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古代道學人士的心疾問題

        2019-09-10 07:22:44衷鑫恣
        文史哲 2019年2期
        關鍵詞:道學心學精神

        摘? 要:本文考察了宋以來道學人士罹患心疾的情況,其病發(fā)比率總體不高;而另一方面,由于程朱學重“思”,宋明道學家“因思致疾”的現(xiàn)象著實較多,應當引起重視。明代心學懲朱學流弊而起,王守仁良知學“不學不慮”之教、顏鈞“救心火”的專門活動于道學心疾皆有實效。程頤、朱熹也有意懲治心疾,提出要“善其思”,指明了對學者來說更可常態(tài)化的心疾防范之法。

        關鍵詞:道學;心學;心疾;因思致疾;精神(心理)疾病

        一、患心疾的總比例并無特別

        代表性的有A. Jud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st Mental Capacity and Psychic Abnormali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06 (1949): 296-304; G. Becker, The Mad Genius Controversy: A 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1978); K. R. Jamison, “Mood Disorders and Patterns of Creativity in British Writers and Artists,” Psychiatry, 32 (1989): 125-134; N. Kessel, “Genius and Mental Disorder: A History of Ideas Concerning Their Conjunction,” in P. Murray ed., Genius: The History of An Idea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9); S. H. Carson, “Creativity and Psychopathology: A Shared Vulnerability model,”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vol. 56, no. 3 (2011): 144-153.]。那么,中國的情況如何?本文便聚焦宋以來的儒學人物,主要是道學家(或稱理學家),他們是最近一千年中國哲學、思想的代表性人群?,F(xiàn)代中國因?qū)W科分別與翻譯問題而有的精神障礙、精神疾病、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等不同名詞,中國傳統(tǒng)語境中也有紛繁的叫法,但基本出自“心”范疇,如“心疾”“心風”“心火”“情志之癥”等,茲統(tǒng)稱為心疾。以下便首先對病情確鑿的道學家心疾案例做一概覽。

        案例1,北宋范仲淹長子范純祐(1024—1073)[ 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卷三《高平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43頁。脫脫等撰:《宋史》列傳第七十三“純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0276頁。]。他三十歲患心疾,需人照料,臥病十九年后去世。純佑曾受學于宋代新儒學的開山胡瑗。他具體患哪種心疾,不得其詳。我們知道,德國哲學家尼采晚年患癡呆,死前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也長達十二年。[ 長期以來,尼采的癡呆被診斷為由梅毒引起的麻痹性癡呆(GPI)。但近年來質(zhì)疑聲頗多,例如有神經(jīng)學專家認為尼采患的是額顳葉癡呆(FTD),與梅毒無關。見M. Orth and M. R. Trimble, “Friedrich Nietzsche’s Mental Illness—General Paralysis of the Insane vs.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Acta Psychiatrica Scandanavia, Vol. 114, No. 6 (Dec. 2006): 439-444.]但從關于純祐的記載推測(富弼來訪,“猶能感慨道忠義”),大抵能排除癡呆癥?;\統(tǒng)地說,自是一種心身障礙。心理因素能夠引起多種軀體疾病,現(xiàn)實生活中常見心疾患者而連帶身疾。

        案例2,北宋徽宗朝的名臣陳瓘(1057—1124)之子陳正匯[ 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卷三十五《陳周諸儒學案》,第1224頁。]。他是在強刺激下生病的。正匯原被貶海島,被欽宗召返時見父親已下世,“痛不得見,遂得心疾,上殿已不能對”。與純祐類似,正匯的心疾帶有生理病癥,他在應激條件下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損,致使語言功能失調(diào)。

        案例3,程頤身邊某人[ 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卷十六《伊川學案下》,第648頁。]。他“患心疾”,有幻覺,“見物皆獅子”。程頤教他看見了便上前去捉。捉了沒東西,“久之,疑疾遂愈”。伊川此法,妙在順勢釋放病情,與現(xiàn)代精神分析學派的手段有某種相似。一般來說,有幻覺病狀的,可能是精神分裂癥。但由于該患者癥狀單一且康復順利,我們猜測只是一種神經(jīng)癥。

