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亮 尹志剛 俸婷婷 周英
摘 要:構建具有EGFP標簽的抑癌基因p53表達載體,并驗證其對肺癌細胞A549的影響。以質粒pcDNA3.1-p53為模板,設計引物并進行PCR擴增獲得目的基因p53,將獲得的目的基因克隆至載體pcDNA3.1-EGFP上,用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目的條帶,雙酶切以及測序驗證。將克隆好的載體,利用脂質體法轉染A549細胞,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同時用MTT法測不同時間段細胞OD值。結果表明,瓊脂糖凝膠電泳結果顯示,目的基因擴增成功。雙酶切及DNA測序結果均證實,成功構建了載體pcDNA3.1-EGFP-p53。轉染A549細胞后,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到綠色熒光。MTT法測定結果表明,目的基因轉染的A549細胞組所測得的OD值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因此,具有EGFP標簽的抑癌基因p53表達載體pcDNA3.1-EGFP-p53構建成功,轉染A549細胞后,對A549細胞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為后續(xù)繼續(xù)研究p53-MDM2 生物發(fā)光能量共振轉移作用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EGFP;抑癌基因;p53;表達載體;A549細胞
中圖分類號:Q7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57(2019)01-0001-05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sdnyswxb.2019.01.001
腫瘤被作為多基因疾病,如果控制細胞分化的基因發(fā)生缺陷或變異,就會導致生長調(diào)節(jié)的失控,加上一連串的變異,包括失去修補基因錯誤的功能以及逃離監(jiān)控錯誤的機制,形成失去秩序的組織等[1],這些基因可為腫瘤基因,也可為腫瘤抑制基因。研究發(fā)現(xiàn),與人類腫瘤相關性最高的腫瘤抑制基因是p53基因,超過50%的癌癥發(fā)生與其相關[2],因其編碼一種分子質量大約為53KDa的蛋白質而得名,在DNA轉錄、細胞生長和增殖以及許多代謝過程中有重要作用,能夠有效地對抗組織增生,促進細胞凋亡,具有維持基因組穩(wěn)定、抑制或阻止細胞轉化的功能,從而抑制腫瘤的發(fā)生[3]。
p53位于人體17號染色體上,包含了11個外顯子和10個內(nèi)含子,序列長度大約為20 kb[4],它編碼的p53蛋白含有393個氨基酸殘基,即被1182 bp基因序列編碼合成。張兆新等[5]利用EGFP熒光報告表達載體構建了BRET模型,從而篩選出抑制p53-MDM2結合的小分子化合物,為治療腫瘤尋找了可能。本文通過將p53抑癌基因克隆至含EGFP的熒光報告基因表達載體上,并將其轉染至肺癌細胞A549中,觀察其是否熒光表達及其對A549細胞的影響,為后續(xù)研究p53-MDM2互作BRET(生物素發(fā)光能量共振轉移)模型,篩選出具有抗腫瘤作用的小分子抑制劑奠定了重要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質粒、菌株和細胞
pcDNA3.1-p53、pcDNA3.1-EGFP質粒以及大腸桿菌Dh5α 均由本實驗保存。肺癌細胞 A549購于中國昆明細胞庫,細胞培養(yǎng)液為添加了10%胎牛血清、1%青鏈霉素混合液以及1%谷氨酰胺的RPIM1640 培養(yǎng)基。
1.2 主要試劑
DNA限制性內(nèi)切酶、DNA連接酶購自Takara公司;DNA膠回收試劑盒購自四川成都福際生物有限公司;質粒小提取試劑盒購于天根生物;去內(nèi)毒素質粒中提試劑盒購自OMEGA;LipofectamineTM 3000轉染試劑、Taq DNA聚合酶、dNTP購自Takara公司;RIPM1640培養(yǎng)基購自Gibico公司。其余試劑均為國產(chǎn)分析純。
1.3 主要儀器
PCR擴增儀、穩(wěn)壓電泳儀及電泳槽(美國 Bio-Rad公司);超低溫高速離心機(Eppendoff 公司);CO2 培養(yǎng)箱(3111,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倒置熒光顯微鏡(徠卡);微波爐(美的);多功能酶標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Oy);超凈工作臺(SW-CJ-1FD,蘇州凈化設備有限公司)等。
1.4 引物設計與合成
根據(jù)NCBI中p53基因序列,應用Primer Premier 5.0軟件設計特異性引物,5’端分別添加Hind Ⅲ和BamHⅠ酶切位點,由上海英駿公司合成。
上游引物:5’-CCCAAGCTTATGGAGGAGCCGCAGTCAGAT
下游引物:5’-CGCGGATCCTCAGTCTGAGTCAGGCCCTTCTG 。
1.5 pcDNA3.1-EGFP-p53表達載體構建
獲取目的基因:利用質粒小提取試劑盒對含pcDNA3.1-p53菌液進行質粒提取,以此質粒作為PCR擴增模板。擴增體系為:模板DNA(10 pg-30 ng)10 μM,上下游引物各2 μL,2×Phanta Max Master Mix 25 μL,ddH2O補至50 μL;反應程序:95℃預變性30 s;95℃變性15 s,63℃退火15 s,72℃延伸60 s,34次循環(huán);72℃徹底延伸5 min,終止反應。
