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歷史上發(fā)生了兩件小事。
一件是公元1583年,明萬歷十一年,遼東總兵李成梁率兵攻打建州女真部的古勒城。明軍遭到激烈抵抗,久攻不下,于是女真人塔克世和父親兩人冒險進城勸降女真部。沒想到勸降未成,此時突然城破,明軍沖進去不分青紅皂白,竟把塔克世父子也殺了。父子倆本來是為明朝做事,不料遭此慘禍,明朝解釋這是“誤殺”,給塔克世的兒子賠了30匹馬了事。
另一件發(fā)生在塔克世父子被殺45年后,公元1628年。此時,崇禎皇帝即位了,明朝已經(jīng)風雨飄搖,內(nèi)憂外患,連年征戰(zhàn),朝廷陷入了財政危機。崇禎剛剛登基,便下令在全國整頓驛站,裁撤驛卒,以節(jié)省財政支出。驛站的主要職能是傳遞公文,并為過境的官員提供服務,驛卒就是這個機構(gòu)中最底層的人,干活辛苦,收入極低。裁員進展順利,也收到了預期效果,據(jù)說僅此一項,每年就能為朝廷節(jié)省白銀68萬兩。
前一件小事,導致被“誤殺”的塔克世之子努爾哈赤含恨起兵。幾十年后,努爾哈赤統(tǒng)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權(quán),雄踞關(guān)外。努爾哈赤死后,他的兒子繼位,改國號為大清。
后一件小事,導致一個名叫李自成的年輕驛卒下崗。1644年春天,李自成率農(nóng)民軍攻入北京紫禁城,搶了崇禎的皇帝寶座。
兩只“蝴蝶”,輕輕扇動了幾下翅膀,微風吹到1644年,終于引發(fā)了一場龍卷風,大明帝國隨風飄散。? ? ? ?(摘自《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