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師”計劃
1965年1月13日,蔣介石正式頒布命令,特任蔣經國為“國防部長”。至此,蔣經國方才名副其實地掌握臺灣的軍權。蔣經國任“國防部長”期間,他一方面積極在軍中宣傳“反攻大陸”,另一方面加強對大陸進行偷渡、空降、派遣和偵察飛行等活動,收集大陸情報。在他出任“國防部長”的第一年,派出的偷渡特務就達18批42人次,各種特務飛機對大陸的飛行達45批50架次。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蔣經國密切關注大陸的政治、社會情勢,他認為是“反攻大陸”的最佳時機。
1967年,他曾準備利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亂局勢,以特種兵、空降兵為主襲擊大陸。蔣經國制訂的有關方案叫“王師”計劃。根據1967年初提出的“王師一號計劃”,國民黨軍隊將對閩浙粵三省沿海地區(qū)和閩粵交界處實施“加強軍”空降,兩棲登陸作戰(zhàn)、3個空降營和1個炮兵營、1個空軍戰(zhàn)斗機聯隊和1個運輸機聯隊,外加所需的海軍運輸、巡航艦只?!巴鯉煻栍媱潯眲t是準備用30架C119運輸機運送1個空降營和2個特種作戰(zhàn)大隊偷襲大陸?!巴鯉熑栍媱潯睖蕚淇战?個連和1個特種作戰(zhàn)大隊偷襲大陸。但由于美國的反對,蔣經國的“王師”計劃最終未能付諸實施。
發(fā)展核武器計劃
在出任“國防部長”期間,蔣經國還負責秘密研制原子彈。1964年,大陸第一顆原子彈研制成功后,蔣介石深恐臺灣遭受大陸的核武器攻擊,他在官邸與行館修筑了鋼骨結構并配備了厚鋼門的防核防空洞,除了在軍隊中不斷進行防止核生化攻擊的戰(zhàn)術操演外,還決心啟動原子彈研制計劃,與大陸展開競賽。蔣經國前后主持籌備處工作匯報19次,是原子彈研制計劃的實際負責人。
在籌備期間,蔣介石企圖邀請物理學家吳大猷指導原子彈的研制,并將發(fā)展原子彈的內部文件交給了吳大猷審核。然而,出乎蔣介石意料之外,吳大猷卻認為臺灣腹地狹小,在戰(zhàn)略上不利于從事核戰(zhàn)爭,因而強烈反對臺灣發(fā)展核武器。
盡管遭到吳大猷的反對,蔣經國仍繼續(xù)推行原子彈研制計劃。1969年7月1日,“中山科學研究院”正式成立,設四個研究所:第一研究所主要負責研制原子彈;第二研究所研發(fā)火箭;第三研究所研究電子;第四研究所研發(fā)軍用化學。此外,還設置了計劃、設施供應、行政、主計等四個后勤支持組。然而,隨著中美關系的改善,美國政府逐步調整原先暗助與放任臺灣發(fā)展核武的政策,在美國的干預下,臺灣發(fā)展核武的計劃最終夭折。
(摘自《知識博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