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臺
換餌越快越適合釣鯽魚,同時極有可能把鰱鳙招來,釣鯉魚則要慢、要等。
今年,我在玩了好幾年的水庫釣鯉魚遇到了滑鐵盧,在熟得不能再熟的地方居然翻船了,還是連續(xù)地翻,一個月內(nèi)居然沒看到鯉魚長啥樣。當然,這期間別人的收獲也寥寥無幾。不過,我不服啊,以前不都是別人看我表演嗎?
我用的是前年、去年的成熟釣法,我認為對付生口鯉魚就該那樣釣,在其他水域也是屢試不爽,今年這是咋了?莫非真像別人說的那樣魚不開口?我固執(zhí)地認為別人的說法不對,鯉魚絕不會真的不吃不喝,要不然它們怎么生存?還有人認為水邊的蘆葦、蒲草長起來了,魚群肯定會聚集在淺灘草叢里,我們的釣點附近沒有魚,這一點我不否定,但也不完全認同,我認為魚是活的,哪怕大多數(shù)都聚集在淺水處,也不至于我們的釣魚區(qū)域內(nèi)一條魚都沒有,總會有掉隊的散兵游勇,只不過數(shù)量比較少,絕不會一條沒有。我認為,這其中肯定還有其他原因。于是,在別人紛紛放棄那個水庫的時候,我開始按照我的思路一步步地去尋找破解的辦法。
首先,魚作為一個生命體,絕不可能長時間不進食,水庫中的鯉魚、草魚之所以不咬鉤,很可能是有食物可吃,而且食物還應該是大量的,因為從魚的進食量和消化速度來看,它們幾乎需要不停地吃才能保證始終不處在饑餓的狀態(tài)。那么,隨時可吃的食物有哪些?我首先懷疑水庫內(nèi)大量的田螺和大河蝦。很多人都不把這些為數(shù)甚多的水生物和釣魚聯(lián)系起來,我則不然。在我的觀念里,野生水域中魚類的食物并不充足,甚至是匱乏的,尤其在魚的密度足夠大的時候,食物更加匱乏,它們?yōu)榱松婵梢詫⒁磺锌沙缘臇|西都納入食譜菜單,水中哪種東西多,它們就吃哪種東西,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偏口”。于是,我開始了試驗,第一個試驗對象是河蝦,結果鯽魚總是不停地頂標,哪怕調得很鈍了,大些的鯽魚還是照吃不誤,于是我只用了幾個小時就放棄了,畢竟鯽魚不是我的目標魚。第二個試驗對象是田螺,用田螺釣鯉魚不像釣青魚,釣青魚盡量不要去掉田螺外殼,釣鯉魚則要去殼,畢竟鯉魚沒有青魚那么強大的咽喉齒,不容易碾碎田螺堅硬的外殼,掛田螺肉標相就安靜了許多,偶爾有翹嘴觸碰釣餌,浮標的動作并不劇烈,還是可以忍受的,然后就是寂寞漫長的等待,直到天亮。半宿下來沒有任何效果,換成別人早就放棄了,不過我的觀念已經(jīng)形成,并且曾在這個水庫用田螺肉釣到過個體較大的鯉魚,所以我有信心和耐心堅持下去,我認為中魚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早上6點多,我最后一次從水中提出蝦籠子,蹲在水邊一邊捉蝦一邊有意無意地看了眼釣點,7.2米竿子的浮標不見了,我趕緊一蹦三尺高奔回釣位,尚未抓到魚竿時,浮標在原位置1米遠的地方冒出來不動了,這是一條什么魚呢?不禁讓我充滿遐想。
很顯然,這次試驗又失敗了,這不禁讓我有些動搖,莫非我的判斷真的錯了?就憑水中河蝦和田螺那么巨大的數(shù)量,肯定會成為魚的食物,如果有魚的話,我用這兩樣東西作釣餌也一定能釣到不止一條目標魚。那么,這么大量的鯉魚都在哪?都在吃什么呢?我實在想不出來了。
事情的轉機出現(xiàn)在7月末,照例還是夜釣。當天晚上,釣位附近只有我和同伴還有另外三個陌生釣友。因為屢次失敗,我和同伴非常保守地向釣點里打了老玉米,鉤上掛了嫩玉米粒死守鯉魚,這是前幾年最成熟的鯉魚釣法。另外三個陌生釣友顯然沒有我們那么大的志向,知道鯉魚難釣,就換成了小鉤細線鼓搗鯽魚玩。我對鯽魚是不屑的,太沒意思,我喜歡大的,越大越好,越生猛越好。雖然我心里清楚得很,對付這里的普通鯉魚、草魚,1.5號子線足夠了,但我依然用上了“4+3”的線組,這也是以前最安全的釣組。大魚雖難遇,萬一遇上呢?
