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彪
每年夏秋季節(jié),地處滇中高原千里彝山胎盤里的故鄉(xiāng),經(jīng)過陽光和雨水的不斷舔吻,雷聲鼓點般的呼喚,漫山遍野的蘑菇,如村莊里一個個呱呱墜地的孩子,孕育而生。此時,把我視作老家“一朵雞樅”的大哥,總會隔三差五打來電話,催促我回去找蘑菇。我心里明白,是鄉(xiāng)情在召喚我,故鄉(xiāng)的蘑菇在等我。
故鄉(xiāng)的蘑菇是一種不需播種、不需耕耘的天然莊稼。不論是樹上生長的蘑菇,還是地上生長的蘑菇,誰趕早找到便是誰的。因此,故鄉(xiāng)的人祖祖輩輩就與蘑菇相生相伴,人人都認識蘑菇。找蘑菇是故鄉(xiāng)每個人從娘肚子里生下來,從小就要歷練的生存本領(lǐng)。
故鄉(xiāng)的蘑菇種類繁多??赡⒐皆俣?,就像父母能記住孩子的生日那樣,人人心中都有一本方言叫“菌子”的《蘑菇志》。盛產(chǎn)蘑菇的季節(jié)到來,人們就會不約而同涌向山頭,打開各自記憶的密碼,東奔西跑找蘑菇。如果遇到干旱少雨的年景,蘑菇有時會遲到,有時冒不出來,讓人等啊等,一直要等到第二年才能與蘑菇如期相見。所以,要找到蘑菇,每個人還必須總結(jié)一套自成體系的“天氣預(yù)報”,才能根據(jù)氣候多變的特征,胸有成竹及時找到蘑菇。
故鄉(xiāng)的蘑菇也有自己的“戶口冊”。每一種蘑菇就像村莊里的每一個人,都有名有姓,有一個響當當?shù)拿帧H缫灶伾挠星囝^菌、銅綠菌、母豬青、火炭菌、石灰菌等,以形狀命名的有雞樅、喇叭菌、牛肝菌、猴子菌、皮條菌等,以味道命名的有香噴頭、雞油菌、白香菌、酸芭蕉等。還有以節(jié)令命名的,如火把菌、楊梅菌、谷熟菌等等。因此,故鄉(xiāng)的人認識蘑菇,就像認識村莊里朝夕相處的父老鄉(xiāng)親,都能分別叫得出蘑菇們的姓氏名字來。而且,哪種蘑菇有毒,哪種蘑菇可以吃,大家都心知肚明。找回家的蘑菇既可以炒吃,也可以煮吃、燒吃,吃不完的,還可以用油煎炸成“菌子干巴”,或是腌菜一樣腌吃,剩下的風(fēng)干菜一樣風(fēng)干,儲藏起來,要吃時用水泡發(fā),即可用肉炒吃煮吃。在故鄉(xiāng)的紅白喜事宴席上,幾乎都能吃到這種反季節(jié)的風(fēng)干蘑菇菜肴。時代在變,如今故鄉(xiāng)純天然的蘑菇,已經(jīng)穿上了市場的外衣,戴上商品的帽子,走進城市,走上餐館,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山珍”。經(jīng)過商家冷鏈保鮮、加工包裝的蘑菇,如松茸、松露、干巴菌、羊肚菌,更是身價百倍,漂洋過海。
故鄉(xiāng)的蘑菇與鄉(xiāng)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有用那些毒蘑菇,罵心術(shù)不正歹毒的人的;有用那些腐爛蘑菇,罵有外遇的女人的;有用形狀各異的蘑菇,給人起綽號的。最有意思的是,故鄉(xiāng)的人喜歡用蘑菇的貴賤作比喻,分別以“青頭菌”、“大雞樅”等來稱呼村莊里謀得一官半職的人。還有用“雞樅拱土”、“蘑菇打傘”來形容那些根紅苗壯、讀書優(yōu)秀的孩子。也有人把“松茸”、“大根菌”、“奶漿菌”“、“翻毛雞樅”等蘑菇,比作男人和女人的敏感器官,逗樂取笑的。幾乎每一種蘑菇都與故鄉(xiāng)的喜怒哀樂生活有關(guān),人擬蘑菇,蘑菇喻人,有褒有貶,幽默詼諧。
