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昌
1976年10月,中央決定修建毛主席紀念堂。毛主席紀念堂指揮部下設美術(shù)組,組長由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秘書長華君武兼任,原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副院長、工藝美術(shù)設計專家吳勞也是成員之一。那時,我是工藝美院陶瓷美術(shù)系青年教師,教授陶瓷美術(shù)設計課,但因自幼酷愛書法,臨池練帖從未間斷。“文革”期間,停課鬧革命更有機會練字,當時在院內(nèi)外頗有影響,基于這種情況吳勞通知讓我也參加。
這時,毛主席紀念堂的室內(nèi)設計到實物模擬已在進行。瞻仰廳墻面上“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永垂不朽”十七字用的是黑體字,谷牧看了即刻否定,提議用書法體,突出民族風格。中國的書法有楷、草、隸、篆。篆草難懂,正楷刻板,只有隸書莫屬,隸書且莊重、嚴肅,于是號召廣大隸體書法家積極參選。我非常重視,懷著對毛主席深厚的感情,17個字一連寫了5天,然后從中選出最滿意者送上。美術(shù)組辦公室設在華僑大廈,我去過幾次,每次都看到人來人往,但互不相識。當時中國書法還不被重視,沒有書法組織,更沒有專職書法家。后來我看到媒體說成千上萬的參選者,是不實的。評選有3次,在眾多的作品中我初選被選上,并要求再進行改進,這給了我極大的鼓舞。于是我更加盡力盡心,先后寫了一百多張宣紙,擇出滿意者,果然得到了肯定。這時入選者僅剩下三五人。事隔幾天,又通知我將放大稿制成原大木板,并涂成金粉。模型是在廣渠門內(nèi)模具廠制作的,這是最后一關。
毛主席紀念堂模擬室設在歷史博物館三樓,架有簡易電梯,以沙木桿構(gòu)成,如同建筑架,由長安大街看去非常顯眼,人們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模擬室就是毛主席紀念堂的室內(nèi)模型,有瞻仰大廳、水晶棺。模擬的墻面空間,光線氣氛和建成后一模一樣,我書寫的“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永垂不朽”17個木板大字,也嵌于墻面,華國鋒、谷牧是6月中旬去審定的,審后基本通過,至此我的書法作品算是正式中選。
“毛主席紀念堂”六字為華國鋒書寫,其中最大的“席”字一豎劃近90厘米,出口處是毛主席手書體,整個紀念堂這三處書法全是銀胎鎦金,我所書的字高40厘米,寬45厘米,厚1厘米。金字銀胎所需材料,由國庫撥出純金15公斤,純銀5噸。由北京市通縣金銀鑲嵌廠制作完成。新中國成立后,這些廠只做專供外銷的金銀首飾小件,沒有大件的車間和設備。于是臨時搭建大棚,調(diào)整設備,全廠領導重視,工人熱情很高。制銀鎦金要靠水銀溶解,水銀毒性很大,工棚通風條件甚差,而師傅不顧一切埋頭苦干,加班加點,克服困難,不講價錢,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感到能為毛主席紀念堂作貢獻是無限幸福和榮光的事。
17個字鑲嵌在瞻仰大廳的大理石墻面上,為避免對水晶棺的光線折射,影響室內(nèi)視覺效果,這17個字呈三角形排列,人們緩緩地瞻仰毛主席遺容后,抬頭便看到“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永垂不朽”17個金光閃閃的大字,表達了全中國億萬人民對這位民族偉人的無限懷念之情。
毛主席紀念堂落成后,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了總結(jié)和表彰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當時我因工作在外,不在北京,別人代我領了獎狀,獎狀是極其簡單而樸素的小紙一張,而意義重大,如今仍然掛在我的房間里,引為自豪,因為它是我一生中值得銘記的大事。
(摘自《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