基因克?。耗z回收純化PCR產(chǎn)物,用Takara快切酶進行雙酶切,再次膠回,得到最終連接所需目的基因產(chǎn)物,并將其克隆到載體pcDNA3.1-EGFP上。按照以下體系進行連接反應:10×ligation buffer 2 μL,載體DNA 50 ng,目的基因p53(與載體DNA的摩爾比約為3),T4 DNA Ligase(350U/μL)1 μL,滅菌水補至20 μL,4℃過夜反應,取部分連接液進行轉化。挑取單菌落進行液體培養(yǎng)基擴大培養(yǎng)后菌落PCR和提取質粒雙酶切驗證,得到陽性克隆菌液送至上海英駿公司進行測序。
1.6 利用脂質體法將pcDNA3.1-EGFP-p53質粒轉染A549細胞
采用LipofectamineTM 3000法轉染真核細胞A549,該方法避免了后續(xù)細胞培養(yǎng)需要更換無血清培養(yǎng)基。按試劑盒操作說明書進行,轉染前用胰酶消化細胞,用適量完全培養(yǎng)基按2.5×105個細胞/孔的密度平鋪于6孔板,置于含有5%CO237℃的細胞培養(yǎng)箱中進行培養(yǎng),待細胞至70%~90%匯合度時轉染。將6孔板分為三組,分別是空白對照組(不進行任何轉染)、陰性對照組(轉染空載體pcDNA3.1-EGFP)、實驗組(含目的基因pcDNA3.1-EGFP-p53質粒)。轉染完成后24 h開始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各組熒光情況[6]。
1.7 MTT法檢測pcDNA3.1-EGFP-p53質粒轉染A549細胞12 h,24 h,36 h,48 h,60 h,72 h后的影響
(1)復蘇培養(yǎng)A549細胞,保持細胞狀態(tài)良好;(2)接種細胞5×104個/孔密度于24孔板中,每孔加入400 μL(設3個復孔),按上面的方法分為三個實驗組,至70%~90%匯合度時轉染;(3)參照LipofectamineTM 3000操作說明和要求進行轉染實驗;(4)分別在轉染12 h,24 h,36 h,48 h,60 h,72 h后,每孔加入50 μLMTT溶液(5 mg/ml,即0.5%MTT),繼續(xù)培養(yǎng)4h后,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結晶體,棄掉上清液,加入400 μL DMSO溶液;(5)37℃搖床上緩慢搖10 min,待晶體溶解;(6)實驗組和對照組每孔分三個,分裝到96孔板的小孔里,使用酶標儀,在490 nm 處檢測吸光度[6]。
1.8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22.0 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兩樣本均數(shù)比較采用t 檢驗,多個樣本均數(shù)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水準:P <0.05 為差異顯著,P<0.01 為差異極顯著。
2 結果與分析
2.1 p53基因的PCR擴增與鑒定
瓊脂糖凝膠電泳結果顯示,挑取的3個單菌落做菌落PCR均在約1200 bp處出現(xiàn)特異性條帶,與預期大小(1182 bp)大小一致,初步說明目的基因已連接到目的載體上且轉化成功。
2.2 重組載體pcDNA3.1-EGFP-p53的雙酶切鑒定
經(jīng)過雙酶切表明,出現(xiàn)1182 bp和超過2000 bp(載體大小為6119 bp)兩條條帶,與預期目的片段大小一致,進一步表明此重組載體構建成功,將陽性質粒送公司測序后經(jīng)NCBI BLAST后,結果為目的片段。
2.3 質粒pcDNA3.1-EGFP和質粒pcDNA3.1-EGFP-p53轉染A549細胞后熒光顯微鏡下不同時間段觀察結果
轉染后,能清晰的觀察到對照組有明顯的綠色熒光產(chǎn)生,說明空載體轉染成功。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綠色熒光相對較弱,通過觀察熒光,檢測p53基因是否成功轉入A549細胞,還能觀察到不同時間段p53對A549細胞增殖的作用。在24 h開始出現(xiàn)微弱綠色熒光,可能由于轉染時間較短造成。在36 h開始熒光強度逐漸增強,其中48 h時達到了最強,后又逐漸變?nèi)?,由此可以說明目的質粒轉染成功。
2.4 MTT法測pcDNA3.1-EGFP-p53轉染A549細胞后不同時間段OD值變化
轉染pcDNA3.1-EGFP-p53質粒的細胞株和對照組的OD值變化表明:獲得性表達外源p53基因的A549細胞,從24 h開始,其生長速度明顯低于轉染含EGFP空載體對照組(P <0.01),其生長明顯受到抑制。轉染的空載體和含p53基因目的質粒從24 h開始檢測起,均與空白細胞組呈顯著性差異(P <0.01)。
3 結論與討論
本實驗以肺癌細胞A549作為研究對象,成功構建具有EGFP標簽的抑癌基因p53表達載體,通過熒光顯微鏡觀察到,在轉染pcDNA3.1-EGFP和pcDNA3.1-EGFP-p53的A549細胞中均可觀察到綠色熒光。但由于構建的目的載體中抑癌基因p53位于EGFP上游,所以pcDNA3.1-EGFP-p53的熒光比pcDNA3.1-EGFP的熒光弱。通過MTT法測得不同時間段p53對肺癌細胞A549的影響(P <0.01),與對照組相比,初步說明p53對A549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為后續(xù)深入研究尋找激活p53小分子化合物構建p53-MDM2互作BRET模型奠定了基礎。
