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交際語言教學產(chǎn)生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西歐共同體國家,中心是英國。
以往的語言學理論都把語言作為獨立的符號系統(tǒng)孤立地進行研究,研究語言的形式、規(guī)則或結(jié)構(gòu),這是一種相對靜態(tài)的研究,完全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人們在社會中使用語言的規(guī)律和語言受人類社會影響所產(chǎn)生的各種變異因素。社會語言學一改過去語言學各流派著重研究語言形式、結(jié)構(gòu)的特點,側(cè)重研究語言的社會功能。社會語言學家認為,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是其最本質(zhì)的功能。1交際語言教學就是以社會語言學為其理論基礎,以交際功能為綱的一種教學方法體系,是對語言與教學法進行的動態(tài)的研究。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教育領域也逐漸開始對國際上流行的教學法新潮流進行學習和引進,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交際教學法逐漸走入英語課堂,隨后在法語教學中也逐漸成為各大高校普遍使用的教學法之一。直至今日,該教學法在法語教學中依舊展現(xiàn)著勃勃生機。
一、法語教學的現(xiàn)狀
隨著中法及中國與其他各法語國家與地區(qū)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交往不斷深入,國內(nèi)對于法語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升,國內(nèi)開設法語系的高校數(shù)量也在不斷增加。與英語教學相比,法語教學的歷史并不算短,但是目前我國外語類頂級期刊當中對法語教學的相關研究相比英語教學相關研究可謂是斷崖式的差距??梢姀母髟盒5目蒲心芰涂蒲辛α縼碚f,高校中的法語專業(yè)教學研究還有著很大的提升空間。
另外,從教學上來看,縱觀各高校法語教育的現(xiàn)狀,目前我國高校法語教育還是呈現(xiàn)出以下幾個特點:
1、重語言教育輕文化教育
綜合各個大學法語系的培養(yǎng)方案可以看出,法語專業(yè)專業(yè)必修課中針對語言結(jié)構(gòu)、形式和規(guī)則的語言技能培養(yǎng)課程無論從課時還是學分上權重都是較大的。當然,這主要是由于各高校中的法語專業(yè)均是面向零基礎的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是絕對的基礎,再加上從語言特點和源頭屬性來看中文和法語兩種語言相去甚遠,從語言的學習規(guī)律上來看,中文為母語的學習者在學習法語時將會面臨不小的困難。因此,語言技能類課程在培養(yǎng)體系中占絕對主導地位是無可厚非的。但由于語言與文化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關系,文化教育也應逐步提高在語言教學中的占比。外語人才與翻譯機器相比最大的區(qū)別,應該就在于人類可以在新的語言中運用不同于母語的認知系統(tǒng)去感受和認識世界。正如Samir Bajri?先生在其著作《Linguisitique,cognition et didactique(語言學、認識論和教學法)》中寫道:“Une autre langue nous procure une autre vision du monde,une autre fa?on d’être.”(對于人類來說,一門新的語言其實就是一種新的認識世界的方式,一種新的存在方式。)2
2、重筆語輕口語
由于我國高校法語專業(yè)學生到本科二年級下半學期都面臨著法語專業(yè)四級考試的壓力,且由于專業(yè)四級考試中考核內(nèi)容的影響,各高校尤其在基礎法語階段對于閱讀理解、寫作的重視程度遠遠大于對口語表達和聽力能力的重視,對于語法規(guī)律掌握程度的要求遠遠高于對于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導致許多學生口語能力和筆語能力之間的斷層嚴重。
雖然,隨著交際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自然法等重視交際、表達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方法逐步走入課堂,這種現(xiàn)象正在好轉(zhuǎn),但由于課程設置、學分設置等方面的影響,在初級法語學習階段,學生在課堂上擁有的表述機會依舊非常有限。
3、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與交際教學法結(jié)合使用
和國際大趨勢一樣,在中國高校的法語課堂中,單一使用一種教學方法的情況非常罕見。根據(jù)中國法語教師多年的摸索與探究,多數(shù)法語專業(yè)目前采用的是語法翻譯法與交際教學法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這種多教學方法組合的形式,可以說是比較適合中國學生的學習特點,尤其是初學者的學習特點。
