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時間里,他從壯年走到暮年,把一個樸素的想法變成了國之重器,
成就了中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項目——世界最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FAST。
某種程度上,他成就了FAST,F(xiàn)AST也成就了他。
南仁東極富傳奇色彩。他經(jīng)歷“文革”動亂,從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yè)后,在東北的一個無線電廠一干就是10年。改革開放后,他代表中國天文臺曾在國外著名大學當過客座教授,還參加過十國大射電望遠鏡計劃。
這位馳騁于國際天文界的科學家,曾得到美國、日本天文界的青睞,卻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毅然舍棄高薪,回國就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副臺長。
他,20多年只執(zhí)著于一件事。故事要從24年前說起。1993年,日本東京,國際無線電科學聯(lián)盟大會上,科學家們提出,在全球電波環(huán)境繼續(xù)惡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南仁東跟同事說:“咱們也建一個吧。”
南仁東帶著300多幅衛(wèi)星遙感圖,跋涉在中國西南的大山里。他要尋找當?shù)氐母C凼——幾百米的山谷被四面的山體圍繞,正好擋住外面的電磁波。訪山歸來,南仁東心里有了底,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建設射電望遠鏡的設想。但能不能籌到足夠資金,南仁東心里沒底。有那么幾年時間,南仁東成了一名“推銷員”,大會小會、中國外國,逢人就推銷自己的大望遠鏡項目。每一步都關乎項目的成敗,他的付出有時甚至讓學生們覺得“太過努力了”。連夜要趕項目材料,課題組幾個人就擠在南仁東的辦公室,逐字逐句推敲,經(jīng)常干到凌晨。度過了舉步維艱的最初10年,F(xiàn)AST項目漸漸有了名氣,跟各大院校合作的技術(shù)也有了突破進展。2006年,立項建議書最終提交通過最后的國際評審。
在FAST現(xiàn)場,能由衷感受到“宏大”兩個字的含義。而在10多年前,這樣的圖景在南仁東的腦海里已經(jīng)成型。他要做的,是把腦海里成型的圖景化成現(xiàn)實。
工程建設過程中要做鎖網(wǎng)變形,既要受力,又要變形,在工業(yè)界沒有什么現(xiàn)成技術(shù)可以依賴。國家標準是10萬次伸縮,而FAST需要200萬次的伸縮,南老自己提出的特殊工藝支撐起FAST的外形。
2016年9月25日,F(xiàn)AST竣工進入試調(diào)試階段。利用這一世界最大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人類可以觀測脈沖星、中性氫、黑洞等等這些宇宙形成時期的信息,探索宇宙起源。
為了建造一個中國的大型射電望遠鏡,南仁東琢磨了大半輩子,奉獻了一生智慧,雖然他只愿做奠基石,但是,他的奉獻和執(zhí)著,已經(jīng)帶著一批年輕科學家的夢,帶著“中國夢”,開始飛向宇宙。
◎ 來源|央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