故鄉(xiāng)的蘑菇是孩子最渴望的零花錢。那年秋天,我們一群娃娃一邊放牛羊,一邊找蘑菇??匆姴贿h處一輛拉烤煙的汽車正在豬哼似的爬坡,我們迅速把蘑菇在公路邊擺開,目的是為了賣點讀書的筆墨紙張錢。慢慢駛來的汽車在我們面前停下,司機看中了我那堆花骨朵一樣的雞樅,一邊討價還價,一邊問我在哪個學(xué)校讀書,說他是我們班主任的老同學(xué)。經(jīng)過討價還價,最后以八角錢成交??墒?,司機把雞樅提上車,卻說沒有零錢,便寫了張欠條給我回學(xué)校找班主任拿。然后,我們在司機的默許下,像一群猴子爬上汽車,被拉倒四、五里外的山頂,就被司機卸了下來。過足車癮的我們生怕司機跟我們要乘車費,跳下車,一個個比兔子還溜得快。那是我第一次坐過汽車。收假開學(xué)的第一天,上午全班同學(xué)進行衛(wèi)生“大掃除”,下午交學(xué)費、書費領(lǐng)新書。坐在第一排的我,看著班主任一邊強調(diào)學(xué)?!敖徊磺鍖W(xué)雜費不發(fā)新書”的規(guī)定,一邊給同學(xué)們發(fā)新書。因家里無錢交,直到最后就我一個人沒有拿到新書,我恨不能把頭插進抽屜,手不停地搓揉著那張皺巴巴的“雞樅欠條”。直到全班同學(xué)走后,班主任叫我留下,問我不交學(xué)雜費的原因,我鼓起勇氣把司機寫的“雞樅欠條”遞給班主任。班主任先是搖頭,最后心地善良的班主任還是把書賒給了我。面對班主任,十二歲的我潸然淚下。
故鄉(xiāng)的蘑菇是鄉(xiāng)下人的親戚朋友。蘑菇雖然一年只生長一季,但蘑菇就像那些家里飼養(yǎng)的豬雞牛羊,總會在等主人。只要是蘑菇生長的季節(jié),不論你什么時候上山,蘑菇都會在老地方等你,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蘑菇,從不會空手而歸。離家多年已成客的我回到故鄉(xiāng),順著童年記憶的“腳跡窩”,翻山越嶺去找蘑菇。每當看見松毛、腐葉凸起的地方,彎下腰扒開,那些“頭頂蓋頭”的蘑菇,如童年和我“躲貓貓”的小伙伴,“集群式”的一大片,好似兒孫滿堂的一家人,簇擁在一起。千姿百態(tài)的蘑菇,仿佛久別重逢的親人朋友,笑容滿面不停地向我打招呼。邊走邊找,不知不覺就到了母親安身的墳山,令我高興不已的是,當我逐漸走近母親的墳塋時,墳尾巴上竟然長出了幾朵雞樅,我情不自禁掏出手機,給雞樅拍照發(fā)微信,群里的“點贊”很快就雪花般飛來。有遠方的朋友好奇地問我:“哪里找的雞樅?”我回復(fù):“在遙遠的故鄉(xiāng)?!迸笥迅F追不舍問:“你的故鄉(xiāng)在哪里?”我回復(fù):“在蘑菇生長的地方——云南楚雄?!?/p>
我佇立在母親的墳前,看著那些如母親化身的雞樅,卻遲遲一直沒有動手拔。
舊時光里的縣城底蘊
追根溯源,我所居住的滇中腹地牟定縣城,是洪武二十二年從呂交城遷至今址共和鎮(zhèn)的,屈指算來,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這些年,新城的藤蔓從舊城底蘊的根部長出來,沿著南大街義無反顧地向前延伸,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縣城在漲潮般長大。漸漸的,舊城像一個掉隊的孩子,變成了新城身后的影子。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人們習(xí)以為常地把縣城叫做“老城區(qū)”和“新城區(qū)”。這樣劃分,對于很多地地道道的牟定人來說,也許是便于記憶。其實,舊城與新城,血脈相通,骨肉相連。在我的眼里,牟定縣城更像一本書,蓬勃發(fā)展的新城如封面,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老城如封底,頁碼標示著老城的耄耋年齡。老城的容顏雖老,卻面孔清晰,和藹可親。東、西、南、北四條扁擔寬的街子,交叉呈十字型,四個不同的方向,入口也是出口,真可謂四通八達。只是街很短,若是站在“十字街”,一眼就能望到頭,不論你從哪個方向進城,差不多一支煙的功夫就趕完了一條街,一頓飯的時間就逛完了老縣城。
