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講述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遼寧,尉鳳英用技術革新提高生產(chǎn)效率,為建設新中國創(chuàng)造出輝煌業(yè)績。
1969年10月1日,北京,國慶20周年慶祝大會在天安門廣場舉行。
36歲的尉鳳英出現(xiàn)在天安門城樓上,代表全國工人階級宣讀賀詞。她的身旁,是包括毛澤東、周恩來在內(nèi)的黨和國家領導人。賀詞讀畢,廣場上歡呼聲四起。
這時的尉鳳英,已經(jīng)是全國聞名的“毛主席的好工人”。1964年12月,周恩來把3位來自東北的勞模代表介紹給毛澤東。毛澤東微笑著伸出溫暖的大手,握住穿著中式藍棉襖的尉鳳英的手。5個月后,人民日報發(fā)表社論《向毛主席的好工人尉鳳英學習》。
尉鳳英出身煤礦工人家庭,20歲時,這位學徒工第一天上班,興沖沖地向師傅保證:“我有力氣,不怕臟,不怕累!”然而,早來晚走,加班加點,她竟然還是不能保證完成任務,甚至崩斷了車刀,加工的機件也報廢了。
痛哭過后,尉鳳英動起了腦筋。吃飯時,她一只手端著碗,一只手用筷子沾著菜湯在飯桌上畫圖。白天忙完生產(chǎn),她用晚上的時間搞實驗,困了就枕著磚頭在車床旁邊睡上一會兒。很快,半自動搬把和自動分料器研制成功,尉鳳英提前118天完成了全年的生產(chǎn)任務。
憑著這種癡迷的勁頭,尉鳳英完成了177項技術革新,用434天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工作量,又用120天完成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工作量,被大家敬佩地稱為“總是在跑的鐵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