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雯
先圍觀一個女孩別致的三八節(jié)禮物:女孩的男朋友花錢給她定制了“夸獎服務”,她被拉進一個莫名其妙的微信群,被群里一群陌生人天花亂墜地贊美了三分鐘。三分鐘一過,女孩被無情踢出群聊,服務結束。這個“愛情故事”廣為傳播之后,年輕人私下里的無聊小游戲突然就走紅了。大學生們拉起一個個“夸夸群”,樂此不疲地展開夸獎與求夸獎活動。這些天看了不少高校群聊天截圖,四個字、四個字的褒義詞如此密集地蹦出來,場面甚是壯觀。最后我發(fā)現(xiàn),這活脫脫是一個個接梗大賽嘛,最夸張的時候,只需要幾個問號、幾個表情包,就能借題發(fā)揮,編出一串仿佛要溢出屏幕之外的贊美之詞,跟自動生成電腦病毒似的。
也有不那么夸張的。比如,有個同學自行車丟了,在“夸夸群”里,他被贊“優(yōu)雅”,因為丟了車都不急不躁;而且,為了找車四處奔波,一定鍛煉了身體。好吧,還是挺夸張的。專家說,這符合積極心理學的原理。換成大白話,大概就是“想開點兒,挺好的”。專家分析得很科學,但請允許我再笑五秒鐘。年輕人真會玩,傻氣沖天的游戲,都能玩得波瀾壯闊。
幾乎一夜爆紅的互夸游戲,在豆瓣上已經悄悄流行了好幾年了。豆瓣有好幾個互夸小組,規(guī)模最大的“相互表揚小組”,組員超過十萬?!扒蟊頁P”的帖子,從2014年至今,滿滿排了將近一千頁。別看微信群里如火如荼,玩兒法其實是別人剩下的。
不瞞你說,這些小組重新定義了“表揚”。根據我的不完全觀察,“求表揚”大致分兩類。一類求的確實是表揚,都沒啥感天動地的事跡,比如學生認真學習了一上午,比如“發(fā)現(xiàn)自己不自卑了”。擱到“世俗”的評價體系里,這些當然都是好事兒,但不值一提,拿出來“顯擺”似乎顯得很幼稚。跟帖的網友們,有時候傾聽只言片語的傾訴,也不追問,只淡淡回應幾句,表示安慰。更多時候不走深沉路線,直接耍起貧嘴,三言兩語講述自己的糟心事,末了加一句“求表揚”,這樣怪誕的語言邏輯結構,也算是面對生活磨難時,一種優(yōu)雅體面的姿態(tài)吧。
其實,“互夸群”“互相表揚小組”火熱,都指向同一種時代精神:關懷個人。“互夸群組”里那些言辭是很混不吝,可換個思路,這不就是用夸張的修辭,把一個人點亮再點亮嘛。
陌生人之間相互取暖,充滿善意又保持距離感,彼此鼓勵、彼此治愈,這是現(xiàn)代社會特有的精神避風港,虛擬卻又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