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麗
“八月十五月兒圓,千家萬戶喜團圓。外嫁閨女走娘家,母女團圓報平安……”這是豫東平原廣為流傳的習(xí)俗。每年中秋節(jié)前后,已嫁的閨女要回娘家,看看爹娘,敘敘家常。
在我們這里,除了春節(jié),就數(shù)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了。這時候,凡是出閨之女不論年齡多大,只要父母健在,都要攜帶禮物走娘家。
禮物的厚重代表著閨女和女婿的一片孝心。所以,閨女在走娘家之前,自然要精心準(zhǔn)備幾樣禮品。月餅自然不可或缺,但其他東西大多都是包子、油條,全是自家做的。改革開放后,物質(zhì)生活更加豐富,閨女走娘家全在市場上購買禮品,一般是四樣,兩箱果子,一箱方便面,一箱月餅。如今,閨女走娘家愈發(fā)闊氣了,買的全是名廠生產(chǎn)的高級食品,不再購買那些小作坊生產(chǎn)的廉價禮品了。況且,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懼怕“三高”,都變著法兒吃綠色食品,比如粗糧、鮮菜、水果、奶制品等。
閨女走娘家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想趁中秋節(jié)喜慶團圓的日子,帶上兒女讓父母看看,算是“耳聞不如目見”報個平安,不讓娘家掛念。同時也趁著過節(jié),到娘家的嬸子、大娘家中走走,送上幾盒月餅。如能見上娘家的兄弟姐妹們,更是一個相聚聊天的好機會。大家聚在一塊有說有笑地交談,訴說著各自的工作、生活等情況,時不時總結(jié)成功和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取長補短,互相勉勵。這時候,小孩子們會在旁邊打鬧嬉戲,一會兒跑到院子里,一會追到餐桌旁,玩得甭提有多高興了。
一頓酒足飯飽的團圓,一場親情融融的相聚,很快就把太陽送進了西山,這時候才依依不舍地與父母告別,小孩子們也會相互擁抱。在娘家的大團圓顯得異常幸福甜蜜,會讓出嫁的閨女美滋滋地高興幾天,期待著再次團圓。(作者單位:扶溝縣自然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