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原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吳湞受賄、濫用職權案一審宣判。法院認定,1996年至2018年,吳湞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直接或通過其親屬非法收受財物,共計折合人民幣2171萬余元,“受賄1220萬元系未遂”。
吳湞并非受賄未遂的孤例。近日,原海南省農(nóng)墾總局局長楊思濤利用職務之便,為他人謀取利益,非法收受賄賂共計人民幣33827萬余元,其中收受23699萬余元未遂。11月5日,吉林省紀委原副書記、省監(jiān)委原副主任邱大明受賄、貪污案一審宣判,法院認定邱大明受賄數(shù)額特別巨大,“鑒于其對部分受賄財物在案發(fā)前未實際控制,屬犯罪未遂”。今年1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長李貽煌被查出受賄5119萬余元,其中3546萬余元系未遂。
根據(jù)刑法規(guī)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是受賄罪。而當行為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卻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實際控制或取得財物的,方構成受賄罪的未遂。比如,行賄人送出銀行卡后,又抽回存款或者以掛失等方式阻礙受賄人取款或消費,受賄人因之未能取出或消費的部分,按受賄未遂論處;行賄人與受賄人約定分批給付賄款,但賄款尚未全部給付便已案發(fā),約定受賄款項中尚未兌現(xiàn)的部分,應認定為受賄未遂;行為人在索賄情形下被對方拒絕的,也構成受賄未遂等。
一般而言,對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是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體現(xiàn),在吳湞、邱大明、李貽煌、魏民洲等人的判決中也得到了具體實踐。未遂雖可從輕發(fā)落,但對于廣大公職人員來說,遵紀守法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