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橋燒餅因一曲《黃橋燒餅歌》而名揚四海,因支援新四軍東進取得了勝利而功垂千秋。黃橋燒餅種類繁多,但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人們?yōu)榱藵M足當(dāng)代人的口感追求,借著黃橋燒餅的紅色光環(huán),爭取商品的最高利潤,選擇了當(dāng)時最精致的一種——滿面芝麻有各種餡料的小燒餅,作為黃橋燒餅的代表,并施以精美的包裝,將它從一種早點食品升級為高檔禮品佳肴,成為各地宴席及百姓餐桌的特色主點,并登上國宴。
然而,以前這種燒餅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吃得到的,只有黃橋街面上一些達官貴人或公子少爺才能享用。他們每天早晨,或買回家或坐在茶館、餅店里,泡一壺濃茶,盛一碗豆?jié){,舀幾勺豆腐腦細嚼慢咽,品甜嘗咸,同時論古道今,談奇說怪,個個一副小紳氣派。即使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后,普通工薪階層,也只能借助生日、時節(jié)、待客偶然解饞而已。
其實,真正讓老百姓受用得起的,是那約定俗成的節(jié)日和最平常不過的時蔬瓜果成熟時,自家做出的各種燒餅。在那個社會物質(zhì)普遍匱乏,糧食要靠計劃供應(yīng)的年代,我的母親為了豐富我們兄弟姐妹的飲食生活,可謂是絞盡腦汁,想方設(shè)法把各種五谷雜糧、時令果蔬制作成燒餅,再配以各種稀飯羹湯哺養(yǎng)著我們,同時也把黃橋燒餅的品種演繹到了極致。
何正元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世界何姓文化委員會文史專員,江蘇何氏宗親聯(lián)誼總會秘書長,泰興市何氏宗祠文化研究會秘書長。
在那個農(nóng)耕年代,母親無時無刻不在為我們的生活操勞,有時為了一種燒餅要做跨年度的準(zhǔn)備。
每年霜降前,為了保證韭菜來年的生長,最后一刀韭菜母親是不讓割的,她將韭菜用土雍好,施一遍人畜肥料,再捂上雞灰鴨糞。這樣來年長出的韭菜才壯實,再蓋上碎草麥屑保暖,以使來年韭菜早日出芽,趕上清明節(jié)早晨那頓攤燒餅。
清明節(jié)至,韭菜長到2-3寸高,綠里透紅,割下清洗切碎,再配以蔥姜肉沫,油渣碎屑,就是攤燒餅的最佳佐料。母親每年清明都要攤上幾種燒餅。一是純韭末的,二是配以肉末油渣的,三是以蕎面擦酥的,三四個品種,個個油旺旺香噴噴的,讓人看一眼就垂涎欲滴。
清明節(jié)的攤燒餅,是我家每年攤燒餅品種最多且制作最講究的。平時雖然也常攤,但只是油鹽蔥蒜、韭菜隨便將就而己。遇上隆冬天氣,什么也沒有時,拌以菜油白糖也很美味。
吃了清明飯,再過45天左右就會收麥子,這時母親就會找一兩塊田角空地,培育茄子、絲瓜、南瓜等各種蔬菜秧苗,待麥?zhǔn)蘸笠浦链筇锷L。
茄餅是夏天常吃的燒餅。把剛摘下的茄子一刀隔一刀地切成連片狀,中間夾上豬肉韭菜餡,蘸上面粉,放在油鍋里煎至兩面焦黃,外脆里嫩。再炒個花生米青黃豆什么的,端個小桌,盛碗稀飯,在小院里一坐,一家數(shù)口,伴以清風(fēng)明月,盡享勞作后的天倫之樂,那真是神仙過的日子。
有時忙的時侯,直接將茄子切成小塊,加以精鹽蔥花或韭菜末,與面粉同調(diào),直接下鍋一攤,然后分成小塊一齊煎炸,雖沒有夾餡的好吃但也很爽口,這叫懶王餅。到了秋天,絲瓜餅也大多是此種做法。
記得在盛夏季節(jié),由于高溫天旱,病蟲害嚴(yán)重,蔬菜難長,瓜果不接,母親常用早晨盛開的番瓜(即南瓜)花制餅。清晨,趁著朝露未干,南瓜花盛開時摘下,除去花托花芯,只留花筒,灌以各種餡料,蘸上面粉蛋清,煎成各種口味的番瓜花餅。還可將花切碎,拌進發(fā)酵后的面漿里,加上蔥花精鹽,做成番瓜花酵餅兒。
