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紅霞
語文教育包含德育功能,是人文教育最主要的載體。在重升學論成績的背景下,語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日漸式微。為了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fā)展,語文教育要充分發(fā)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元素,積極探索教學方法,主動拓展感恩教育,培養(yǎng)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如何對中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是目前一個難見實效的教育困境。而作為育人主陣地的學校,往往最重視的是營造學習和競爭的氛圍,偏重知識訓練,無暇顧及教做人,育人功能日漸式微,教和育的功能嚴重失衡。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不僅制約著學生時期的求知成效,也會影響到將來的生活質量。
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材,蘊含了豐富的感恩教育內容,語文教師更應把實施感恩教育作為教育教學的重點之一,充分挖掘和利用蘊含感恩內容的課文,在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加強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使學生感受、體驗感恩這種傳統(tǒng)美德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并內化為一種品質,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的策略是豐富多彩的。
一、在誦讀中喚起情感體驗
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那些文辭優(yōu)美、激情蕩漾、氣勢酣暢的文章,采用誦讀的方式,可以營造與課文內容相得益彰的學習氛圍,以情動情,使學生的情感和課文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學生對這些文章反復誦讀,就會潛移默化地吸收其中的思想和藝術養(yǎng)分。如學習朱自清散文《春》,讓學生在配樂聲中感情朗讀,在讀中入境悟情,感受、體驗春天的生機勃勃、多姿多彩以及帶給我們奮發(fā)向上的力量。喚起學生對春天的喜愛,激發(fā)敬畏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這種策略的關鍵是朗讀指導,語調、語氣、節(jié)奏,甚至表情,越是準確到位,就越能傳情達意,體驗就越豐富深刻。
二、借助想象,再現(xiàn)情景,豐富情感體驗
語文教材中有些蘊含感恩教育內容的地方寫得簡略,但也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學生在閱讀時容易忽略或不能完全感受到,這就需要教師啟發(fā)學生在想象中去感受和體驗。
如學習《那樹》,為了更好地喚起學生的感恩意識,在讀到“老樹預知被伐,先通知體內的寄生蟲螞蟻搬家,螞蟻在離巢時依依不舍”這一段落時,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寫出老樹與螞蟻的對話及當時的情景。
有學生描述了螞蟻一族對大樹的感恩和道別,想象讓學生對大樹和螞蟻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這個過程的體驗也是學生自我生命的升華和超越。螞蟻都有感恩之心,更何況人呢?
表現(xiàn)大自然美景的課文,通過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歌頌祖國優(yōu)秀兒女的課文,借助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對于人物高尚品質的認識更加深刻。
三、采用角色換位加深體驗
“換位思考法”通常被人們運用在人際交往中,教育人們在人與人之間產(chǎn)生矛盾時,應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袁靜老師首先將之運用于歷史教學中,并定義其為這是“讓孩子設想自己是生活在這個環(huán)境中的某一歷史人物,以此‘角色’來想象、推斷事物發(fā)展的可能軌跡的一種學習方法?!?/p>
學習《熱愛生命》在賞析了文章中精彩的心理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片段后,學生對小說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臨各種生死考驗時,強烈的求生意志以及與命運抗爭的毅力有了較深切的體會,這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假如你是那位主人公,當你獲救后,最想說什么?答案異彩紛呈。在這樣的寫話練習中,學生經(jīng)歷了一場精神的洗禮,他們已經(jīng)將自己和文中的主人公融為一體,親身感受與命運的抗爭,產(chǎn)生強烈的認同感,從而懂得了生命的可貴,珍惜生命的意識得以強化。
四、挖掘細節(jié)細細品味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關鍵,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中最能感動自己、震撼自己的細節(jié),從中加深體會,產(chǎn)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影響學生,塑造學生。如學習《背影》可以品味父親爬月臺買橘子時的那幾個動詞,父親說的那幾句樸素的話,感受父親的吃力和慈愛,引發(fā)共鳴,加深體會,理解那種飽受艱難卻依然灼熱不減的父愛。如學習《爸爸的花落了》,領會父親打“我”和畢業(yè)典禮爸爸不能去、躺在床上看著指甲不說話這些細節(jié)的內涵,才能認識慈父是如何教育“我”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培養(yǎng)“我”堅強的性格的目的。
五、利用多媒體豐富情感體驗
多媒體教學的運用直觀性強,能突破視聽的限制,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習《散步》在探究我們?yōu)槭裁匆欢ㄒ⒕蠢先诉@一問題時,用多媒體播放《感動全球的母親的勇氣》視頻,并舉例四川英雄母親在危難來臨時用脆弱的肩膀,為自己的孩子撐起一片天空。再播放歌曲《父親》。通過對真實情景的再現(xiàn)和模擬,圖文聲像并茂,營造觸動人心的情景,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然后啟發(fā)引導:這就是我們的父母,他們一直在用生命“愛”著,難道他們變老后,我們就不應該孝順嗎?記得當時全班靜悄悄的,有的學生悄悄擦拭眼淚,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六、整合信息完整理解
學習《藤野先生》,個人感覺教得吃力,學生理解困難。藤野先生對工作的認真嚴謹,對學生嚴格、熱情、誠懇的品質和精神學生容易理解。只停留在這一層面,其實是沒有完整地認識人物形象,也不能準確體會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敬重緬懷之情。在課題研究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這樣的老師學生肯定感激,但是魯迅先生一生接觸到的教師絕不止一二,其中比藤野先生學術水平更高的也會有不少,可為什么他卻偏偏感激這位藤野先生呢?”然后啟發(fā)學生思考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與寫藤野先生是否有關系。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原來,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看似沒寫藤野先生,但反襯出了藤野先生突破民族偏見的偉大人格。把文中直接表現(xiàn)和間接襯托整合起來。把語言、肖像等各種表現(xiàn)手法整合起來,把文中先后發(fā)生的事件整合起來……使學生透徹完整地理解了魯迅先生感激懷念藤野先生的真正原因。
“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體驗才能獲得對道德規(guī)范的理解,才能獲得對道德人生的意義、價值和幸福的體悟”(劉金鐸)。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的特點,深入挖掘教材中豐富的感恩教育資源,有意識地引入課外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去感悟,培養(yǎng)學生感恩態(tài)度,學會感恩,獲得健康美好的心理體驗,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