p53與EGFP融合表達,作為目前熒光報告基因研究的熱點[7],可以通過熒光觀察判斷目的基因是否表達,無需損傷細胞即可研究細胞內(nèi)事件增強型綠色熒光蛋白(EGFP)作為應用最多的發(fā)光蛋白,510 nm處左右自行發(fā)射綠色熒光,無需輔助因子和底物,適于基因轉錄動力學研究和高通量篩選,尤其適用于基因轉移的定性研究。綠色熒光的激發(fā)波長為藍光波長,因此可用藍光波長激發(fā)綠色熒光,觀察其表達情況。
癌癥是當今世界嚴重威脅人類生活水平和人類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困擾了人們多年的生物學和醫(yī)學難題[8]。研究發(fā)現(xiàn),p53作為控制保護細胞惡性轉移主要通路的腫瘤抑制因子,具有抑制或阻止細胞增殖和轉化、維持基因組穩(wěn)定的功能;mdm2 是 p53 的主要調(diào)節(jié)因子,其表達產(chǎn)物 MDM2 蛋白可與 p53蛋白結合而抑制 p53 的正常生物學功能,從而誘導腫瘤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目前以研究p53-MDM2作為癌癥治療的一個新靶點,胡純琦[1]、李翔[9]等課題組利用此靶點進行了小分子抑制劑的篩選,其主要使用的是熒光偏振作用篩選。本課題為了更好尋找抑制p53-MDM2結合的小分子試劑,提出了構建p53-MDM2互作的BRET模型[10-14],其中p53-EGFP融合表達是關鍵一步,為后續(xù)高效篩選小分子化合物提供了基礎。
參 考 文 獻:
[1] 胡純琦.p53-MDM2結合抑制劑的設計、合成及生物學活性評價[D].杭州:浙江大學,2012.
[2] 李洪斌.Slug對P53-MDM2系統(tǒng)的調(diào)控作用[D].天津:河北工業(yè)大學,2011.
[3] 王 炎,李 琦,范忠澤,等.丹參酮ⅡA介導p38MAPK信號轉導誘導人肝癌細胞凋亡[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9,17(2):124-129.
[4] Vogelstein B,Lane D,Levine A J.Surfing the p53 network[J].Nature,2000,408(6810):307-310.
[5] 張兆新.p53-mdm2相互作用小分子抑制劑的篩選[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6] 寶梅英.在A549細胞中重組表達具有EGFP標簽的抑癌因子LKB1及對細胞生長和p53蛋白水平的影響[D].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2012.
[7] 郭學雙.含雙熒光報告基因的轉基因載體的應用[D].蘇州:蘇州大學,2010.
[8] De P M,Venneri M A,Roca C,et al.Targeting exogenous genes to tumor angiogenesis by transplant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J].Nature Medicine,2016,9(6):789-795.
[9] 李 翔.1.p53-MDM2/MDMX相互作用抑制劑的設計、合成與表征2.新型糖基化多肽的合成、表征及抗體制備[D].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2017.
[10] Hübner G M,Larsen J N,Guerra B,et al.Evidence for aggregation of protein kinase CK2 in the cell:a novel strategy for studying CK2 holoenzyme interaction by BRET 2[J].Molecular & Cellular Biochemistry,2014,397(1-2):285.
[11] 郭曉令,余榕捷,鐘佳萍,等.熒光互補與光能量共振轉移檢測B類G蛋白偶聯(lián)受體PAC1二聚化[J].中國細胞生物報,2012,34(10):1023-1029.
[12] 杜 輝,白 波,陳 京.BRET技術在G蛋白偶聯(lián)受體與β-arrestins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應用進展[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11,32(10):1140-1143.
[13] 李雅林,白 波,陳 京.生物發(fā)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及其應用[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09,25(12):1077-1082.
[14] Le N C H,Gel M,Zhu Y,et al.Real-time,continuous detection of maltose using biolum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BRET)on a microfluidic system[J].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2014,62(20):17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