        以上三例,或者還有其他例子,情形不一,其共同點是,患病皆出于患者特殊的心理—生理—社會構造,與從事的學問(儒學)看不出有何因果關系。下面繼續(xù)考察儒家“現(xiàn)代三圣”中的梁漱溟、馬一浮二例,他們都曾有過中度以上的精神障礙。二人繼承宋明哲學,是頗純粹的道學家。

        案例4,梁漱溟(1893—1988)。他二十歲左右曾數(shù)度輕生,乃父梁濟則于稍后的1918年自殺身亡。漱溟在最艱難的時刻,皈依了佛法,表明當初令他生不如死的東西是悲觀厭世。“梁漱溟在分析自己當時皈依佛學時其原因之一就是神經(jīng)衰弱和神經(jīng)過敏。”[ 陳銳:《馬一浮與梁漱溟》,吳光主編:《馬一浮思想新探——紀念馬一浮先生誕辰125周年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35頁。]當漱溟之少年,世道黑暗,自己身體多病,敏感而又聰慧。也就是說,可能是社會、生理、心理三方面綜合起作用。但確切的診斷還有待精神病學專家,其自殺的家庭史也不得不考慮。

        案例5,馬一?。?883—1967)。也是二十歲左右,他駐留美國,“發(fā)狂疾”,“厭苦欲死”。與梁漱溟相似,馬一浮體弱,特別是對中國對現(xiàn)實極度不滿,并有親人遭逢不幸。不同的是,梁先生大概是先遭苦厄然后皈依佛學,而馬先生思想上已先有取于佛家人生是苦這種觀念,而后來的焦慮受此催化。請看他的日記:

        (1903年夏歷)十一月十三日:

        日來多睡而少起,大病將作,煩憂結于中,發(fā)狂疾,而自托游戲快樂,此豈能久乎?[ 馬一?。骸恶R一浮集》第二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81頁。]

        (1904年)正月廿四日:

        悶極無聊,與一小孩下棋。忽覺心中非常悲慟。過去之痛苦,未來之憾懣,如海潮涌,便欲大哭,亦不自知其感情之暴動失常至如是也。[ 馬一浮:《馬一浮集》第二冊,第304頁。]

        正月廿七日:

        今日傷于風寒,頭微痛,鼻流涕涔涔,可厭。予不能有小病,蓋無病時且感于外界之痛苦,恨有此身之累,加之以病,更不可一刻耐矣。哀哉![ 馬一?。骸恶R一浮集》第二冊,第305頁。]

        正月廿九日:

        病未已,頭痛發(fā)炎,厭苦欲死?!^痛甚劇,不食竟日。[ 馬一?。骸恶R一浮集》第二冊,第306頁。]

        廿九前一日,他還感嘆“人類一日不滅,苦痛罪孽一日不減??鞓氛?,否定者也。苦痛者也,永續(xù)者也?!盵 馬一浮:《馬一浮集》第二冊,第306頁。]平情而論,馬先生沒有像梁先生那樣為革命奔波,也沒有一位汲汲尋死的父親,在留美的1903—1904年也不得睹革命之后民初之慘,他的超常抑郁,主要是受自己身體病痛折磨所致(加上孤身留洋的愁緒),所以相對而言,比較是短暫的情緒,不是那么濃烈而不解。當然,這么說并沒有否定這位偉大思想家悲天憫人的深層悲情。馬先生心痛、頭痛聯(lián)動,其心身障礙是很典型的。

        馬、梁以上精神之苦,都發(fā)生在少年。就哲學之于心疾的關系而言,只有馬略受佛家悲觀主義哲學影響,而皆與儒家哲學無涉,這點與宋代的三個案例是一樣的??偟膩碚f,把宋明以下有名的儒家學者全體作為樣本,精神異常的比例實無驚人之處。反而是同時期的詩文家、書畫家比例較高,單論明中后期,名士中便有唐寅、張靈之縱酒無度,徐渭之重度抑郁,李贄之潔癖,袁宏道、袁中道、屠隆、張岱等之變態(tài)同性戀。茲不詳。文人多“瘋子”,學士則否,英國精神病學家Felix Post所調(diào)查的西方情況也是如此[ Felix Post, “Creativity and Psychopathology: A Study of 291 World Famous Me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5 (1994): 22-34.]。合而言之,不論中西,哲學家、思想家之于心疾,算不上最可觀的人群。

