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
高中三年是我的漫長蟄伏期,蛻變發(fā)生在高考那一刻。
進班的時候,我的成績不前不后,五六十個人我排25名,一個同學不會覺得厲害、老師不會注意的排名,第一次排座位還被安排到旁邊挨著墻的位置。一切都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畢竟自己不是優(yōu)等生。
高中的課程進度要比初中快得多,從一開始我就感覺到了吃力,特別是數學和物理。所以每次上這兩門課我都會非常緊張,總是繃緊神經聚精會神地聽講,但還是一知半解,還不如人家隨便聽聽的效率高。
因為自己基礎特別差,很多定義都理解不了,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去找老師問,直到老師不耐煩地說:“所有的東西都在書本上,這么基本的東西不要一遍又一遍地問了?!蹦且豢涛页姓J了自己天資愚鈍,理解東西似乎真的比別人慢很多。遇到不會的題,看到旁邊的同學幾步就寫出了正確答案,自己卻連公式都不知道該用哪一個。
在這件事上,我自卑了很長一段時間,自己躲在墻壁和課桌組成的角落里,一個人聽課看書找辦法,有時候不會的題連同學都不敢問,覺得自己連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真的很差勁。
后來,我在心里一次又一次地說服自己:沒關系,不要和他們比,最重要的是自己的進步,只要我這一次的成績比上一次好,上一次不會的東西這一次弄懂就夠了。從那以后,我只關心自己哪個知識點不懂,哪道題不會,在一張張試卷上尋找自己薄弱的地方,然后翻書翻練習冊找方法和答案,不懂的知識點多抄寫幾遍,不會的題多做幾遍。用了很笨的辦法,但這個方式很適合我,我也很喜歡。
我在一次次考試和一張張試卷中了解自己,去發(fā)現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然后保持用長處補足短板。高三的時候化學選修課,全校同學幾乎都選擇了有機化學部分,但我堅持選擇了結構,盡管這意味著我要在一個月內獨自學完一本書。
慢慢地,我從最初的第25名前進到第12名。物理還是一塌糊涂,物理老師拿著我的試卷在課堂上展示,說那是她見過的最失敗的答卷。數學倒是有一些進步,但還不足以名列前茅?;瘜W老師跟我確認了好幾遍我是不是真的要在高考的時候選做結構的題,我一遍一遍地堅持說是的,然后開始學習結構那本書。
高考前,我終于擠進了班級前5名,看著試卷上慢慢減少的減分符號,我心里安穩(wěn)了很多。很多人都說我是突然出現的黑馬,連老師也開始說我學習很踏實,但那時這些話對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我知道自己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
說實話,我非常期待高考,雖然比不上勾踐的臥薪嘗膽,但三年來的日夜努力讓我想要一個清晰的結果。
高考那兩天,我的內心極其平靜,和平時做試卷沒有什么兩樣。最后一場考試結束離開考場的時候,我覺得那是最美妙的一刻。
高考結束半個月后,我們回學??闯煽?,在進班前,同學們用不敢相信的目光看著我說:“我們班的狀元來了?!蔽倚α诵?,并不覺得這個結果有多么意外,但多少還是有點驚喜的。
我用三年的時間,一步一個腳印地讓自己成長著,用一道道錯題和無數次改正換得了一個自己渴望的結果,也是最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