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洲
最近熱映的電影《中國機長》中有這樣一個場景:飛機在高空出現故障,百余名乘客處于危險之中。一位乘客竟強調自己的知情權,試圖沖進駕駛艙一探究竟。為使飛行不受更多干擾,他被制止了?,F實中像這樣不分時間、地點、條件把自己的權利絕對化的人不在少數。這樣做,于己于人于社會都有害無益,也是行不通的。
隨著法治建設的深入,國人維權意識不斷增強,這當然是一種進步。但是,權利是具有相對性的,它總是與一定的條件相聯系的。比如在辦稅服務大廳,納稅人要按順序取號排隊繳納稅費,他們接受稅務部門服務時有平等權。如果工作人員按規(guī)定多次叫到某位納稅人,而這位納稅人自己疏忽或已離開時,工作人員當然要依規(guī)為下一位納稅人辦理業(yè)務,而不可能一直等著前一位納稅人。若把前一位納稅人接受服務的平等權絕對化,一直等他,后面的納稅人的平等權就無法保障。再比如,平時軍人和普通人一樣享有生命權,但是,如果時空條件發(fā)生了變化,在戰(zhàn)場上,軍人強調自己的生命權,貪生怕死,臨陣脫逃,就是犯罪。
權的本義為秤錘。秤錘要達到稱準的作用,其在秤桿上的位置要因所稱物體的重量而做適當改變,這是權的相對性的一種生動體現。
您在行使權利或維權時,找準定位了嗎?不要讓秤錘砸了腳??!
這正是:
秤錘雖然小,
定位須恰好。
不偏又不倚,
方可言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