        二、因思致疾者偏多

        Felix Post的另一個發(fā)現(xiàn)是,人類各種精神病癥中,在專業(yè)人群十分突出的是抑郁癥。思想家群體比作家群體稍好,然而重度抑郁發(fā)病率仍然達到16%,比作者征信的(歐美)流行病學數(shù)據(jù)5%要高數(shù)倍[ Felix Post, “Creativity and Psychopathology: A Study of 291 World Famous Me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5 (1994): 32.]。具體到中國,下文將顯示,宋明道學人士有過抑郁經(jīng)歷的比例也是偏高的。究其原因,又與程朱道學重“思”這種特征有著密切聯(lián)系,而重思實為世界哲學的共同特征。Felix Post的統(tǒng)計其中一個樣本是英國著名哲學家、經(jīng)濟學家約翰·穆勒(1806—1873),據(jù)其自傳,少年穆勒學習如饑似渴,身心不得休息,終于在二十歲那年神經(jīng)崩潰[ 詳見[英]約翰·穆勒著,吳良健、吳衡康譯:《約翰·穆勒自傳》,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第五章。]。以下病例,大多屬于此類,皆因心氣勞耗、內(nèi)在緊張而起。

        朱子、呂祖謙《近思錄》第三卷載有程頤(1033—1107)的一段話:

        欲知得與不得,于心氣上驗之。思慮有得,心氣勞耗者,實未得也,強揣度耳。嘗有人言,比因?qū)W道,思慮心虛。曰:人之血氣,固有虛實。疾病之來,圣賢所不免。然未聞自古圣賢,因?qū)W而致心疾者。[ 朱熹、呂祖謙撰,嚴佐之導讀:《朱子近思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1—52頁。]

        這位“因?qū)W道而思慮心虛”的無名氏,想來是二程門生。據(jù)筆者有限的掌握,他(她)分明是因道學關系陷入精神障礙的一位“先驅(qū)”。伊川先生在此區(qū)分了“血氣”的疾病和“心”的疾病,與現(xiàn)代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分法一致,同時定下學道的一條標準——沒有心疾。然而伊川說的是圣賢境界,是理想,現(xiàn)實中道學家或說學道者染心疾是多發(fā)現(xiàn)象。

        道學集大成者朱子(1130—1200)年輕時的“心恙”,就是確鑿的事實。首先是來自老師李侗的觀察:

        羅先生(羅從彥)令靜中看喜怒哀樂未發(fā)之謂中,未發(fā)時作何氣象,此意不唯于進學有方,兼亦是養(yǎng)心之要。元晦(朱熹)偶有心恙,不可思索,更于此一句內(nèi)求之,靜坐看如何,往往不能無補也。[ 朱熹:《延平問答》,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卷三十九《豫章學案》,第1286頁。]

        朱子從學李侗,在二三十歲間??吹贸鰜?,他的問題是運思太甚。李侗有感于弟子心疾,拈出了“養(yǎng)心”概念,可以說這就是道學家預防與克治心疾的專門學問,而此前養(yǎng)心之事唯許之釋老。李侗提出羅從彥的靜中觀象工夫,熟悉學術史的人知道,這就是他提煉的程門道南學派的“澄心默坐”法。李侗“于此一句內(nèi)求之”的“一句”,據(jù)上下文,是指孟子的夜氣說。他是要朱子借靜坐養(yǎng)氣——養(yǎng)氣也養(yǎng)心。需要指出,道南學派的靜坐,并不要求絕去思慮,其重點是專注(即“主一”工夫)。換句話說,在道南學派(包括李侗、朱熹),思慮的價值并沒有因心疾問題而被否定。

