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鑫藝術珠寶
清咸豐十年,英法聯(lián)軍攻占北京,闖進圓明園,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了銷贓滅跡,掩蓋罪行,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zhèn)均被燒成一片廢墟,無數(shù)生命和珍貴文物葬身火海,是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更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一炬毀名園,千古江山留恨跡”。享有“萬園之園”美譽的清代皇家園林——圓明園,被燒得面目全非,只剩下了殘垣斷壁,無數(shù)珍貴文物從此天各一方。
2015年3月1日,法國楓丹白露宮的中國館被盜,約15件珍貴藏品失竊,其中就包括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從圓明園搶掠的珍貴文物——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瑯麒麟。
銅胎掐絲琺瑯麒麟原為一對,雌麒麟被法國士兵掠走后,作為瑞獸進獻給拿破侖三世,后被歐吉妮皇后收藏于巴黎楓丹白露宮中國館內。雄麒麟被英國士兵掠走后,于1965年在倫敦拍賣公司售出,1989年在倫敦一家古董店轉讓,現(xiàn)藏于中國臺灣私人收藏家手中,現(xiàn)已成為孤品。收藏界有句老話:收藏若無景泰藍,藏盡天下也枉然。這件琺瑯麒麟的失竊,重新勾起人們對景泰藍的關注。
“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瑯”,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后把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
明景泰年間的景泰藍工藝在宮廷社會中實現(xiàn)了質的飛躍,以其穩(wěn)重華美、富有民族氣息的藝術風格穩(wěn)穩(wěn)占據(jù)了宮廷工藝的一席之位,無論是制胎、掐絲,還是燒藍、磨光、鍍金,各項工藝水平均達到歷史高度,胎型變化多端,有方有圓,并向實用方向轉化。景泰藍至清代,設立御用工廠“造辦處”,景泰藍制品已應用于宮中生活的眾多方面。在同治、光緒之前,景泰藍工藝始終被宮廷壟斷。從造型、裝飾、色彩及做工而言,景泰藍都是精工精料,氣質上雍容華貴。
景泰藍除了用料名貴,制作難度也極高,在清末同光中興之前,景泰藍一直都是宮廷獨享,制作工藝更是“秘不示人”。景泰藍制作時需要經過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燒藍、磨光、鍍金等108道工序,不僅運用青銅和瓷器工藝,還把繪畫和雕刻技術融入其中,堪稱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集大成者。在民間有“一件景泰藍,十箱官窯器”之說。
明清時期,宮廷御用的景泰藍存世量稀少,有“找不著的‘明重器,惹不起的‘清三代”之說。在拍賣市場上,景泰藍更是??停⒍啻我愿邇r拍出,多次刷新拍賣紀錄:2008年,佳士得巴黎春拍,一對清乾隆御制銅胎掐絲琺瑯胡人像以652.8萬歐元成交;2010年,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一對雍正時期的掐絲琺瑯雙鶴香爐以1.295億港元成交,創(chuàng)下掐絲琺瑯藝術品的世界拍賣紀錄。
楓丹白露宮失竊的琺瑯麒麟,在造型和品質上是獨一無二的,且又出自圓明園,因此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于國人而言,我們?yōu)橹腥A民族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流失海外而感到痛心,為二次流失的海外文物的命運感到擔憂。誠鑫藝術珠寶作為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者和現(xiàn)代手工藝的革新者,為了讓雌雄麒麟重聚,再現(xiàn)國寶藝術魅力,決心復原這對國寶麒麟。
誠鑫藝術珠寶采用先進的三維成像技術和傳承景泰藍傳統(tǒng)工藝,歷時幾載,請教專家、聯(lián)手大師收集資料、繪制圖紙、雕塑立體造型和燒制紋樣裝飾,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工序,復原這對國寶麒麟。
復原后的雌雄麒麟,在外觀造型、尺寸、紋飾與原文物幾乎一致,獲得國家外觀設計專利(專利號:ZL 2016 30654848.6)。這對麒麟四足站立,張口嘶吼,通體填海藍琺瑯為地,掐銅絲作鱗紋,并以寶藍琺瑯點綴,頸部飾以綠鬃,眉毛胡須皆外展鎏金。兼具青銅器的氣勢、絲綢織錦的色彩和瓷器明亮潤澤的質感。麒麟背上有蓋,作為燃香用具,腹內點燃香料后,香氣可從口內圓孔向外擴散,兼具觀賞及實用雙重功能。
為了讓更多的專家、學者、收藏人士能夠了解中華民族璀璨的工藝美術魅力,誠鑫藝術珠寶成功復原了這對國寶琺瑯麒麟香薰。其技藝之精細,運思之巧妙,再現(xiàn)了皇家器物的精美和景泰藍工藝的精湛,于方寸間盡顯大國匠心傳承和文化自信!更讓流散海外的瑰寶在故園重現(xiàn)風采!
麒麟,作為上古神獸之一,與龍、鳳、龜并稱四大靈獸,是吉祥、幸福、光明、財富的象征,自古便有鎮(zhèn)宅、辟邪、除煞之用。除此之外,這對國寶麒麟造型大氣優(yōu)美,工藝精湛,代表了景泰藍高超的工藝,是彰顯身份,傳世之寶的象征,具有極高的收藏和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