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彬
為減證便民、優(yōu)化服務,教育部日前發(fā)布《關于取消一批證明事項的通知》,清理取消了29項證明事項。其中,高校學生申請資助時需由家庭所在地鄉(xiāng)、鎮(zhèn)或街道民政部門對學生家庭經(jīng)濟情況予以證明的環(huán)節(jié),改為申請人書面承諾。
(4月25日 光明網(wǎng))
大學生在申請助學金時,一般都需要到戶籍所在地開具相關貧困證明,該環(huán)節(jié)設立的初衷是為了保證申請人的家庭情況真實可信,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評選的公平公正。
? 但在實際的操作中,開證明也飽受學生和家長的質疑。一些學生為了開證明來回折騰,周旋于各個部門之間,如貴州某地曾出現(xiàn)學生跑7次都未辦成證明的極端案例。因此,此次取消貧困證明的舉措,對廣大需要申請資助的大學生來說是件值得稱贊的好事。
? 但這樣的便民政策,也依然讓人存疑。將原先的貧困證明改為書面承諾,也就意味著寫了書面承諾的學生都可以申請貧困資助,除少部分學生有低保證明、建檔立卡證明外,很大一部分學生就只靠一紙書面承諾來拿助學金,那如何認定學生的真假貧困呢?如何讓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得到資助呢?
? 貧困補助是一項惠民政策,對于家庭貧困的學生意義重大。但部分家庭經(jīng)濟條件尚可的學生,出于“獲得額外收入”等想法,有可能渾水摸魚獲得資助。這就需要學校通過各種合理的方法,客觀準確地掌握貧困學生的真實情況,比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于2004年在全國高校中首創(chuàng)“隱形資助”方式,當學生每月在食堂的消費低于200元時,學校就會自動給學生發(fā)放生活補助金。西安交通大學搭建學生大數(shù)據(jù)分析與服務平臺,構建了一套困難學生認定和量化資助模型。這樣的資助使貧困生認定更加精準,并且充滿人性化。
? 同時,一些學校對貧困生的標準認定,往往缺乏嚴格的審核,許多家庭并不貧困的學生也可以蒙混通過審核。這就需要學校的相關部門嚴格規(guī)范程序、嚴查嚴懲造假行為,結合其他高校的經(jīng)驗,制定切實可行的認定規(guī)范及流程,完善相關的網(wǎng)絡信息平臺、量化認定標準,建立完善的誠信體制。同時也應該教育學生提高自我修養(yǎng)和道德水平,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取消證明之后,只有花更大的力氣做好貧困生精準認定的工作,才能做到“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會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