        朱子之深思窮索,以至失控,童年已顯露端倪。他自己回憶,四五歲時“煩惱這天地四邊之外,是什么物事,見人說四方無邊,某思量也須有個盡處,如這壁相似,壁后也須有什么物事。其時思量得幾乎成病?!盵 黎靖德輯:《朱子語類》卷九十四,朱熹撰,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129—3130頁。]這種狀態(tài),積極看是讀書人榜樣,現(xiàn)代科學精神尤其推崇;消極看,則是很大的身心隱患??晌返氖?,朱子一生如此。約在二十多歲,他“因思量義理未透,直是不能睡。初看子夏‘先傳后倦’一章,凡三四夜,窮究到明,徹夜聞杜鵑聲?!盵 黎靖德輯:《朱子語類》卷一〇四,朱熹撰,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6冊,第3432頁。]門人黃榦記錄他中晚年修《四書集注》的情景:“先師之用意于《集注》一書,愚嘗親睹之,一字未安,一語未順,覃思靜慮,更易不置。或一日二日而不已,夜坐或至三四更?!盵 鄭元肅錄,陳義和編:《勉齋先生黃文肅公年譜》淳熙十一年甲辰條,黃榦撰,《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年譜”卷,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第7頁。]兩相比較,同樣是連日覃思、夜以繼日,早年多一分困頓,晚年則多一分從容。據(jù)信,朱子中晚年的歲月,其學術生命是順暢愉悅的。簡言之,他年輕不免因思成疾,后來盡管思考未停,精進如常,卻也無事。這是因為此時朱子已善于自我調(diào)節(jié),此外也有身體稟賦上乘的緣故。

        朱子的生平及其學說的巨大影響,為整個道學注入了重思窮究的深刻烙印??梢酝茰y,后學師法朱子,因個體差異,或多或少經(jīng)歷精神異常必有相當?shù)钠毡樾?。朱子高足黃榦,刻苦受業(yè),夜不設榻,睡不解帶,朱子稱贊他“志堅思苦”[ 脫脫等撰:《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九道學四“黃榦”,第12777頁。]。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得到了記錄。朱門胡季隨的心疾,是被記載的一例。陳櫟(1252—1334)《勤有堂隨錄》:“胡季隨學于朱子,讀《孟子》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一句,朱子問如何解,季隨以所見對。朱子以為非,且謂其讀書疏莽,季隨苦思成疾?!盵 陳櫟:《勤有堂隨錄》,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十,第3頁右。]“心”是孟學的頂層概念,致廣大而盡精微,季隨苦思成疾,不亦宜乎?我們不知道胡季隨當時的歲數(shù),作為朱子較初級而被批評的學生,估計年少。年輕學子竟日思考哲學終極問題以致精神恍惚或累倒,今亦時時得聞。

        明代,陜西王之士(1528—1590)又是一例。他曾“潛心理學,閉關不出者九年”[ 黃宗羲:《明儒學案》卷九《三原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77頁。]。整整九年,社會眼光看來,王之士難道沒有一點社交心理障礙嗎?潛心理學九年,一方面說明其篤志之深,一方面說明他思想積久未悟,其間難免伴隨種種瘀滯與焦灼處。道學不同于漢學,其積年之功,罕有為了“皓首窮經(jīng)”,做專業(yè)知識的漸進積累,而是為了體悟人生宇宙的根本命題,需要思考抽象義理。連年想同一個問題而未通,用通俗的話說,容易“憋出病來”。

        以下轉入道學中的心學一門。王守仁(1472—1529),原是程朱“格物致知”之教的忠誠踐行者。他“格竹”七日而病倒,這個故事眾所周知。此外,錢德洪《陽明年譜》記載了陽明先生第二次因運思活動不當而病倒的事:弘治十一年(1498),27歲的陽明依朱熹“循序致精”之教求理,而“物理與吾心終判而為二”,于是舊疾復作[ 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卷三十三《年譜一》,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003頁。]。毋庸置疑,兩次都是因思致疾,且主觀上明確是由于師法朱子而起。這些負面的精神體驗,最終引導陽明離開朱子舊轍,走向“不思不慮”的良知學。良知學號簡易直截,其用意之一,就是解放苦思義理帶來的精神壓力。

        陳獻章(1428—1500)較王陽明早,經(jīng)歷卻相仿[ 以下敘述依據(jù)黃宗羲:《明儒學案》卷五《白沙學案上》,第80—81頁。]。陳獻章年二十七從吳與弼學程朱思想,歸鄉(xiāng)后“靜坐一室”,“專求所以用力之方,既無師友指引,日靠書冊尋之,忘寐忘食,如是者累年,而卒未有得?!庇诖丝芍咨诚壬鷥?nèi)心深處的那種緊張沉郁。他終于轉向主靜求約法,生命狀態(tài)隨之一變:“迅掃夙習,或浩歌長林,或孤嘯絕島,或弄艇投竿于溪涯海曲,捐耳目,去心智,久之然后有得焉?!睆睦勰昕葑皇业胶聘栝L林、垂釣水邊,對比不可謂不鮮明。白沙因此成為明代心學的先驅(qū)。

