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東莉
充滿自然氣息的公園,其實是一座座蘊藏著無數(shù)自然密碼的寶庫。在“自然筆記”欄目中,你將領(lǐng)略到尋常事物中的自然之美,感受到生命的神奇與力量。
如果在觀察自然之余,我們還能用自然筆記的方式把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感記錄下來,那么再尋常的公園,也會不斷地在我們心中綻放出神秘而幽遠的一面,那往往是被大家忽視了的更加真實、美麗的大自然。
“自然筆記”是指用圖、文等形式記錄我們和大自然之間的故事,是一種親近自然的方法,既可愛又好玩。一筆一畫中,我們會靜下心來,去發(fā)現(xiàn)曾被忽視的細節(jié),并思考萬物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
自然筆記在形式上是否美觀,其實并不重要。盡管在做筆記時會用到繪畫技巧,但繪畫的作用在于幫助我們更加細致地去觀察。經(jīng)由記錄而與自然萬物相親相近、相愛相惜,才是創(chuàng)作自然筆記的初心。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nèi),盡可能準確地把所見所想記錄下來,這樣的自然筆記就一定是精彩的。
公園里什么最好玩?人們的回答大同小異,一點兒也不出乎我的意料:賞花、拍照或是騎馬、燒烤,到游樂區(qū)坐過山車……
難道就沒什么別的好玩的嗎?那可未必。
比如說我和我的家人就有許多種新鮮有趣的玩法,它們都記錄在我的自然筆記里,翻開它們,我隨時能回憶起那些與眾不同的樂趣。
動畫電影《哈爾的移動城堡》中有一扇神奇的轉(zhuǎn)門,懂得如何旋轉(zhuǎn)它的人,每次都可以打開一個令人驚奇的世界。
我們身邊的每座公園其實都有一扇神奇的轉(zhuǎn)門,只不過它的機關(guān)不是別的,而是我們的一雙雙發(fā)現(xiàn)美好事物的眼睛和思考問題的頭腦。換個角度去觀察,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從未看見過的世界。
有那么幾次,旋開公園里的這扇轉(zhuǎn)門,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進了大自然的“建筑博物館”——這里的展品既豐富又獨特,既美觀又實用,絲毫不遜色于人類建筑師的杰作。
在自然界,有些建筑師似乎天生就精通選址技術(shù),它們造房子的時候絕不肯隨隨便便,而是一定要挑選最“刁鉆古怪”的地方;至于造房子的材料,有些作品也絕不走尋常路,而是十分“任性”。
在公園里,我見到過許多設(shè)計非凡的作品。
上海的冬季陰雨天格外綿長,好不容易熬到天晴,婆婆、永林和我趕緊背起雙肩包奔赴共青森林公園。曬飽陽光,欣賞完戴勝鳥覓食和普通<!--[if gte vml 1]> <![endif]-->(kuáng)的飛行表演,我們準備打道回府,剛走上一座小橋,河面柳樹枝上的一個黑色物體就吸引了我的目光。拿望遠鏡仔細一瞧,原來是個泥巴做的東西,約莫海碗大小,圓柱形的身體端坐在枝丫上,頂部邊緣平整,要是加上一個蓋子的話,簡直就是一個陶罐子。最不可思議的是,漫長的雨季過后,這泥巴糊的“罐子”非但沒解體,反倒生出了一層翠綠的苔蘚,在光禿禿的灰色樹枝間萌發(fā)著勃勃生機。
還好,春天的時候,我已觀察過烏鶇(dōng)做巢,它們用的材料正是泥巴和草莖混合物。那時的烏鶇,一個個都成了泥瓦匠。毫無疑問,這個樹杈上的“罐子”必定是烏鶇巢了。而這巢穴的位置,可謂“奇絕”:高高坐落于河面之上,人類也好,松鼠、流浪貓也罷,無論是誰,想打烏鶇寶寶的壞主意,都得考慮考慮自身的安全。當然嘍,要是對自己的作品的牢固性不自信,烏鶇也絕不敢把家安放在這么危險的地方。
呵,這下我有點兒明白了,在公園,我經(jīng)常能撿到從樹枝上跌落的其他鳥兒的窩,卻極難撿到烏鶇巢。原因嘛,想必你已猜到了,這泥巴糊的窩實在牢固得很,它們根本就不會從樹上掉下來!
漸漸地,我們接近了那片壯觀的林中建筑群,腳下草叢里,躺著許多青白色的舊蛋殼。我拾起一看便確定,這里正是鷺鳥的家園。為了不去驚擾可能還在營巢的鳥兒,我們停下了腳步,心里默默祝愿它們平安快樂地生活。
幾年前,清明節(jié)后的一個周末,我和家人到崇明島東平森林公園游玩,也曾走進一座蔚為壯觀的“大自然建筑博物館”。
那是一片林地,高高的樹枝上,黑色圓盤形的鳥巢一個挨著一個,甚至一個累疊在另一個的上面。是誰修建了這規(guī)模龐大的建筑群?我決心深入林中一探究竟。
林中的落葉和枯草足有半米深,藤蔓在樹枝間纏繞,幾乎不留一絲空隙,形成一道道牢固的屏障??磥?,這座建筑群的主人不容小覷,它們的選址技藝很高超,地面的天敵想要入侵,必定得大費周章。
婆婆也跟著我,深一腳淺一腳地往林子里鉆?!皶粫猩哐??”婆婆擔心地問道。我被這一問嚇得馬上停住了腳步,過了一會兒,又大著膽子繼續(xù)向前走??葜仓?,一堆黑灰色的零亂鳥羽吸引了我。羽毛很長,應(yīng)該來自一只體形較大的鷺科鳥類。唉,真為鳥兒們捏把汗,就算將巢穴營建在這樣“刁鉆”的地方,也并非百分百安全??!
從滿是鷺鳥巢的林子里鉆出來,我們渾身是土,頭上還沾著草莖,這副模樣,可真夠滑稽的。拐入竹林小徑,正向前走,永林忽然跑向路邊的竹叢。原來是一個鳥巢順著竹竿滑落下來,幾乎落到了地面上。我定睛細看,巢里竟然有一枚破碎的蛋殼。指甲蓋一樣大小的蛋殼上,布滿了亮麗的紫色斑點。嘿,一個白頭鵯(bēi)的巢。
白頭鵯適應(yīng)能力超強,它們早就學會了與人類共處,從其對筑巢材料的選擇上就可窺見一斑。除了用草莖、竹葉等自然材料外,白頭鵯還喜歡用動物毛發(fā)以及人類丟棄的塑料繩、塑料袋、吸管等建巢。真沒想到,人類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居然成了大自然建筑師的免費材料供應(yīng)方!至于這位建筑師的選址技術(shù),讀讀我婆婆的這篇自然筆記你就清楚了。
營建在竹叢中的鳥巢,隱避性極好,如果不仔細觀察根本發(fā)現(xiàn)不了,這無疑為白頭鵯寶寶提供了最好的掩蔽。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