生思考誰投籃水平高嗎,有什么方法計算。學生自動生成通分,得出三個分母為100的分數。這時教師再要求學生說說三個分數各表示什么意思,這三個分數都表示投中次數占投籃總次數的百分之幾。教學層層遞進,促進了學生積極的思考。
(二)增加例題,豐富感知經驗
教師出示第二張表格,學??萍夹〗M做黃豆種子發(fā)芽的實驗。7天后根據種子發(fā)芽的情況,教師問這里幾號種子發(fā)芽情況要好一些呢,讓學生自己算算看。然后學生匯報,又得到三個分數,并說說三個分數各表示什么意思。同樣利用多媒體課件,這三個分數都表示發(fā)芽種子數是實驗種子總數的百分之幾。
通過分屏對比,引導學生觀察并解決問題,再利用多媒體課件中的聚光燈功能突出投中次數是投籃總次數的百分之幾和發(fā)芽種子數是實驗種子總數的百分之幾。在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時候,為了便于比較、分析,都算了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像這種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就叫百分數。然后板書,點題。需要說明的是教材原來用了一個例子教學百分數的意義,這里選用了兩個例子,目的是為了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便于抽象概括出百分數的意義,利于學生理解。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加工教材是手段,其真正的目的在于如何通過加工與重組教材,以更好地實現相應內容的教學目標,并超越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