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
最近的一份老年消費調(diào)查問卷顯示,在接受調(diào)查的2096位老人的日常支出中,30.74%花在日用上,23.51%補貼兒女,只有3.3%用在了自己的休閑生活上。這可能是大多數(shù)中國老人的真實寫照:窮養(yǎng)自己,富養(yǎng)兒孫。
積蓄全給了兒子,自己家連衛(wèi)生間都沒有
“離婚到現(xiàn)在30年,我全是為兒子活的?!?8歲的潘老伯憶起往事,眼中不禁泛出淚花。因為離了婚,不能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潘老伯一直覺得有愧于兒子,所以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盡可能滿足兒子的愿望。退休后,潘老伯繼續(xù)給一家公司打工,工資和養(yǎng)老金基本都貼給了兒子,用于買房、買車以及日常開銷。前年兒子再婚,潘老伯把自己居住的一居室舊房賣了貼補兒子,自己租房住。他的哥哥姐姐看他居無定所,實在可憐,就把母親留下的一間老房子給他居住。雖然沒有單獨的衛(wèi)生設(shè)施,但總算有了個固定的居所。
潘老伯搬家后,花了幾個晚上才想通:為兒子付出了那么多,兒子卻像長不大似的一直賴著自己,該到放手的時候了。他把老房子重新裝修了一下,添置了些新家電和家具,好讓自己住得舒服一點。他還辭去了廚師的工作,空閑時間走親訪友,不久前還報名參加了去云南的旅游團。雖然養(yǎng)老金不高,但如果全花在自己身上,潘老伯覺得綽綽有余。他很滿足于現(xiàn)在的生活。接下來,他準備多出去走走看看,不枉辛苦這一輩子。
二級心理咨詢師季霞說,很多老人認為“子女好,自己才好”,因此把金錢和精力都盡可能地投給了子女,結(jié)果卻適得其反。其實,對老人而言,富養(yǎng)自己才是不給子女添麻煩。富養(yǎng)自己,掌握自己與子女之間關(guān)系的度,在自己有閑錢、有余力的前提下再考慮幫襯子女,也是培養(yǎng)子女責任感與擔當?shù)囊环N途徑。
老人懂得善待自己,是個人和家庭之福
72歲的吳老師夫婦存了100多萬元,每月退休金也有近2萬元,但他們總想著給子女多留些錢。雖然子女再三表示他們過好自己的生活最重要,老人平時還是非常節(jié)省。吳老師有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發(fā)作起來連上樓都很困難。子女早就勸他們把現(xiàn)在的房子換成電梯房,可他們總舍不得。兩個月前,吳老師摔了一跤,雖然沒有骨折,但每次換藥、理療都得子女背上背下,有時子女還要請假陪同。在這樣的現(xiàn)實面前,吳老師總算同意把錢拿出來去換電梯房了。
74歲的劉阿婆兩個女兒家庭條件都不錯,對她也很孝順。但可能是劉阿婆以前節(jié)省慣了,總喜歡把時間、精力花在淘便宜貨上。每次超市有限量的特價商品賣,她總是不惜排幾次隊也一定要買到。一次在超市買優(yōu)惠的雞蛋時,劉阿婆被人一擠,摔倒在地,不省人事,被立即送往醫(yī)院。她的同伴通知了家屬,兩個女兒趕緊請假趕到醫(yī)院。幸好沒有大礙,只需要留院觀察一晚,可小女兒當天的培訓考試還是錯過了,只得再等下一次機會。
林則徐說過一段發(fā)人深省的話:“子若強于我,要錢有何用?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若不如我,留錢有何用?愚而多財,益增其過?!币馑际牵鹤訉O如果比我優(yōu)秀,那就沒有必要給他留錢,賢能的人擁有過多的金錢,會消磨他的斗志;子孫如果沒我能干,那我留給他錢也沒用,愚笨的人擁有過多的金錢,會增加他的過失。這話說得精辟透徹,值得老人們學習借鑒。
富養(yǎng)身心并不是追求生活奢侈豪華
很多老人認為“富養(yǎng)”首先得有錢,沒錢,說什么都是空話。其實,真正的富養(yǎng)并非是過奢侈的生活,而是盡可能在物質(zhì)上善待自己,同時給自己富足的精神生活。
80多歲的沈老伯每天都過得精彩有趣。他喜歡做風箏,別人丟棄的竹片、宣傳彩頁、塑料布,都是他做風箏的好材料??粗约鹤儚U為寶完成的作品高高飛上天,他心里特別高興。他喜歡做木工,在家里配置了車床,做了無數(shù)的刨子、拐杖送給有需要的人。他喜歡種花,一些奄奄一息的花木經(jīng)他調(diào)養(yǎng),總能起死回生。大晚上的,他還在微信群里給朋友直播他的“曇花一現(xiàn)”。他也樂于享受小輩對他的孝順,大籽蝦、櫻桃等時鮮美味,他吃在嘴里,甜在心里;荔浦糖芋頭、粽子、香椿炒雞蛋等,想吃什么自己買、自己做,不虧待自己。他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nèi)“富養(yǎng)”著自己。
從一些懂得富養(yǎng)自己的老人中,記者梳理出了富養(yǎng)的5件“奢侈品”:
屬于自己的時間。不要把孩子寵成“老小孩”,一輩子依賴你。
自娛自樂的興趣。培養(yǎng)一些興趣愛好,晚年生活會精彩很多。
舍得花錢的心。買心儀的東西,多出門旅游,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nèi)偶爾奢侈一下也無妨。生活的儀式感會令日子更有趣。
懂自己的朋友。結(jié)交一些趣味相投的朋友,日子才不孤單。
常在心間的健康意識。每年定期體檢。把小毛病拖大了,才是給子女添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