幾多歲月,幾多滄桑,老城與今天鱗次櫛比的新城相比,沒有森林般的高樓大廈,只是個矮子,仿佛由昨天的父親、爺爺變成了新城的兒子、孫子。老城雖然商業(yè)氣息沒有新城區(qū)濃厚,看不到燈紅酒綠的酒吧、歌舞廳、網(wǎng)吧、桑拿洗浴、超市等很多現(xiàn)代的場所。但對于久居縣城,目睹著新城長大,老城變老的人來說,舊城始終是一部回味無窮的老電影,一本載滿“小城故事”的舊書,一張發(fā)黃的老照片。時不時翻開它,那段舊時光總會讓人勾起無盡的回憶。
老城和新城,如同父子分家,早已另立門戶,可生活在新城區(qū)的人如回家探望父母的孩子,隔三差五,總少不了要去老城舊街逛逛。我也不例外,有時新買了新褲子,由于身體不勻稱,總要跑一趟老南街,去裁縫店剪褲腳。一句話,家里不論是誰的衣服有了破綻,或是紐扣丟了,或是拉鏈壞了,或是要換窗簾……家中一切必不可少的針頭線腦之事,幾乎都要往老南街跑。每次去縫紉店,總會遇到和我一樣去那里縫縫補補的熟人,為數(shù)不多幾塊錢的縫補費,經(jīng)常不是別人提前給自己付了,就是自己順便幫別人給了。有時,家里的門鎖壞了,鑰匙丟了,或是鞋子壞了、脫膠了,同樣少不了要跑到郵電局老東街口,找?guī)煾蹬滂€匙,修鞋、補鞋,同樣會遇到熟人朋友。好像除了那里,幾乎別無選擇,還真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
說實在的,老城的舊街子并不那么熱鬧,有點像鄉(xiāng)街子。房屋舊的居多,高高矮矮,參差不齊,磚房、瓦房,擠頭夾耳朵。街坊鄰居隔街相望,一家炒肉,隔街飄香,一人噴嚏,全城感冒。沿街的鋪面都是自家的房子,門敞開,就在家門口做起各式各樣的營生。做這些小本生意買賣的大多數(shù)是中老年人,經(jīng)營的項目大多以“老”為主,都是地道的傳統(tǒng)工藝。譬如老東街上原來供銷社對面的“宋家早點鋪”、“馬家牛肉館”,好多年了,顧客是比從前少了些,但招牌還在人們的心頭,每天回頭客還不少。老西街原縣政府大門口的“米線店”依舊如故,米線、面條、餌絲、卷粉“老四樣”,天天開張經(jīng)營,價格不漲,五元一碗,賣完為止。偶爾想去嘗嘗老味道,若是遲了,已收攤關(guān)門,白跑一趟。老十字街口的燒餌塊,烤松毛豆腐,白天晚上,炭火通紅,走過路過,常抵擋不住誘惑,隨手買幾塊嘗嘗,特別地道。
時光在流逝,老街子上很多美好的東西也不知不覺在消失。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十字街口的飲食服務(wù)公司、老南街有名的餐館,曾經(jīng)為不少人舉辦過婚宴,現(xiàn)在已變成了人們舌苔上的永久記憶。原來是縣城文體活動中心的老北街“燈光球場”、大禮堂,已面目全非,不復(fù)存在。曾經(jīng)看戲、看球的熱鬧場景已成了小城里很多人的記憶。曾經(jīng)不少老年人茶余飯后一堆堆聚在北街尾,此起彼落對唱山歌的景象也煙消云散。如今沿著北街走走,偶爾還能見到幾個老人圍在一起低頭下棋,也許他們就是當年常來北街的“戲迷”、“球迷”。漫步東、西、南、北四條老街,從早到晚,簡易的茶室里,常有世襲后裔的街民喝著大碗茶,一邊打牌,一邊消磨時光。
