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強
上海青年趙思風1964年之前,對房子的概念是:房子在地面上。不過,他響應“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在上海的人民廣場,聽過王震將軍的動員報告,看過《軍墾戰(zhàn)歌》的紀錄片,還有父親積極鼓勵他報名,1964年6月,趙思風順利地踏上西去列車,他沒有“過了嘉峪關(guān),兩眼淚不斷”,而是懷著滿腔熱情,一路高歌,以至到了農(nóng)場的連隊,他嗓子唱得有點沙啞了。
汽車送抵農(nóng)場場部,然后是馬車接他們到連隊。有人說:到了。
趙思風疑惑,問:房子呢?
有位操著濃重的四川口音的漢子(隨后知道他是連長)喊:大家注意,你們就站在房頂上。
趙思風嚇了一跳,這房子跟沙丘差不多,這么多人站在上邊,不要坍塌了。
連長喊:青年同志們,跟我來。
趙思風和同來的上海青年,順著連長引領(lǐng),走下平地隆起的房頂—土包下開著洞門,稍稍彎腰低頭,屋里中間有一條三尺來寬的過道,過道兩邊是大通鋪。
趙思風第一次見識地底下的房子,叫地窩子。他在上海,家里是棉褥子、棉枕頭。一路不斷換車,又說又唱,累了。他迫不及待地躺下,他的身下發(fā)出嘈雜的響聲。他驚跳起來,一摸,褥子墊的、枕頭塞的,凈是麥秸稈。草褥子,草枕頭。第二天醒來,鼻孔,嘴巴都鉆進了沙子。
開始勞動—夏收割麥。趙思風第一次割麥子,鐮刀不聽他的使喚,小腿劃了個傷口子,手心磨起了水泡,他渾身癢,說不清是蚊子叮,還是麥芒刺。
當夜,他打著手電筒,寫了一封家書,表達了思念之情。他第一次離開父母,還這么遙遠。一個月后,接到回信。家中的信,都由母親執(zhí)筆。
父親是居委會主任,大小是個干部—喜歡打官腔。趙思風想象得出父親口授的樣子。母親的信里傳達了父親的觀點:建設邊疆,好好鍛煉。
于是,趙思風賭氣了—他沒回信,而且,他打定主意,不再給家里寫信。他反感父親講“大道理”—那么遠,夠不著。
上海與新疆,一封信,在路上起碼走十天半月。母親來了三封信,他只拆閱,懶得回復。隨后,母親的來信頻繁了,他一個禮拜收到一封信。母親的信里,傳達了父親的“指示”,可能父親試圖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針對性—期望趙思風匯報工作和思想情況。母親在乎的是他的生活(吃、住,還有氣候,甚至問:沙漠地帶有沒有水?)。
趙思風肩膀嫩、力氣小,大田作業(yè),勞動強度大,伙食條件差,一天三頓苞谷饃饃,少油的菜很單調(diào)。他發(fā)現(xiàn),連長時常關(guān)心他的生活,而不講什么“大道理”。他倒是覺得連長比父親要親切。他不忍把勞動和伙食的情況告訴父母,他能想象出父親一定講“鍛煉”的道理,而母親會擔憂他的身體。母親的擔心會傳染給父親—他想象自己像一滴水落在無垠的沙漠里。
半年后的一天,趙思風收到一封母親的信,幾乎與上一封信,一個前腳,一個后腳,相差兩天。信封出奇地飽滿—八頁。
母親從其他家長那里打聽了上海青年在新疆的情況。母親當初反對他報名。這封信里,母親替父親解釋:你爸在單位里大小也是個干部,動員青年支邊,是單位里一項重要的任務,動員符合條件的子女去新疆,你爸不帶頭,工作難開展。
信中,母親寫了盼望他來信,每天都等待郵遞員的車鈴響。趙思風發(fā)現(xiàn),航空信封背面有四個字:思風降雨。
母親收不到他的信,心里像久旱的沙漠了。母親生他的時候,是夏季,天氣又悶又熱,于是,母親給他起了名字:思風。清涼的風驅(qū)散了暑熱。
趙思風看到第六頁,呆愣了。后三頁幾乎都是選擇題(包括填充題)。母親是小學語文教師—替兒子著想。而且,他感到,在母親的眼里,他永遠是孩子。
母親表示:知道你很繁忙很辛苦,沒有工夫?qū)懶?,那么,不用花很多時間,只要把這三頁“答卷”答完了寄回即可。
多年后,趙思風也有了兒子,他已記不全母親出的三頁題目—選擇題、填充題。選擇題只需打個鉤,填充題只需畫個圈。比如:工作忙嗎?(忙)或(不忙);身體好嗎?(好)或(不好);吃得飽嗎?(飽)或(餓);睡得好嗎?(能睡)或(失眠)。
趙思風第二天就托去團部開會的文教把“答卷”寄出(還附了一張勞動照片—微笑)。
一個月后,母親回信。說你爸見了“答卷”就欣慰地笑了,而且,像閱讀“中央紅頭文件”一樣,反復閱讀,領(lǐng)會精神。
這封信里,母親沒有傳達父親的“指示”,唯一的一次不再講“大道理”。顯然是背著父親寫信。同時,趙思風收到一個包裹:兩袋麥乳糖。是父親的意思—長身體,補營養(yǎng),母親如是說。趙思風認為父親不會考慮“拘質(zhì)”。不過是母親尊重一家之長。
結(jié)婚,搬進土坯屋后的第三年,母親固執(zhí),趁放暑假來探望兒子。連長派拖拉機去團部接來。
母親望著離連隊不遠的沙漠,她抱住兒子,說:這樣的地方,你怎么活下來的呀?
趙思風說:媽,我這不是活得好好的嗎?!果果,叫奶奶。
孫子果果像一個果實投入奶奶的懷抱。趙思風說:媽,你抱孫子,就像抱一個大西瓜。
晚飯由也是上海青年的兒媳燒。飯桌上,母親提起家書—選擇題。她說:我問你答,所有的選擇題,問和答都沒有反映出實際情況。
趙思風說:姆媽,那是你出題有問題,不了解實際情況,怎么能出好題?
母親說:你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
(原載《西湖》2019年第2期作者自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