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
霽藍釉作為中國瓷器一個非常重要的品種,似“雨過天晴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瓷器發(fā)色像雨后初晴的天空,所以人們賦予了它一個非常有詩意的名字“霽藍”。然而,在傳統(tǒng)的瓷器燒制過程中,經(jīng)常把“霽”字寫成“祭”字,兩種字體在陶瓷界交叉使用。
起因是明朝洪武二年,剛剛奪取政權(quán)當上皇帝的朱元璋下發(fā)圣旨,為了休養(yǎng)生息,提倡節(jié)儉,今后所有祭祀用的器物不得用青銅制造,一律用瓷器代替。從此以后,陶瓷祭器就成了官窯生產(chǎn)的主要品種,在一個時期瓷器燒造數(shù)量巨大,而且做工十分精細。在明清兩代,皇家祭祀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天地復興、山川社稷等重要的活動,都要按時進行隆重的祭祀。特別是明朝,有多位皇帝信奉道教,更是助長了祭祀風氣,而不同的祭祀活動,所配用的瓷器顏色也各不相同。祭天要用藍色,祭地要用黃色,祭太陽要用紅色,祭月亮要用白色,祭祀禮儀中規(guī)定的顏色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因此,在明清兩代,官窯的祭藍釉瓷器是專門為祭祀上天而生產(chǎn)的,身份十分高貴,燒造技術(shù)也是長期被皇家所壟斷,民間嚴禁生產(chǎn)。直到清代中后期,由于社會動蕩,瓷廠的窯工為了生計,霽藍釉瓷器逐步開始走向民間,由于它出身高貴,由于與皇家祭祀有關(guān),為通俗易懂,雨過天晴的“霽”字通常被寫成“祭”字。 作為瓷器的一個重要品種,霽藍釉瓷器一直在市場上成交火熱,相對于天價的青花、粉彩、五彩和琺瑯彩來說,霽藍釉的成交價一直不是很高,從市場上看,清雍正、乾隆生產(chǎn)的霽藍釉瓷器占有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其中2011年上拍的清雍正霽藍釉橄欖瓶以1375萬元成交。從市場整體情況看,霽藍釉瓷器也不時地有高價出現(xiàn),但整體價位偏低,不是很高。在這2000多件中,價格超過百萬元的不足百件,而且是霽藍釉與粉彩或描金等相結(jié)合的產(chǎn)品,看來藏家對霽藍釉瓷器的認知度并不是很高,大多數(shù)的價格都在低位徘徊,這是個價值洼地,有眼光的投資者可從中看到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