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若
我們都知道,樂隊就是演奏音樂的隊伍。那么你注意過樂隊的樂器嗎?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樂隊來自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演奏者是幾個憨態(tài)可掬的小人兒,他們演奏的都是那個時代很常見的樂器。
這是一組陳列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文物,叫作唐代伎(jì)樂俑(y?ng)這些俑席地而坐,各自彈奏,神態(tài)栩栩如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的樂器吧!
現(xiàn)代樂隊分好多種,有管弦樂隊、搖滾樂隊等等,但是樂器我就不太懂了。
我知道,我知道!管弦樂隊里的小提琴的聲音聽起來婉轉悠揚,長號的聲音聽起來圓潤洪亮,搖滾樂隊里的架子鼓的聲音聽起來動感十足,電吉他的聲音聽起來高亢奔放……
坐在中間的樂伎抱著的是一面琵琶。這種橫抱的曲項琵琶一般用專門的撥子彈奏。這樣的演奏形象在唐代的陶俑和畫卷中很常見,在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里,你就可以看到這樣的樂師形象,而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將琵琶舉過頭頂在背后彈奏的樣子,更是飄逸自如、驚艷絕倫。
如果你喜歡音樂,看到這種橫抱琵琶演奏的樣子一定會感到奇怪,因為今天的人們彈琵琶都是豎抱的。
和今天不同,唐代流行面板更寬更圓、琴頸也更短的曲項琵琶。這種曲項琵琶起源于古代的伊朗,是中原樂器與少數(shù)民族樂器結合的產物,不過元代之后就很少出現(xiàn)了。到了明清時期,琵琶的樣子更像是秦漢時期流行的直項琵琶,整體瘦長,主要靠手而不是靠撥子彈奏,這種琵琶一直沿用至今。如今,只有我國陜北地區(qū)和日本還流行曲項琵琶。
在這組伎樂俑中,右邊第一個樂伎的樂器叫豎箜篌(kōnghóu),它與琵琶同屬于弦樂器。從外形上看,豎箜篌像是一張缺了弦的弓,不過在這弓形的架子,上還整齊分布著二十根左右的弦。豎箜篌的弦數(shù)并不固定,有十多根弦的,也有二十多根弦的,而弓形的架子則是它的共鳴箱。
豎箜篌是我國古老的樂器之一,到今天已經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了。有趣的是,這種豎箜篌也是起源于古代伊朗的,不過在數(shù)百年前就已經失傳。如今我們只能在畫卷中看到古代箜篌的樣子,存下來的古箜篌實物也只有日本奈良正倉院保存的兩件唐代箜篌殘件。
我們現(xiàn)在雖然看不到古代的箜篌,卻能欣賞到古人寫下的有關箜篌的文字。唐代大詩人李賀有一句“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生動描寫出彈奏箜篌時發(fā)出的時而清脆時而舒緩的優(yōu)美樂音。
仔細觀察,在這幾位樂伎里,有一個人拿著笙,一個人拿著橫笛,一個人拿著排簫。告訴你,這三種都是用竹子制成的管樂器。笛、笙、簫在唐朝的樂隊中一般用于伴奏。
中國人習慣用“絲竹”代指音樂,這里的“絲”和“竹”分別指的就是弦樂器和管樂器。
在這三種管樂器中,你最先認出了哪一種呢?是不是橫笛?橫笛是中國非常古老并且具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之一,不僅簡單易學,而且廣為流傳,在數(shù)千年的傳承中沒有太多變化,今天你也能見到它的身影。
再說說笙和排簫,它們恐怕就讓人既熟悉又陌生啦!熟悉是因為它們存在于眾多詩詞中,像白居易的“江女笙簫夜始吹”,李煜的“笙簫吹斷云水開”,以及現(xiàn)代詩人徐志摩的“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是不是讓你有一種清風明月、輕歌曼舞的感覺?說到陌生,那肯定是因為提起笙和排簫,很多人其實是想不起它們的具體形狀的。
笙和排簫都是由長短不一的竹管組合而成的。不同的是,排簫由十多根竹管一字排開,再捆綁固定;笙則是由長短不同的竹管合圍而成,插在一個用木頭或銅做的帶有吹孔的笙斗上。
不僅如此,笙是世界上最早的簧管樂器,樂器里有薄薄的簧片,依靠氣流振動簧片來發(fā)出聲響,而排簫沒有簧片,它是單純依靠吹入的氣流在竹管內振動來發(fā)出聲響的。
說到現(xiàn)在,你一定會發(fā)現(xiàn),還有一個樂伎我們沒有介紹。仔細看看他手里的樂器,那是……木板?哈哈,沒錯,他拿的就是一沓木板,這沓木板的名字叫鼓板。鼓板在樂隊里的作用很大,它發(fā)出的聲音可以作為合奏中的節(jié)拍提示,所以鼓板的演奏者也就相當于樂隊的指”揮啦,人們把他叫作“樂正”。
鼓板由硬木制成,五片一串。演奏時,演奏者右手拿著上面兩塊板,左手拿著下面三塊板,相互撞擊,發(fā)出清脆短促的聲音。
看過這組神奇的樂隊,你應該已經知道唐朝人喜歡什么樣的樂器了吧!想知道他們愛聽什么樣的音樂嗎?趕快去找一找由這些樂器演奏的曲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