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四川小伙子談新宇考上了揚州大學廣陵學院,報到時有一個特殊的要求:希望帶一個冰箱。
原來談新字患了糖尿病,每天都要注射4支胰島素,而胰島素必須放在冰箱里。按照廣陵學院的規(guī)定:學生宿舍不能使用冰箱。學校得知談新宇的實際情況,二話沒說,專門在市場上為他買了一臺小冰箱,放在一樓值班室。廣陵學院這樣做,用心良苦。
一方面,它維護了學校紀律的嚴肅性,使大家明白規(guī)則不是隨便可以更改的;另一方面又充分體現(xiàn)了學校對學生的關心、理解、體諒,表現(xiàn)出了可貴的人性溫度。廣陵學院日后會不會開人文素養(yǎng)方面的課我不知道,但學校員工用實際行動上的這一課一定會讓學生銘記終生。
如今的年輕人非常需要這樣的一課。朋友Y在上海某高校擔任政治輔導員,兼任一個新生班的班主任。某天,有學生給他打電話,第一句話就是:“喂,你在哪里?”半點禮貌都沒有。Y說,開學第一個會,他就要大抓這方面的教育。
我為Y的敏感叫好。事實上,在如今的大學里,缺乏基本人文素養(yǎng)的學生并不少見。我晚飯后會去學校運動場散步。大學教職員工本來就多,加上周邊其他單位的住戶也常在操場活動,有很多人在跑道上遛狗、騎摩托車、騎單車,為了避免安全事故,學校在經(jīng)常開放的幾扇門里安裝了類似旅游區(qū)購票窗口的欄桿,只容一個人迂回行進。
只是這樣一來,走道通行能力自然很差,碰到有人跟自己“搶道”,我每每都是站在一旁,示意對方先過,哪怕遇到的是年輕的學子。依禮節(jié),我讓了一個人,下一步,對面的人應該讓我過才是,可是那些等候通過的青年學生好像忘了我這個大活人,他們一個過了另一個接著過,連綿不絕,沒有任何禮讓的意思。
我不禁從內心生出一種悲哀:我年紀已有50多歲,而且是這個學校的老師,這些年輕學生怎么能夠心安理得地享受我的謙讓呢?
某些大學生缺少應有的教養(yǎng),當然跟他們自身的修煉不夠有關。一個人長到十八九歲,讀了那么多書,基本的是非觀肯定有,只是這些年輕人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始終覺得自己比別人重要。不過,我們也一定要看到,孩子最初是一張白紙,在上面寫字的是大人。
少數(shù)執(zhí)掌校政的人總喜歡炫耀校友中有多少官員、富人、名人,如果只以人的身份、地位考察,每個有點歷史的學校都有吹噓的資格,一所學校每年畢業(yè)那么多人,經(jīng)過若干年總有混得好的呀!假若從人文教育的角度分析,我們的中小學、大學教育缺失非常明顯。一些中小學兩眼盯著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因為那關系到日后的升學率,是學校在中考、高考時的面子,有句老話叫“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此之謂也。
大學呢?以“道”論之,它的使命應該是延續(xù)文明、創(chuàng)新知識、引領和服務社會;以術論之,它應是培養(yǎng)健全的有一技之長的公民,而今,某些學校卻淪為標準的職業(yè)訓練所,好像它們的存在就是為幫助一部分人找工作似的。至于高校應有的人文素養(yǎng)教育,很多學校嘴上很重視,課程設計、實際行動毫無體現(xiàn)。這樣的教育不痛加改變,想讓大學生變得有教養(yǎng)、比登天還難。
人文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