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瀟雨
梅冬是公益組織歌路營的秘書長,關注農(nóng)村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教育問題。2012年—2015年,走訪河北、四川、湖南、湖北、云南等102所農(nóng)村寄宿學校后,梅冬和同事們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這些學校的寄宿學生中近60%是留守兒童,其中63.8%的孩子有孤獨感。他們睡眠狀況不好,五分之一的孩子夜里容易醒。還有的學校圖書館常年關閉,一個六年級的孩子告訴梅冬,自己只進過三次圖書館。
農(nóng)村寄宿學校的走訪結束后,梅冬和同事們用3年多的時間尋找了1001個故事,用故事陪伴農(nóng)村寄宿學校孩子們的夜晚。只希望,讓孩子安靜入睡。
記者:是什么契機去到農(nóng)村學校的?
梅冬:2012年3月,北京西部陽光基金會邀請我們去做調研。我們連續(xù)走訪了甘肅的五六個農(nóng)村寄宿制學校,在學校里從早到晚看著孩子,他們每個時間點在哪里?在做什么?跟誰在一起?他的情緒狀態(tài)怎么樣?
當時的情況讓我們感到特別意外,中西部地區(qū),很多學校沒有宿舍和食堂,甚至不能為學生提供洗澡的熱水。一些高年級女生,到了身體發(fā)育的階段,但宿舍沒有窗簾,只能擠在門后一小塊地方換衣服。
我見過最大的一個宿舍住了140多個孩子,宿舍里床挨床全是床,沒辦法,學校條件就那樣。但最近幾年,這種情況很少見了,現(xiàn)在基本解決一人一床的問題了。
2017年,全國教育經(jīng)費總投入為42562.01億元,占GDP比例為4.14%,所以學校硬件方面已經(jīng)不太缺錢了。2018年年底,我到過一所學校,當年縣政府撥了400萬元基建費用,但教室宿舍都是新修的,沒太多要花錢的地方,就用來鋪了漂亮的塑膠操場,再把學校圍墻打通,整個擴建一圈,大門也修得更加漂亮了。
記者:整個調研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
梅冬:我印象很深的是2012年3月,剛過完春節(jié),學校開學沒多久,學校的校長帶我們去查寢。結果進到宿舍已經(jīng)熄燈了,沒走幾步,聽到一個宿舍傳來孩子抽泣的聲音。大家覺得是不是孩子打鬧或者不舒服了。但最后很多孩子都哭起來。校長告訴我們,孩子們想爸媽了。他們學校有200多個住校的孩子,晚上就兩個老師值班,老校長說,這種情況哄都哄不過來。
在全國走訪了100多所農(nóng)村寄宿學校,發(fā)現(xiàn)不管是發(fā)達地區(qū)還是不發(fā)達地區(qū),只要父母不在身邊,沒有家人的陪伴,都會有這種情況。特別是夜晚睡覺前,孩子更容易想家,21.7%的孩子夜里容易醒,41.2%的孩子會做噩夢。
而且我們查閱了大量的研究文獻,發(fā)現(xiàn)很多專家已經(jīng)對此有深度研究,證明了寄宿留守對孩子的影響是普遍存在的,特別是低齡孩子。
記者:是什么時候開始有想法,要做“新1001夜”這樣一個項目的?為什么想到了講故事的方式?
梅冬:看到這個情況,我們就想要做些事情。針對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懷,傳統(tǒng)的方式是依靠專業(yè)的心理工作者進行一對一的心理輔導,但是它的路徑更長、成本更高、能夠服務的學生基數(shù)也很小。
我們讀到一本書《朗讀手冊》,講了一個故事,在美國有一個少年監(jiān)獄,有位志愿者母親每天晚上堅持給這些少年犯講故事,極大降低了他們的攻擊行為,改善了他們的心理狀況。
聽到這個故事之后,我們就想能不能也用故事的方法,每天陪伴這些孩子。目前這個項目其實很簡單,就是晚上的15分鐘,把小喇叭裝在宿舍里,然后連上學校的功放和電腦。每天晚上熄燈鈴一響之后,喇叭就會自動播放。
我們算了一下,如果一個孩子從一年級住校,一個星期住四天到五天,差不多6年下來正好是一千個夜晚,我們希望他一千個夜晚每天都能聽到一個不同的故事,所以就叫“新1001夜”。
記者:故事都是從哪里找到的?會根據(jù)農(nóng)村兒童的特征做改編嗎?
梅冬:我們基于走訪的102所學校,把孩子的核心問題和需要梳理出了50多個類別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契合了鄉(xiāng)村學校實際狀況的。
比如,農(nóng)村學校的廁所一般是在操場邊緣靠近農(nóng)田的地方,所以小孩子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是,晚上起來上廁所要越過操場,怕黑。我們會針對這類問題,為他們設計故事。
另外還有針對父母外出工作、被同學欺負等很多和他們現(xiàn)實中遇到問題相關的故事。我們花了3年多才把這1000個故事找到,還需要對故事做大量的改編。到現(xiàn)在我們還在迭代,不斷地去更新一些故事。
記者:從學校的反饋來講,故事的效果如何?
梅冬:故事開始播放還不到一個月,就有學校給我們打電話要“投訴”,校長說我一放故事,那孩子興奮得不得了,太喜歡了。其實老師是說反話,以前,每天晚上孩子不睡覺,老師得一遍一遍喊趕緊睡?,F(xiàn)在他們發(fā)現(xiàn),每天晚上聲音一響,孩子開始安安靜靜地聽故事了。有很多小孩子會用手撐著床板聽故事,撐著讓自己不睡著,怕聽不著結尾了。
記者:我有收到過一張小孩子寫的紙條,說謝謝你,我們睡覺的時候給我們說晚安。
梅冬:經(jīng)常會收到這種紙條或者作文,老師看到孩子寫一個什么東西,就會拍給我們看。我自己看到也挺觸動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廣西,有一次去一所學校,在宿舍里遇到一個五年級的女孩,她說特別感謝這些故事。
這個孩子一直很孤僻,不說話,不交朋友,獨來獨往。直到三年級開始住校,剛好那一年學校開始放故事了,其實最開始也一樣,每天晚上聽故事,早上起來自己去教室看書,直到有一天,他們宿舍另外五個人早上起來討論故事。就這樣,她和這五個女孩成了好朋友。所以她特別感謝我們的故事。
記者:你們對講故事的效果有過調研嗎?
梅冬:我們從2012年開始關注這個事情,2013年真正去做這件事情,至今已經(jīng)過去5年多時間。我們已服務到了750個縣中國有2862個縣,我們差不多已經(jīng)覆蓋了四分之一,基本上都在我國的西南西北部。到2019年5月,覆蓋的學校達到了7173所,惠及學生200萬人。
2015年,我們邀請了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技研究所在全國隨機抽取了137所學校17000多名孩子進行了兩年干預跟蹤評估,結果發(fā)現(xiàn):每天聽故事顯著改善了寄宿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例如校園欺凌的現(xiàn)象大幅降低、學生的抗逆力水平提升、睡眠質量得到提高、抑郁風險有所緩解。
我們不敢說每一個故事都能切實解決一個具體的心理問題,但這些故事,一天天陪伴著這幾百萬孩子,把一顆顆種子埋在他們心中,我們相信有一天一定能夠發(fā)芽,一天天陪著他們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