多年來學習英文的學習習慣使得中國學生對于明確的語法規(guī)則的需求非常強烈。交際教學法更加注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在課程設計中不會用大篇幅的時間來進行語法規(guī)則的講解,語法規(guī)則的學習與探索更多地借助重復性交流和模仿性交流來進行。就筆者觀察,這種方式更適合母語與法語在語際關系上跟更為接近的語言學習者。尤其是針對中文中不存在的語言現(xiàn)象、語法規(guī)則,中國學生更希望能夠在明確地掌握語法規(guī)律后再進行模仿性、重復性交流。語法翻譯法在法語的初學階段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檢測知識的掌握情況。比較適合初級階段語法知識的講授。但在講授語法的過程中,相比較演繹法,筆者更推薦在適當?shù)闹R點上運用歸納法進行教授,一來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二起來可以增進學生主導課堂的意識。
交際法要求學生在教學中占主導地位,這與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學理基礎“以學生為本”不謀而合。交際法更加重視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對于視聽說、口語或語法規(guī)律的實際應用訓練來說非常有效。同時交際法與語法翻譯法結(jié)合使用也彌補了交際法對于基礎知識不夠重視,對于錯誤放任自流的弊端。
二、交際教學法的新思考
交際教學法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逐步掌握運用新語言進行自由交流的能力,更確切地說,是能夠在不同的交際場景下運用合適的語言工具或超語言手段進行交流的能力。為了培養(yǎng)這種交流能力,學生首先要掌握各種語言工具,如詞匯、句型結(jié)構(gòu)、語法知識等,通過適宜地使用這些語言工具,在不同的交際環(huán)境中主導交際行為或?qū)e人的言語給出合適的反饋。
Fran?ois Weiss 認為在交際過程中,不論是主導交際行為還是對別人的言語給出合適的反饋,僅僅做到能夠理解、說、讀和寫這門語言是不夠的。同時需要清楚地知道在這個場景下我們可以說什么,應該說什么以及應該怎么做,配合什么樣的行為。換句話說,除了語言技能之外,還需要有足夠的社會行為能力和心理語言學能力以避免那些在交際過程中可能會讓對話者感到意外、不習慣甚至會冒犯、激怒對話者的行為和話語。3交際教學法的優(yōu)勢即在于此。在交際法中,教師除了教授語言形式之外,還要將語言的語用功能、社會功能、文化功能放在較為重要的位置上。教師需要協(xié)助學生真正敞開自己,面向法語世界,喚醒學生對于法語所依托的相關文化、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興趣,從而帶領他們了解、探索、學習和深入體會這些與該語言相關的方方面面。教師需引導學生在比較分析的過程中了解、正視不同文化間的不同點,嘗試在不同文化間產(chǎn)生某種共情能力,同時注意保持住學生母文化即中國文化的傳承者與傳播者的身份。
Fran?ois Weiss在其著作《Jouer,communiquer,apprendre(游戲、交流、學習)》中將語言課堂中的交際行為分為以下四種:教學性交流(la communication didactique)、模仿性交流(la communication imité)、模擬性交流(la communication simulée)、真實交流(la communication authentique)。教學性交流的主導者和進行者均為教師,是教師應用目標語言在課上講解、發(fā)布任務指令、鼓勵學生、對學生的語言行為或交際行為給予回饋等交流行為。模仿型交流為學生根據(jù)教師所給范例或其他音視頻材料進行模仿的重復性練習。這兩種練習在語言課堂中并不罕見,但顯然與交際教學法力求在真實的交流情境下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的教學目標不甚符合。但這兩種形式的交流也是語言課程中必不可少的,學生只有經(jīng)過對正確的語言結(jié)構(gòu)的不斷重復與模仿才能逐步理解、熟練掌握基礎性語言知識,培養(yǎng)正確的語感,建立對語言現(xiàn)象接受度的正確標準。而教師主導的教學性交流其實也算是一種真實場景下的真實交流,即在課堂中,發(fā)生在教師與學生身上的真實交流。只不過在這種交流行為過程中,學生更多的是言語接收者的身份,需更多地調(diào)動其理解能力、認知能力,學生并不作為言語主體出現(xiàn)在這個場景中。在Fran?ois Weiss提到的模仿性交流中,需要學生調(diào)動更多的想象力與語言能力,通常表現(xiàn)為一些基于某些假定場景的對話、短劇、角色扮演等。這是我們在語言課堂上進行的最多的用于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的交流形式。但其實這種交流也并非真實性交流。在Fran?ois Weiss看來,在語言課堂中幾乎不存在所謂的真實性交流,我們只是盡力做到或者說努力演繹出相應的場景,在相應的虛擬場景中盡力像法國人一樣去交流。但所有的一切都是發(fā)生在語言教室中,所謂真實的場景是無法完全嫁接到語言教室中來的。若說能在語言課堂上出現(xiàn)的唯一的真實交流即是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及學生在進行團隊合作時彼此為完成任務用法語進行討論、商議的交流行為。所以在筆者看來,交際教學法在法語教學的初級階段中的核心在于,在團隊性任務時盡量讓學生用法語進行協(xié)調(diào);同時借用一切可以應用的手段,向?qū)W生展示真實的交流場景,在課上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模仿性交流與模擬性交流中去。
三、非典型教學材料在法語課堂中的典型應用
如何向?qū)W生展示真實性的交流場景?這就需要教師在生活和工作中廣泛涉獵與法語、法國、法語區(qū)文化相關的材料,善于將其中有代表性的、積極向上的材料轉(zhuǎn)化為教學材料,嫁接到語言課程上,為學生展示更多的真實交流場景,為學生模擬性交流和模仿性交流提供材料。
1、游戲在法語教學中的運用