可是天黑了,我這沒咬,同伴那丟了兩口(和老板打撲克去了),倒是釣鯽魚的那三人撲楞撲楞總制造點動靜,估計是鯽魚,鯽魚對我毫無吸引力。之后,夜色繼續(xù)加重,我左邊的釣友出現(xiàn)了情況,他的電子標懸在空中,一會兒哆哆嗦嗦地漂向遠處,一會兒又顫顫巍巍地移向岸邊,這是中大魚的節(jié)奏?。】戳艘粫?,魚始終不出水。細線小鉤任誰都不敢發(fā)力,又過了一會兒,電子標嗖的一下彈向空中,完了,功虧一簣,釣小魚的必然代價。
接近半夜的時候,三個釣鯽魚的釣友輪番中魚,也輪番跑魚,我不理解他們干嗎都不用失手繩呢?倒是出水了幾條,都是二三斤的小鯉魚,大些的都跑了。魚雖然不大,可那都是我的目標魚呀!這時,我好像開竅了,只有我和同伴沒打破寂寞,而我的同伴用的是伊豆鉤,目測大約10號,曾經(jīng)有兩口;我的鉤子更夸張,伊勢尼9號,明顯比伊豆鉤寬了許多,而用鉤最大、用線最粗的我卻一口沒遇到,這說明什么?說明今年的魚口可能比較猾。
本來面餌的誘魚效果就優(yōu)于固態(tài)餌料,所以用面餌釣鯽魚的三個人上魚率高可以理解,而我的大鉤掛玉米粒,隱蔽性肯定差,面餌則可以很嚴實地把魚鉤包裹起來,尤其是小鉤細線,隱蔽性最佳。再看我的同伴,同樣是掛玉米粒,他的鉤小,鉤尖露出得肯定少,缺點是可能造成刺魚不牢,我的大鉤則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擔心,但是我的同伴有口,鉤大線粗的我偏偏沒口。這樣一對比,是不是看出點問題的所在了?
再退一步說,就算今年的鯉魚對玉米粒不感興趣,那么我是不是也該調整一下用餌呢?當然應該。可是多年來我已經(jīng)形成了這樣一個觀念:夏天釣鯉魚,面餌并不實用,所以我的竿包內(nèi)找不到任何面餌,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幾副2號子線,6號伊勢尼鉤。
黎明前,我換了鉤子和子線,然后精心地掛上玉米粒,盡量保證鉤尖露出得不多,以提高隱蔽性,同時還要保證刺魚的時候玉米粒不礙事。轉眼天亮了,沒口;日上三竿了,還是沒口。那幾個用小鉤細線的哥兒們還有魚口,小魚不算在內(nèi)。
他們陸續(xù)上魚反倒提升了我的信心,越是這樣,我可能越接近真相,我不求釣到魚,只求得到答案。好在我有些運氣,將近8點的時候,來了一個黑標,中了一條2斤多的鯉魚。如果我不換鉤,遇到這條魚都難。帶著遺憾還有收獲,這次夜釣宣告結束,它給我下次出釣提供了新思路。
事后分析,前一段時間的魚情低迷未必是真實情況,所有釣友都在用粗線大鉤掛玉米釣鯉魚,而這里看似生口魚的鯉魚,保不齊對魚鉤是警惕的,所以細線、小鉤、面餌欺騙效果最佳,但也未必,還有一種可能性是只要把魚鉤包裹嚴實,就能對魚造成理想的欺騙效果,也就是說用無論用2號子線還是3號子線都沒問題,關鍵是魚鉤不外露。不過這只是分析,還需要通過實踐來驗證。
帶著這樣的分析,我果斷地將5.4米竿子用上了“1.5+1”的鯽魚釣組,再次前去這座水庫,7.2米竿子則照舊,但是換成了霧化極差的面餌,抗小魚騷擾、不招鰱鳙。
入夜后,5.4米竿子鉛墜到底,釣鈍,目標還是鯉魚。說出來輕描淡寫的,但是從觀念的角度來說有新的也有老的,有釣鯽魚的也有釣鯉魚的。新的觀念是用小鉤細線釣鯉魚配失手繩,上魚后的過程肯定會很磨蹭,雖然這不是我希望的,但是沒辦法,先把魚騙到鉤上再說;老的觀念還是大鉤粗線,但用上了不怎么霧化的面餌;減少換餌頻率也是一個老的觀念,換餌越快越適合釣鯽魚,同時極有可能把鰱鳙招來,釣鯉魚則要慢、要等;5.4米的竿子鉛墜到底,釣得很鈍,這也是和釣鯽魚的區(qū)別。
當天夜里,由于水庫不怎么出魚,我和同伴承包了整個大壩。第二天早上,我共收獲五條目標魚,大大出乎水庫老板的意料,水庫已經(jīng)多日沒出現(xiàn)過這樣的成績了,這證明了我之前的失敗鋪墊并沒做無用功,我不僅僅是改變釣法,關鍵是觀念在轉變。我根深蒂固地認為生口鯉魚進食不會那么謹慎,結果這屆的魚真的不行,它們不按套路出牌,我想釣它就得適應它。下次,我會繼續(xù)用河蝦和田螺作餌,不過要用小鉤。我想知道的是這里的魚到底是對魚鉤警惕,還是對整個釣組都警覺,找到了答案,新的思路就一定會產(chǎn)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