        白沙、陽明兩位宗師的共同經(jīng)歷,把朱學的心疾流弊一展無余,同時預示著心學在心疾防治上可以做出獨特貢獻。陽明說:“心罹疾痼,如鏡面斑垢,必先磨去,明體乃見,然后可使一塵不容?!盵 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卷三十六《年譜附錄一》,第1105頁。]換言之,明代心學指向明心見性的一系列工夫,包括靜坐等,一開始就被賦予了消除心靈“疾痼”的功能。

        江右王門的胡直(1517—1585),“少病肺,咳血,怔忡(筆者按,指驚悸),夜多不寐”,他先從羅洪先學“主靜無欲”,后與鄧鈍鋒一起修禪靜坐,功法“以休心無雜念為主”(與心學教導一致);如此密集靜坐六個月后,“四體咸鬯泰,而十余年之火癥向愈,夜寢能寐”[ 黃宗羲:《明儒學案》卷二十二《江右王門學案七》,第520—521頁。]。

        又,屬于泰州王門的羅汝芳(1515—1588)是有名的重度抑郁患者,其病歷有較詳實的資料。他少年時:

        讀薛文清語,謂“萬起萬滅之私,亂吾心久矣,今當一切決去,以全吾澄然湛然之體?!睕Q志行之,閉關臨田寺,置水靜幾上,對之默坐,使心與水鏡無二,久之而病心火。[ 黃宗羲:《明儒學案》卷三十四《泰州學案三》,第760頁。]

        薛瑄治程朱學,為羅汝芳早年所服膺。汝芳行去私之法,不意而“病心火”。幸而后來遇到顏鈞。顏鈞說:“此是制欲,非體仁也?!彼^“制欲”,便是朱學“存天理滅人欲”工夫,要求一分一分克去人欲以復天理。顏鈞教以孟子擴充四端之說,已而汝芳病果愈。當然,整個治療過程不止這么簡單,茲不及[ 可閱王汎森:《明代心學家的社會角色——以顏鈞的“急救心火”為例》,氏著《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28頁。]。準確地說,汝芳此時是受困于朱子克己滅欲之教,與前面因思致疾者有所不同。本案有意思的是,顏鈞以孟子擴充說藥羅汝芳之疾,可比李侗以孟子夜氣說藥朱子之疾。蓋孟子乃宋明心性論的總源頭。

        顏鈞(1504—1596)是陽明心學泰州學派王艮的傳人,在江西南昌同仁祠,以“急救心火”為名進行講學,有《急救心火榜文》,治病綱領是“單洗思慮嗜欲之盤結,鼓之以快樂,而除卻心頭炎火”[ 顏鈞原著,黃宣民點校:《顏鈞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第3頁。]。換言之,針對的是思慮、嗜欲(制欲)兩種“盤結”(郁結)引發(fā)的心火。羅汝芳的病情屬于后種。同仁祠的活動吸引一千多人,他們主要是到省城鄉(xiāng)試的士子,羅汝芳即其中一員。從顏山農(nóng)的鄭重其事及社會響應看,當時讀書人群不同程度的“病心火”成為普遍現(xiàn)象,由此產(chǎn)生了社會性的救病需求。顏鈞的終極目的是更高層面的救世,但以現(xiàn)在的名詞,他的確也扮演了心理咨詢師或精神病醫(yī)生的角色。他受益于心性論、心學在明代的發(fā)展,其同仁館稱得上中國最早的心理診所[ 詳見衷鑫恣:《顏鈞:中國最早的專業(yè)心理醫(yī)生》,《醫(yī)學與哲學》2017年第8A期,第90—93頁。]。

        羅汝芳的故事還沒結束。他的靈魂始終是個擾攘的思想者靈魂,他退休后“嘗苦格物之論不一,錯綜者久之”,陷入知識的紛亂。后來更是嚴重病倒,身心不安,失眠焦慮。這次自然是因思致疾,同時夾雜強烈的個人身心病因:

