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頁
這就是“歪門斜釣”法的磯釣竿版,順著岸邊撇出去,可以釣更遠的距離,上多大的魚都不打怵
在水庫釣魚的人,除了想故意跟小魚找別扭,想釣像樣的魚的基本都用長竿子,對此我深有感觸。并排坐在一起釣魚的幾個人,往往誰的竿子最長,誰就最引人注意,因為率先上魚和上魚最多的人往往都是他。于是,在水庫玩手竿的人就像搞軍備競賽一樣,你的竿子長,我的就要更長。不但竿子比你長,釣臺也搭得越來越遠。在這種競爭中,我自然就敗下陣來了。不過,我有我的玩法,照樣玩得歡天喜地。
首先,我不扎堆。
漁友們扎堆的地方,肯定是出魚的好地方,但缺點也很明顯,人多就會相互干擾,即使一個人保持著安靜,臨近釣位的人咕咚咕咚打上一氣窩子,自己也會被株連。于是,我索性哪兒沒人就坐哪兒,這多好,方圓百八十米都屬于我,拎著一把竿子到處轉悠都不算流氓釣。久而久之,我反倒摸索出一套適合夜釣的辦法,我給起名叫“歪門斜釣”。
很多釣魚人都有過“打游擊”的經(jīng)歷。在水庫釣魚就時常出現(xiàn)這種情況:浮標無異于立在水缸之中,釣位附近也一片死寂??墒?,沒人坐的地方卻不時傳來嘲弄般嘩啦嘩啦的炸水聲。有人耐不住寂寞,經(jīng)不住誘惑,拎著竿子溜達過去,結果,魚蹤立馬消失。等啊等,等到花兒都謝了,魚也不出現(xiàn)。這時,有的人干脆把竿子留在原地,只身返回釣位。結果,不消一會兒,那支沒人看管的魚竿就出現(xiàn)情況了——黑標了,還是那種反反復復黑下去再頂上來的黑標。這時,人會一蹦三尺高地趕過去提竿,魚還在,可是一較勁,竿子就會一輕,那條盼星星盼月亮盼來的好魚連招呼都不打就和您拜拜了。這還算運氣好的,運氣差一些的人一不留神竿子就在水庫里游泳了,時快時慢,時左時右,急死人,氣死人,有招想去,沒招哭去。
這場景相信大家都熟悉。野釣,特別是夜間野釣,這種情況并不少見,尤其是魚在釣點左右兩側不時地翻花最常見。我就想釣這種魚,于是摸索出了“歪門斜釣”法,即利用長竿的優(yōu)勢,與魚保持較遠的距離,在不驚擾魚的情況下釣獲它們。個人實踐證明,該方法效率較高,往往有出人意料的驚喜,尤其在盛夏時節(jié)效果最佳,有蘆葦、蒲草之類的水草的水域效果也很好,但是要防止掛鉤,最好用單鉤。
沒人的地方足夠肅靜也不會有人打擾到自己。拎著一把竿子滿水庫地轉都沒有流氓釣之嫌
筆者一定要先確定釣點有魚,然后再把窩料投進去,并且不注重數(shù)量,更注重效果,突出實用性
這種釣法沒什么奧秘可言,就是在不打擾魚的情況下釣岸邊淺水。假如你用的是6.3米竿子,那么人距離釣點約1 2米左右,這個距離對魚的打擾不大,所以就算是釣近岸也能有所獲。
操作方法很簡單——魚竿順著岸邊放置,向左或者向右拋出釣組,釣水深1米加減20厘米的深度,可以釣有魚連續(xù)跳躍的地方,也可以試探性地左右搜索。為了減少換餌頻率,最大限度地保持釣點安靜,最好用玉米粒之類的固態(tài)釣餌。我的經(jīng)驗是可以完全不打窩子,即使打,也盡量少打,因為到岸邊來的魚本來就是來覓食的,它們游得不快,能很容易發(fā)現(xiàn)釣餌。
關于窩子,我則建議不打或者少打,因為我不愛打窩子,所以我有這個觀點。
首先,我認為窩子比較束縛人。釣魚人都有這樣一種“行為障礙”——很難下決心放棄打過窩子的釣點,窩料投喂得越多,這種障礙越嚴重,可死守下去似乎又沒什么希望。于是,窩子就成了雞肋。放棄吧?舍不得,畢竟有那么多的投入;不放棄吧,又確實沒戲。
我曾不止一次打窩子后,半天看不見魚口,于是故意讓釣組離開窩點,向左或者向右拋投,這樣主動去搜索,結果反倒中魚了。這時,我對窩子的實際效果產(chǎn)生了疑問,窩子外面反倒有魚,這本身就很說明問題。不過,打窩子誘魚、聚魚的事實是不可否定的,于是,我對打窩子的方式做了改變。
絕大多數(shù)釣友是這樣打窩子的:竿子一入水,第一時間以浮標為參照物,把窩料投進去。我認為這樣做沒問題,畢竟誘魚需要過程。從理論上講,早打窩子就能早把魚誘來。
不過,我不這樣打窩,因為我不敢保證我選的釣點會有魚過來,所以我一定要先確定釣點有魚,然后再把窩料投進去。有人費解:有魚還干嗎打窩子???多此一舉嘛!再說,窩子入水的聲音怕是要把原本在釣點內的魚給嚇跑吧?
這種顧慮真的有道理,但是我這樣做也有道理。
我是個擅長“打游擊”的人,如果一個釣點超過兩個小時都沒有魚訊,我就會另覓他處,何必在一棵樹上吊死呢?廣闊天地,不存在流氓釣之嫌,看哪兒像有魚的樣子就甩上幾竿,有漁諺道:“挪挪窩,釣得多?!卑l(fā)現(xiàn)有魚再打窩。
我打窩子從來不注重數(shù)量,我更注重效果,突出實用性,發(fā)現(xiàn)有魚了,連續(xù)打兩三次窩子,每次三五粒玉米粒,窩料消耗極少,那些細微的落水聲對魚也根本不會產(chǎn)生什么負面影響。之后,我會根據(jù)魚情在十分鐘到半小時之間再補一次窩,同樣不會對魚產(chǎn)生什么影響,倒是釣點內稀稀拉拉總有那么一點點小魚啃不動的食物,哪怕是路過的“過路魚”也會停留片刻。做到這些,我認為已經(jīng)足夠了。因為窩料少,它們需要邊找邊吃,在找的過程中便更容易發(fā)現(xiàn)釣餌。
綜上,我認為我的打窩子方法比死守強,我的“歪門斜釣”也更靈活。
釣魚原本就沒有公式,誰適應魚情,誰就釣得多,而水庫又給了我們足夠大的發(fā)揮空間,我們不必拘泥于任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