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子晴
摘 要:施救制度作為海上保險中的特殊制度,闡述了當保險事故發(fā)生時,被保險人有責任采取必要措施來防止損失的擴大。這既是被保險人的法定義務,也是保險合同中的約定義務。就被保險人采取施救措施所花費的必要且合理的費用,保險人應予補償。這一制度來源于英國法,并在世界范圍內的法律和保險合同條款中普遍確立,因此有必要對其相關問題進行研究。本文對施救制度的起因、目的和施救制度中被保險人的施救責任以及保險人的救助義務進行了論述,同時分析了施救制度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的應用。
關鍵詞:施救制度;施救義務;補償義務;施救費用
一、施救制度的起因和目的
在它出現(xiàn)的社會條件,是促進低的最初動機。在早期的航海貿易中,自然條件惡劣,航海技術落后,航行周期長,通信技術不發(fā)達。端口之間的信息傳輸不僅速度慢,而且經常出錯。對于保險人來說,很難及時掌握保險條件下的財產狀況。當保險事故發(fā)生時,被保險人不能及時準確地與保險人溝通,及時處理保險事故的責任只能落在被保險人身上。
時到今天,救援系統(tǒng)已比更廣泛地使用以往,并開始倍受關注。這是因為施救制度是最大誠信原則的具體體現(xiàn),目前對施救制度的主要目的定義為防止道德風險。保險作為一種特殊的交易,特別容易受到道德風險的影響。保險事故中道德風險的形式之一是保險的所有者對保險事故基于已獲得的保險擔保所造成的損失結果漠不關心,不去采取有效措施規(guī)避風險規(guī)避,履行其必要的責任。
二、被保險人的施救義務
(一)施救義務的履行
關于施救義務背后的原則,Willes J法官曾總結為:“如果由承保的風險引起了非尋常的勞務和費用,以作為防止和減少損失的必要支出,而該種損失應由保險人承保,則保險人應承擔上述的勞務和費用。由于保險人承擔的保險標的的損失或損壞不同于勞務支出,因此這筆勞動和費用并非是作為保險金的一部分來承擔……”
可見,施救義務本質上是被保險人為保護保險標的而采取的減損措施,而該施救措施將幫助保險人避免或減少損失,故保險人有必要支付施救措施所產生的必要和合理費用。
(二)施救義務的違反后果
施救義務人因違反施救義務需承擔由此造成的不利后果。判斷保險標的因未履行救助義務而承擔不利后果的必要條件是,保險標的因未被救助而遭受的損失與救助義務人的過錯具有因果關系。所謂救助方的過錯,是指債務人因未采取救助措施而造成的故意或重大過失以及由此造成的損失,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救援代理人主觀適用于知道或者知道不采取救助措施的損失擴大,客觀上納稅人有采取救助措施的條件,但債務人沒有采取有效措施,致使保險標的損失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
三、保險人的補償義務——施救費用條款
保險人的補償救援的成本通常義務被稱為合同“施救條款”。如果被保險人履行保存義務,避免或減少損失,保險人也是受益人,以減少保險人的責任。為了履行義務的費用搶救費用,如果被保險人自己仍然明顯不公平。從公平正義和鼓勵救助的角度出發(fā),法律規(guī)定,保險人應當賠償被保險人因履行救助義務而支付的救助費用,救助費用的保險賠償不受保險標的損失的影響。施救費用不同于保險標的損失,保險人補償該筆費用并非作為保險標的物理損失賠償金的一部分,而是作為額外的款項進行支付。其系保險賠償責任之外的費用補償責任。英國《1906年海上保險法》第78(1)條強調即使保險人支付了全部損失,或者保險標的規(guī)定個人海損的全部或一定百分比不予賠償,也不影響對費用的賠償。
(一)施救費用的前提條件
保險標的因為事故造成的損失應當包括在保險責任的范圍內。被保險人為了減少保險責任范圍外的損失所支出之費用與保險人無涉,不得主動和保險人達成意見或協(xié)議讓其承擔費用補償責任。
(二)施救費用的主體要件
救助費用以被保險人、代理人、用人單位等因直接協(xié)助行為引起的費用為限,與合同無關的第三人救助費用不包括在救助費用范圍內,保險人應當予以賠償。
(三)施救費用的時間要件
必須為保險事故發(fā)生后所支出之費用。如果還沒有發(fā)生保險事故,被保險人無須履行其基本義務合理的搶救,但出了問題要求保險人以補償他們的救援成本。
(四)施救費用的目的要件
為防止或減少保險標的損失而支出之費用。救助費用應當是為了避免或者減少目標損失的進一步擴大而發(fā)生的,也就是說,救助費用應當是為了防止損失進一步擴大的直接目的。與此目的無關的費用應排除在保險人對費用的救助責任范圍內。
四、我國司法實踐中的施救制度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雖然被保險人的施救義務是法律規(guī)定、也是保險合同中所約定的義務,但法院判決帶有不確定性。這實際上寬縱了被保險人、加重了保險人責任。因為從海上保險法之發(fā)展和原理而言,施救義務應當是被保險人的義務,而并不是保險人承擔的責任。因此,一旦保險標的陷于風險,被保險人被期望合理行事、最大程度減少損失,而保險人為鼓勵這種于保險人、被保險人兩利的措施,同意承擔施救費用,而且,如前所述,對施救措施的判斷標準僅是“一個有理智的人為保護其財產會采取的行為”,而不應以事后“經過對事實和損失的大量分析與調查,比較各種可能性之后來看待當時的措施是否‘非常合適’”,即并不嚴苛到如果施救措施不成功、保險人就不承擔費用補償?shù)某潭取?/p>
再者,保險人在獲悉發(fā)生爭端或事故之初時,信息不明,難以確定是否屬于其承保范圍,其通常不會愿意太多卷入爭端、發(fā)生各種檢驗、法律費用,而傾向于要求被保險人自行采取合理措施。其次,要求保險人給予被保險人有關減少損失的特別指示、否則即不認為被保險人未盡施救義務擴大了保險人的義務,在商業(yè)實踐中也不具合理性,因為保險人往往不如被保險人那樣熟悉保險標的物和相關的交易市場,要求保險人在情況未明時給予特定指示,無異于讓保險人自己承擔保險責任。
前述理解也不利于防止海上保險欺詐,或至少是縱容了被保險人通過不作為來獲取更多利益或減少商業(yè)損失,總體上而言是使不誠信的作法沒有得到懲罰、誠實守信的人看起來更吃虧,無助于建立正當?shù)纳虡I(yè)秩序。
參考文獻:
[1]王桂香、楊召南著:《海上保險中施救制度的內涵以及應用》,上海海運學院管理學院,2001年
[2]楊良宜、汪鵬南著:《英國海上保險條款詳論》,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998年
[3]司玉琢等著:《海商法專論》,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第2版
[4]應新龍主編:《上海海事法院海事案例精選》,法律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5]汪鵬楠著:《海上保險合同法詳論》,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第3版
[6]王鋒著:論保險人之施救費用補償義務,集體經濟·經濟與法,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