        又嘗過臨清,劇病恍惚,見老人語之曰:“君自有生以來,觸而氣每不動,倦而目輒不瞑,擾攘而意自不分,夢寐而境悉不忘,此皆心之痼疾也。”先生愕然曰:“是則予之心得,豈病乎?”老人曰:“人之心體出自天常,隨物感通,原無定執(zhí)。君以夙生操持強力太甚,一念耿光,遂成結習。不悟天體漸失,豈惟心病,而身亦隨之?!毕壬@起叩首,流汗如雨,從此執(zhí)念漸消,血脈循軌。[ 黃宗羲:《明儒學案》卷三十四《泰州學案三》,第761頁。]

        這位老人不知何人,但看得出,其教導是心學的一種教導[ 周汝登(1547—1629)《圣學宗傳·羅汝芳》載,羅氏“一日倚榻而坐,恍若一翁來,言曰(略)”。文字雷同,或是黃宗羲所本。張崑將《中日陽明學者對“真我”的體驗比較》,以之作為陽明門下“寤寐體驗”以見真我之一例進行講述,見《哲學與文化》2014年第2期。如此則對話是夢,老翁是虛,老翁所言是羅汝芳自語(意之或為其服膺陽明,故投射于內(nèi)心)。]。這段記錄顯示,羅汝芳從小精神衰弱,身體也差,與梁漱溟先生差似。這導致其心病格外嚴重。

        總之,宋明道學人士的因思致疾是多發(fā)的。以上案例,朱子、王子、白沙皆道學關鍵人物,具有十足的代表性??梢钥隙ǖ卣f,道學重思的一面與特定心疾存在正相關;倡導“不思不慮”的良心學(陽明心學)于這種心疾則有對癥之效。

        思慮引發(fā)心病,中國古人很早就有觀察。先秦韓非子已指出,“思慮過度則智識亂”(《韓非子·解老》);老子提倡“絕圣棄智”,與此有關。唐代史學家李肇記錄過多個明確被他歸類為“心疾”的病例,并認為病因在于思與疑:“夫心者,靈府也,為物所中,終身不痊。多思慮,多疑惑,乃疾之本也。”[ 李肇:《唐國史補》中卷,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十二,第8頁左。]魏晉之際的清談領袖衛(wèi)玠,竟因思考夢的問題,“經(jīng)日不得,遂成病”(《世說新語·文學》),可謂深中韓非、李肇所言。此玄學之思而致疾,與后來眾多道學之思而致疾,在中國精神問題史上合于一轍。

        哲學之思之于程朱道學,是極重要的。程頤說:“學原于思。”[ 朱熹、呂祖謙撰,嚴佐之導讀:《朱子近思錄》,第52頁。]又說:“學者先要會疑。”[ 朱熹、呂祖謙撰,嚴佐之導讀:《朱子近思錄》,第53頁。]程朱道學對儒學的形而上學化,方法上的哲學化、思辨化,是公認的事實。道學具有對思的自覺,對思的倚重繼承并超過了魏晉玄學[ 詳見衷鑫恣:《道學“思”的傳統(tǒng)——從洛學到閩學》,《江淮論壇》2016年第2期。]。職是之故,道學圈因思致疾必然相對高發(fā)。明儒胡居仁《居業(yè)錄》談如何“窮理”:“思慮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實?!盵 胡居仁:《居業(yè)錄》卷二,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一,第12頁左。]深得程朱工夫論之要。道學家以思慮深求,探索天道人心之幽微,西方哲學的主流傳統(tǒng)也不過如此。章太炎曾以批判的口吻說道:“談天論性者,在昔易入佛道,今則易入西洋哲學?!盵 章太炎:《適宜今日之理學》,章念馳編《章太炎演講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65頁。章太炎心目中的儒學是不事玄談玄想的實學,是關于人的經(jīng)驗科學:“向來儒家之學,止于人事,無明心見性之說,亦無窮究自然之說?!保ㄍ?,第266頁)]信然。宋明道學達到了哲學思考的難能高度,但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即思維型心疾的擴大化。

