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熹文
做了5年全職媽媽的朋友說,“是時候找份工作了,整日在家待著,人都沒自信了?!?年來,她幾乎每天早上6點起床做飯,白天在家照顧孩子,偶爾趁孩子睡著了打個盹或者刷刷手機,晚上6點準(zhǔn)備晚餐,飯后繼續(xù)做零碎的家務(wù),直到上床睡覺。每到這時,她才聽見自己的心里話,“這一天忙忙碌碌,但好像一件有意義的事也沒做。”
朋友說,雙方父母都提過要幫忙帶孩子,但她都以“還是我們自己來”的理由婉拒了。選擇做全職主婦,除了想多給孩子一些陪伴,還因為她對社會有強烈的抵觸,她曾在職場里看人臉色聽人安排,終于熬到懷孕生子,找到了這個逃離過去的方式。
對這樣的生活,是“習(xí)慣”多于“喜歡”,習(xí)慣了簡單的重復(fù)性勞動,也習(xí)慣了無須和人周旋的生活,不用打卡,沒人催促,關(guān)起門過小日子,雖然有點心虛,但畢竟也還舒適。
一轉(zhuǎn)眼便是5年,5年改變了太多事情:經(jīng)濟上失去話語權(quán),精神上缺少營養(yǎng),社交能力被削弱,訊息接收渠道變少……她終于意識到:舒適圈正在拖垮自己。
我也曾過了幾年無須見人的生活,每天在家辦公,平時只和好友小聚,社交圈非常干凈。這一切都以村上春樹的生活方式為范本,每天運動,寫字,讀書,烹飪,極其規(guī)律,我努力建立起無須與人交流的日常,并很滿意這種“閉關(guān)”式自律。
我像機器人一樣“格式化”自己的生活,這種生活確實能讓人進(jìn)步,但后來我卻發(fā)現(xiàn),自律帶來的成長感,漸漸被無趣所取代。“格式化”磨碎了我探索的熱情,封閉的生活讓我與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拉開距離。我終于意識到:所有你習(xí)以為常的生活都會成為舒適圈,而一旦進(jìn)入固定模式,就等于拒絕了新的成長。所有形成了一定規(guī)律的生活,無論好壞,都需要定期加入新的挑戰(zhàn),才能抵抗住人懈怠的本性,逼著自己不斷成長。
舒適圈給了你舒適感,卻給不了你長久的安全感。我們身處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原地踏步就是退步,而走出舒適圈,就是不斷逼自己在接受新事物的時候掌握新技能,這些技能幫你贏得“我能行”的自信、“我不怕”的勇氣和“我想去做”的行動力。
走出舒適圈的方式有很多,全職媽媽找份兼職是走出舒適圈,自由職業(yè)者每天花一個小時運動是走出舒適圈,都市白領(lǐng)告別晚間聚會在家中看書是走出舒適圈……不一定要對生活進(jìn)行大刀闊斧的改造,只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不斷做出細(xì)微的、積極的改變,為生活留一個出口,讓自己隨時都能去外面看看就好。
當(dāng)一個人改變了固有的生活方式,不斷向外走,就會不可避免地接受更多信息,參與到社會運作中來,這個過程不一定是順心的,但一定是有意義的。比如,遇到討厭的人會讓我們意識到修養(yǎng)的重要,遇到棘手的突發(fā)事件能鍛煉我們處變不驚的能力……
至于舒適圈到底舒不舒服,這件事其實大家心里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