游戲這一形式由于其趣味性和生動性,在語言教學,尤其是語言教學的初級階段是教師們經(jīng)常會用到的教學手段。語言教室當中的游戲不應流于形式,為了填滿這一節(jié)課最后的五到十分鐘或是為了讓教學“看起來”靈活多樣而進行。基于交際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和基本目標,語言教學中的游戲不論從游戲形式、規(guī)則、實施辦法都應該在考慮學生語言水平、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和新語言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行精心設計,讓其真正對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產(chǎn)生幫助。
比如,在法語專業(yè)本科一年級第一學期基礎法語4-1課程中講解了法語疑問句的語法知識后,即可利用游戲“Cherchez quelqu’un qui … ”(請找到一個……樣的人)來進行語法知識的鞏固和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游戲中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詞匯量和所學知識讓學生隨機在任務筐里抽取任務,如“Cherchez quelqu’un qui sait dire quelque chose en coréen.(請找一個會說一點韓語的人)”或“Cherchez quelqu’un qui n’a jamais bu d’alcool.(請找一個從未喝過酒的人)”。學生通過向同班同學提問和回答的方式尋找任務條上規(guī)定找到的人。并在找到后在全班面前通過提問與回答的方式展示成果。
在這個游戲過程中,學生不僅復習了法語疑問句的提問與回答方式,同時可以很好地鍛煉自己的交際能力。首先,游戲依托的交際場景就是一個真實性場景,是在課堂上同學間的交際活動,交際行為參與者之間的關系也是真實關系,即同班同學。教師在游戲過程中除了需要注意糾正學生語言形式的錯誤,還要輔助糾正他們在交際行為中的不恰當行為。比如,某位學生在另外一對同學剛剛面對面站好馬上準備開始交談時,為了爭取優(yōu)先權,想要插入他們的對話,但卻只是通過輕拍同學肩膀的方式就直接開口詢問,此時教師就應該告知他該行為若伴隨類似“Pardon”或“Excuse-moi”等禮貌用語進行會更好。
2、電影、短視頻在教學中的運用
法國著名的文化研究者德賽都認為“影視藝術文化就是有啥用啥的藝術,是對(現(xiàn)存)資源的創(chuàng)造性的有選擇的運用。(電影電視這的文本)并不顯得和日常生存有什么明顯的區(qū)別。”電影藝術因其對日常生活場景高度還原的特性,非常適合運用在語言課堂上,用以向?qū)W生展示某些真實場景下某種語言使用者真實的語言行為和超語言行為。為學生的模仿性交流、模擬性交流行為提供模仿的標準模板。比如,在中國的學校中,學生對教師的稱謂為“王老師、張老師、李老師”等,即用“教師姓氏+老師”。但在反映法國初中師生關系的電影《墻壁之間》中可以看到,在法語環(huán)境中,學生多用“教師姓氏+女士、先生”的方式來稱呼教師。同時,也可觀察一些語言之外中法文化的超語言現(xiàn)象的不同。比如上課舉手回答問題時,我國多是舉手而法國則是舉起食指,該手勢對語言也造成了相應的影響:在法語中,“舉手”的對應表述為“l(fā)ever le doigt”,其引申義為“愿意插手、介入、參與某事”。因此,無論是從語言技能上,還是在輔助提高學生交際能力上,電影的恰當引入對于語言教學都是很好的幫助。但由于電影藝術主題的包羅萬象、中法價值觀差異等問題,作為教授語言的教師,也應時刻注意對應用于語言課堂的電影或短片進行謹慎地篩選。
交際教學法引入中國高校法語課堂為時已久,它依舊能夠作為主導型教學法是因為它“以學生為中心”“以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為主要目標”的核心思想與我國整體教育事業(yè)基本要求相匹配,與學生特點相符合,與我們的教學目標相符合。但在授課過程中,也應該通過積極思考、探索嘗試彌補其對基礎知識不夠重視、對于錯誤放任自流等弊端加以避免和修正。通過在課堂中引入新的非典型性教學材料,真正做到努力構(gòu)建真實的交流場景,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 Fran?ois Weiss,《Jouer,communiquer,apprendre》. Hachette Liver. Paris. 2002.
[2]? 程靜,《試論法語電影在初級法語教學中的輔助功用》.“2007年法語專業(yè)教材與課程、教學專題研討會”發(fā)言文章.
[3]? 章兼中,《國外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6
[4]? Samir Bajri?,《linguistique cognition et didactique》. PUPS. Paris. 2009.
注釋:
①? 章獻中,《國外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5
②? Samir Bajri?,《linguistique cognition et didactique》,PUPS,Paris,P39.
③? Fran?ois Weiss,《Jouer,communiquer,apprendre》. Hachette livre,Paris.2002. P7.
課題名稱:針對法語專業(yè)學生語言學習特點的認識論-教學法研究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課題? 項目編號:52WU2007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