        愛智的哲學活動,要求高密度的思考以及持續(xù)的精神投入,如此雖不大可能帶來永久性的精神創(chuàng)傷,難保不為心理衛(wèi)生之害??茖W也重思考,但與科學家相比,哲學家更易抑郁,這是因為哲學思維(哲學方法)與科學思維(科學方法)有所不同。哲學家,包括宗教性的覃思者,所求之道微渺難尋,而又以全副生命付之,仿若以蛛網(wǎng)之虛承泰山之重,其艱其??上攵?/p>

        三、道學對心疾的基本態(tài)度與防治思路

        如前所述,明代心學興起之初就帶著消除程朱學的心疾流弊的動機,而陽明心學在泰州學派那里甚至演化出了專門的心疾治療。然而,這不等于程朱一派無視心疾。前文提到,程頤心目中的圣賢是去心疾的。伊川的明確態(tài)度,尚有他對張載的批評可資佐證。他說,橫渠之學,“有苦心極力之象,而無寬裕溫厚之氣。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故意屢偏,而言多窒,小出入時有之?!盵 程頤:《答橫渠先生書》,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596頁。]苦心極力、意偏言窒云云,正是準心疾之兆,或已是心疾本身。伊川頗以此為戒。

        朱學與王學固有種種不同,但不可否認,二者都受過理學鼻祖周敦頤“求孔顏樂處”的問題意識滋養(yǎng)。求樂者,以無心疾為必要條件。顏鈞救人心火,“鼓之以快樂”,是活用王艮的求樂哲學。而追根溯源,是孔子在揄揚“樂”。梁漱溟介紹自己的心路歷程:

        當初歸心佛法,由于認定人生唯是苦,一旦發(fā)見儒書《論語》開頭便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一直看下去,全書不見一苦字,而樂字卻出現(xiàn)了好多好多,不能不引起我極大注意。[ 梁漱溟:《我的自學小史》,氏著:《梁漱溟全集》卷二,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98頁。]

        這是孔顏之樂對一個心疾患者的直接觸動。儒家整體,包括道學,無不尋求心的快樂。《論語》中“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曾點氣象,既志于道又身心愉悅,是道學之樂的象征。朱子所編《近思錄》,最后一卷專論此等圣賢氣象。在這點上,朱子與伊川、陽明完全一致。換言之,道學無不以心疾為患而欲懲治之。

        前面說到兩類心疾,道學責備的,是因思因?qū)W致疾。這種心疾乃個體主動的(不當)行為所致,本人理應負責。至于先天性、遺傳性或其他非自致的精神異常,雖然也不正常,但非個人所能做主,故不應受到任何譴責。

        因思致疾既然不對,那么現(xiàn)在的問題是,難道朱熹、胡季隨、陳獻章、王守仁、羅汝芳、馬浮一干人,青春期全走了一段不必要的彎路甚或不正確的歧路?前面說過,程頤“未聞自古圣賢,因?qū)W而致心疾者”,乃關于理想的表述,是對學者未來的期待。儒家把學問之人分為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三型。現(xiàn)實中人基本屬于后面兩型,而因思致疾就出在困知勉行途中;血氣旺盛之青壯年最能負壓勉強而行,故也集中了最多的病例。對那些藉此成功或悟道的人來說,此等病心火,不僅無傷大雅,客觀上還成為人生的助益。例如陳獻章、王守仁,他們發(fā)現(xiàn)的心學工夫是對程朱的窮理致思的否定,而對他們本人來說,早年嚴毅的學問思辨及其失敗過程卻是其境界突破必不可少的前提。

        因思致疾,辯證地看有其合理性,然而終究不是必然的,更不是必需的。依程朱道學的態(tài)度,若是真得疾,萬不可矜此為哲人的高貴氣質(zhì),須是克服超越之,至于無疾的圣賢之域而后止。那么,如何克服超越?如何防治?心學一派的“不思不慮”、“不學不思”是種徹底的策略,顏鈞的快樂法也有實效,前已述之。但是,若先肯定程朱的工夫,保持窮理致思,又當如何?現(xiàn)代多數(shù)哲學工作者、思想者的工作常態(tài)正是如此。此時防治心疾,一言以蔽之,曰“善思”。善思就是要使心回歸自然,自然則無病。凡人皆思,而思乃思維活動的自動展開,只要遂其自然之性,無為而為,如道學家強調(diào)的“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孟子語),心身沒有理由產(chǎn)生負擔感。李侗用于養(yǎng)心的“澄心默坐”法、夜氣法等,便有意引導朱子回歸這種自然狀態(tài)。反之,如以人力去助長,則身心超載,靈明受損,不免發(fā)狂疾、郁疾之類。