夏秋交替,是成熟的季節(jié)。玉米剛一上場,母親總要先挑幾根顆粒飽滿的,剝開、取粒、攤勻,提前曬干后磨成粉,制作成各種餅、粥給我們嘗鮮。玉米面除煮粥外可是制作燒餅的好原料。玉米餅有好幾種制作方法:1.將玉米面加上雞蛋做成玉米雞蛋餅,下油鍋兩面煎至焦黃,脆酥香甜。2.選用純白玉米的特細粉,微發(fā)酵后加上白糖,做成餅,貼在鍋上,放兩碗水,邊烤邊蒸,做成水酵餅,香甜可口。3.玉米粉加上老酵頭,發(fā)酵后包上青菜、韭菜、芝麻等各種成甜餡料,做成玉米餡兒餅。4.再煮著小魚或茄子的鍋上,圍上一圈玉米餅,待魚熟茄爛時主食菜肴一鍋齊。還有高粱、粟米都可以如法炮制。
山芋餅是種麥時節(jié)的時蔬面點。山芋的品種做法各異,那時有一種叫勝利百號的,淀粉多,選擇粗細適中條形好的山芋,適合做夾餡餅。還有一種叫蘇州紅,淀粉少糖份多,熟后既甜又爛,去皮后搗成泥拌以米粉做成餅用油煎炸。南瓜餅也是這種做法。
上世紀(jì)60、70年代,因糧食不足,生產(chǎn)隊常以山芋、蘿卜替代雜糧計劃發(fā)放,面對我們難以下咽的山芋、蘿卜,母親將其刨成絲,放少許油渣蒜末,拌適量面粉,捏成團,壓成餅,煎至焦黃,外脆里嫩。
米粉雞蛋餅是青黃不接時的最佳食品?!叭吕锏牡昂卯?dāng)飯”,開春以后,新麥未收,青黃不接,那時的面粉是稀缺的食品材料。母親會用正月十五做元宵吃剩下的米粉做糍粑,新母雞下蛋后,有時會在糍粑里打上一兩只雞蛋,這祥做出的糍粑外脆內(nèi)糯,香酥可口。
初夏季節(jié),三麥登場,薄荷方盛,葉碩味濃,氣溫漸高,茄子辣椒瓜類剛移植未果,蔬菜奇缺。這時母親常摘些薄荷葉,兩片一合,以韭菜蛋皮或韭菜豬肉做餡,蘸上面粉,煎至兩面黃,一盆香噴噴的薄荷餅就成了。輔以稀飯既當(dāng)菜又當(dāng)飽。
還有一種嫫(音漢)燒餅。這種燒餅制作簡單,將面粉發(fā)酵后做成碗口大小,貼到鍋上,然后在鍋底放水適量,燒至水干餅熟即可。由于邊蒸邊烤,這種方法制出的餅一面松軟,一面香脆。吃時搭點咸菜、炸醬、茄子、豇豆等菜肴,可是一般農(nóng)戶人家的大餐。這種餅由于不需油鹽,不須控制火候,制作簡單,操作方便,是一般小康莊戶人家農(nóng)忙季節(jié)常見的耐饑食品。也是外出學(xué)習(xí)、打工、旅行人員的便攜食品。據(jù)說,官至太仆寺少卿的何御史——何棐,那時外出學(xué)習(xí)趕考時常以此餅作為干糧,因此我們又叫它“御史餅”。這種餅由于不講究用面,混合面、黃面(小麥提走一兩道精面后磨的粉)、大麥、元麥、玉米、高梁等粉皆可制作。所以吃起來雖有一絲絲香甜但口感顯粗,加上我們有點嘴刁,所以做好后大都母親自己“享用”,同時她會專門制作精粉的給我們吃,可見母愛無私!
這種餅也可以做得很精致,將精粉與粗糧混合攪拌,上面再嵌上果脯、香腸、肉脯等輔料,做出的熯燒餅比現(xiàn)在的面包還耐吃!
那時吃燒餅并不是像現(xiàn)在這樣方便,想吃就能吃到的。有些餅是有時令性和季節(jié)性的。像攤燒餅,既費面又費油,一般人家平時是舍不得吃的,只有清明節(jié)是家家必攤的。當(dāng)然也有特困難攤不起的,也就象征性地攤上一鍋兩鍋,一家人分著吃。平時要攤也只有用以待客。那時在農(nóng)村吃糧也是要計劃的,每人每天粗糧都不足一斤,哪有余糧做燒餅?zāi)?。所以一般也要家境稍好的人家,在來客時才能燒上一鍋粯子粥,攤一兩鍋子燒餅,煎兩個雞蛋,再炒一盤花生米,算是招待貴客的較好待遇了。人口較多的家庭,待客用攤燒餅,自己只吃炒燒餅。炒燒餅是用黃面或其它麥粉,不加任何佐料攤成燒餅后,撕成小塊再用青萊或茄子、韭菜、咸菜或胡蘿卜纓子等一炒,做成炒燒餅,一家人充饑解饞。
漲燒餅一般必須要到中秋節(jié)才能吃到。因為要吃漲燒餅必須有兩個條件,一是這家要有足夠的糧食。二是做漲燒餅操作程序復(fù)雜,取面粉2-3斤,先調(diào)酵(即發(fā)面),待發(fā)酵幾個小時以后,將鍋燒至200度以上,放上少許油,灑上芝麻,趁著芝麻嗶烈叭落亂炸時,將發(fā)酵好的面倒進鍋里,慢慢烤熟。要想把一個直徑30公分以上,中間厚度10公分以上的漲燒餅烤熟要一個小時左右。這可不是個簡單活計,既要有功夫還要有技巧。在那個全靠各種桔桿柴草取火的年代,要把這么一個大餅烤熟,就全靠各家主婦的本事了。所以一般人家就是有足夠的面粉,還要有那足夠的時間、技巧和情趣。只有到了八月半,因要敬菩薩,家家才都懷上一顆虔誠之心,漲上1-2個燒餅,待八月十五晚上敬了菩薩后才能全家分享。