原來老縣供銷社、老貿(mào)易公司、老日雜公司的門前,已不是從前的商業(yè)核心區(qū),自發(fā)形成的蔬菜、肉食攤,雖然品種不多,但早開午散,是老城區(qū)居民就近的“露水市場”。老十字街口的鐘鼓樓下是牟定縣勞務(wù)市場最早發(fā)育的地方,雇工的、賣工的都在這里成交。多少年來,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月亮團圓的時候,老十字街是年輕人玩?!吧哓灅恕钡牡胤?,少男少女們都會相約這里,站成兩列縱隊,互相拉起手,選一個人匍匐在眾手架起的“軌道”上,大家一齊吆喝使力,把扮演蛇的人反復(fù)抬起,又丟又簸,讓扮演蛇的不斷往前爬,時間越長,陣勢越大,越好玩。現(xiàn)在的年輕人已經(jīng)轉(zhuǎn)移了“戰(zhàn)場”,在新城區(qū)的網(wǎng)吧、酒吧、KTV……
老縣城實在很老,又窄又擁擠的街道已不適應(yīng)車水馬龍的需要,卻又像一個撿垃圾的老人,拾遺補缺著人們的生活。老東街的銀匠鋪,多少年來以加工手鐲、耳環(huán)、戒指等銀器自產(chǎn)自銷,如今“叮叮當當”的錘聲已沒有從前清脆。西街尾的榨油坊、碾米坊“嗡嗡”的機器鳴叫聲也斷斷續(xù)續(xù)。來料加工的切煙房還在。因牟定盛產(chǎn)烤煙,很多人喜歡吸水煙筒,煙則是用烘烤過的煙葉切成黃燦燦的毛煙絲,隨手捻一小團,放在煙筒哨子上,點著火“咕咚咕咚”翻江倒海地吞云吐霧地吸。所以,切煙房就是為了滿足當?shù)剞r(nóng)民自產(chǎn)自銷煙葉做經(jīng)營、收取加工費的。主人為了招攬生意,還準備了好幾支水煙筒,捻上毛煙,供趕街過往的人吸,便成了不打自招的商業(yè)廣告。
老街子上有很多值得留戀的事物,總是與世無爭地活著。堅守在南街上集群式的小旅店,以“南街旅社”為首,一家挨著一家,十分便宜,是鄉(xiāng)下人進城打工、趕街歇腳的“根據(jù)地”,它們?nèi)栽诮哟∠∈枋璧膩砜汀i_了幾十年的“李光理發(fā)店”如今還在,只是從南街搬到了西街,上了年紀的人都喜歡去關(guān)顧。老南街、老西街的理發(fā)店最多、最實惠。嬰兒滿月要剃胎頭,小孩子要剃毛頭,很多父母都喜歡帶著孩子去理剪。若是男婚女嫁,喬遷新居,要合婚、要測個良辰吉日,就去老城區(qū),西街、南街、東街都有此行當。要算命、要取名、要叫魂、要安山、要安土……一切源于民間古老的民俗,老街子上都名正言順掛著招牌。就連死者的花圈、香紙、紙衣服、紙錢店,壽木棺材店,一切喪葬用品,也只有老城區(qū)才能買到??陶碌?、刻碑的、做喜匾、壽匾、門牌、錦旗的,要數(shù)老城區(qū)的南街口最集中。古老的石碑雕刻,現(xiàn)代的廣告噴繪,純手工書法雕刻的,電腦機器雕刻的,應(yīng)有盡有。甚至修舊電器、修鐘表等等,一切與生活有關(guān)的瑣碎煩惱事,有時在高大上的新城區(qū)買不到、找不到的東西,只要去“請教”一下老城區(qū),就能找答案,迎刃而解。
老縣城在老去,我也在老去。記憶中東街上的中藥鋪消失了,南街上的照相館消失了,西街上誘人的油條、黃粉消失了,北街上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消失了……很多事物仍在逐漸退化為人們往日的記憶。
城市化的進程在突飛猛進,老城區(qū)已經(jīng)納入了“棚戶區(qū)”改造規(guī)劃,即將脫胎換骨。我是個念舊的人,閑暇之余喜歡去老城的舊街逛逛,不是要去買東西,不是要去修修補補,也不是要去光顧小吃攤,而是越來越留戀西街上那幾間老房子。我面對老房子打開相機,把鏡頭對準木板窗上當年用油漆刷寫成的標語,拍下了沒有被時光啃完的殘余碎片,目的是想為即將消失的老縣城留下一張底片。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