        如何善思,且看朱子解釋《中庸》的 “慎思”:“使其思也,或太多而不專,則亦泛濫而無益,或太深而不止,則有過苦而有傷,皆非思之善也。”[ 朱熹:《中庸或問》,朱熹撰,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6冊,第594頁。]這也可看做是朱子對自己早年心恙的反省,故所述格外真切有驗。不能善思或慎思,即為“強思”。程頤說“強思”:“思曰睿,思慮久后,睿自然生。若于一事上思未得,且別換一事思之,不可專守著這一事。蓋人之知識,于這里蔽著,雖強思亦不通也?!盵 朱熹、呂祖謙撰,嚴佐之導讀:《朱子近思錄》,第53頁。]陳櫟大概受此啟發(fā),以同樣的語言評價了胡季隨的苦思成疾:“要之亦不必如此。且丟下在此,別去理會,或可因彼而明此?!盵 陳櫟:《勤有堂隨錄》,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十,第3頁右。]程朱理學的致知論、讀書法,包含著具體而微的對做學問的指導,其中對單向度、走極端的思維一貫是不鼓勵的?!吨熳诱Z類》卷八十七載朱子論問學之道,也說:“須先其易者,難處且放下,少間見多了,自然相證而解?!盵 朱熹撰,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7冊,第2971頁。]程子、朱子、陳櫟都相信世間道理相通,互相支持、互相證明?!跋嘧C而解”,朱子一個“解”字,可以說是認識上的問題的解決,也是精神的解放。如不能退而相證,必求一事一理之唯一與絕對(事實上總會有矛盾),就變成了孔子批判的“意必固我”。這是精神的泥淖,會越陷越深。一些“深刻”型知識分子往往犯此毛病,其中一些就是激情滿紙而思想極端的作家。另有一種人,不從“思”入而從“信”入,但同樣耽于心中的唯一與絕對,從而陷入精神的不正常,他們就是一些迷狂的宗教徒,在常人眼里即是心疾患者。

        道學對于求知義理,至于“安”而止,道理未得或不真時常用“不安”二字表達(不安之甚者即為心疾)。既要求安,就不是單純追求外在的所謂客觀真理,而是求內(nèi)外之合,主客之洽,而這也是人心的自然傾向。

        [責任編輯 李? 梅 鄒曉東]

        猜你喜歡
        道學心學精神
        王陽明心學的價值擔當
        公民與法治(2022年7期)2022-07-22 07:12:40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扎實地道學英語
        道學的團體化:宋儒結黨,明儒結社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48
        論新時代構建共產(chǎn)黨人心學的三重維度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當代陜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拿出精神
        宋人“道學”與“理學”名稱考辨
        華夏文化(2017年2期)2017-01-27 15:20:27
        見心見行 知行合一 “中國藍”新員工培訓中的心學實踐
        午夜视频手机在线免费观看|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app| 欧美奶涨边摸边做爰视频| 少妇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亚洲美女主播内射在线|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桶爽|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视频| 日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a免费观看不卡| 国产精品天天看天天狠|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2021国内精品久久久久精免费| caoporon国产超碰公开| 少妇被啪出水在线视频|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真实老熟女无套内射|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不av麻豆| AV无码专区亚洲AVL在线观看 | 午夜无码无遮挡在线视频| 日本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女人毛茸茸粉红大阴户传播 |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成熟女1区|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片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天堂无码AV一二三四区 | 久久亚洲国产高清av一级|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爆乳| 无码人妻少妇色欲av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原创永久在线观看| 精品在线视频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 欧美极品少妇无套实战| 久久中文字幕日韩无码视频| 玩弄极品少妇被弄到高潮|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一区| 高潮内射双龙视频| 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那个网址 | 亚洲精品偷拍自综合网|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乱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