記得那時每年8月初,母親就要篩選上等小麥,下水去灰,曬干后再磨成粉,取最上等的留作中秋節(jié)漲燒餅。磨粉也是有講究的,石在沒有機磨靠石磨的時代,磨面粉為了省力,有條件的人家都是用牛拉磨。但母親不肯,都要堅持人工推磨,這樣磨出的面粉相對比較干凈,因為牛拉磨有時跑快了會把磨路上的泥土踢進磨塘,混進面粉,還有老牛會拉屎撒尿,不免會有東濺西溢的時侯,怕弄臟了面粉。
漲燒餅的吃法也是多種多樣的??臼旌蟮臐q燒餅周邊簿中間厚,待稍冷卻后,將之一分為二再切成薄片,脆酥松軟,綿綿酵香,沾上白糖、菜油或魚湯、肉汁更是奇香可口。漲燒餅在秋冬季節(jié)可存放數(shù)天,還可曬干存放,存放后的漲燒餅可以蒸著吃、烤著吃、還可以在粯子粥里燙著吃。
做漲燒餅時母親有時還會在里面加上糖漬的板油、蜜棗,做成水晶紅棗餅,這種餅更是油香、棗香、酵香、芝麻香,香香四溢。
生活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母親在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出的勤勞和智慧使我們身心受益,終身難忘。
當(dāng)然,黃橋燒餅種類繁多,有的品種是家里無法制作的,需要專門的場所和烤具。
在黃橋鎮(zhèn)上吃的燒餅都是大筒爐烤出來的,且一年四季每天早晚的品種是各不相同。早上有大燒餅、小燒餅、大麻餅(大方餅)。大燒餅、小燒餅因餡不同品種各異,有瓤子的、蘿卜絲的、肉松、白糖、豆沙、蟹黃的等等。改革開放以后,經(jīng)過改革創(chuàng)新后現(xiàn)在還有鮮肉、肉脯、牛肉、銀杏、果脯等等數(shù)十種,配上豆?jié){、油條、粯子粥、豆腐腦便是一頓豐盛的早餐。晚上有斜角餅、打餅、水酵餅,開春以后還有大爐餅。這些燒餅由于工藝復(fù)雜且烤具獨特,自已在家難以制作,但有錢到街上就能買到。
大爐餅的做工、餡料一般要比小燒餅還要講究,烤制方法也不同。上面說的大燒餅、小燒餅、大麻餅、斜角餅等,都是用大筒爐烤出來的。唯有大爐餅是用平底鍋烤出來的。記得那時西大街有一家做大爐餅的,開春就做,每天傍晚在店門口支一口燒麥樁的大嫫腔鍋,上面放一平底鍋,用一扣有無底鐵鍋的鐵板作鍋蓋,焊上支架,里面放上草木灰,趁大爐餅裝鍋時,用柴草將放有草木灰的鍋蓋燒燙,儲存熱量,燒餅上鍋后將滾燙的鍋蓋蓋上,下燒上烤,大爐餅在鍋里被烤得吱吱作響,不幾分鐘一鍋兩面金黃的大爐餅就出鍋了,我想這也許就是那時的烤箱吧。
另外還有幾種休閑食品。一是包脆,包脆應(yīng)該是燒餅店的一種副產(chǎn)品。上午或晚上做燒餅散市后,將剩余的酵面和餡料做成小燒餅,貼到筒爐內(nèi)利用余火隨意烤,一天一般只出一爐,這種溫火慢烤出的燒餅幾無水分,看上去很硬,但使勁一捏又松又脆,香酥可口,所以叫包脆,能長期存放,食用比較休閑。再就是副食品廠專門生產(chǎn)的酥餅,也叫脆燒餅,有咸甜兩種。
1940年10月,在陳毅、粟裕等直接指揮下的黃橋戰(zhàn)役打響,為保證部隊供給,黃橋60多家燒餅爐,夜以繼日的趕制各種大、小燒餅,加上周邊鄉(xiāng)村包括母親在內(nèi)的各家各戶,日夜趕做的漲燒餅、嫫燒餅等各種燒餅,聚集到黃橋鎮(zhèn)珠巷何氏宗祠,當(dāng)?shù)厝罕娒爸鴶橙说臉屃謴椨晁偷角把仃嚨兀瑸辄S橋決戰(zhàn)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譜寫了一曲軍愛民、民擁軍的壯麗凱歌,同時也誕生了一曲響徹全國的黃橋燒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