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怡
從2017年開始,全國小學語文學科推行使用統(tǒng)編教材。全國小語會會長陳先云先生在多次統(tǒng)編教材培訓中都提到,老師們要在實施統(tǒng)編教材的過程中加強六個意識,即“國家意識、目標意識、文體意識、讀書意識、主體意識、科研意識。”在實際教學中,一線老師如何讓這“六個意識”更好地“落地”,結(jié)合到每一篇課文的教學中?下面,筆者以二年級下冊《楓樹上的喜鵲》為例,重點著眼“目標意識”與“主體意識”,闡述如何進行這一課的教學設計。
一、深入解讀,定準目標
有關(guān)教學目標的功能,皮連生在《學與教的心理學》一書中提到:“教學目標在教學和教學設計中的作用概括為導教、導學和測評三種功能?!庇纱丝梢姡瑴蚀_制定教學目標,是開展有效教學的首要任務。
(一)從單元整體入手尋找目標
《楓樹上的喜鵲》所在的第四單元,圍繞“想象”展開。這篇課文以兒童的口吻,講述了自己對渡口旁楓樹上的一窩喜鵲的喜愛之情。在文中,“我”喜歡楓樹、喜歡楓樹上的喜鵲窩,更喜歡里面的喜鵲一家,“我”每天都去看它們,都把它們當自己的阿姨和弟弟了,“我”還能“聽懂”它們的話,可見,我是有多喜歡它們。文中對喜鵲一家生活場景的想象,是這篇文章最為精彩的部分,也是這篇課文學習的重難點。
本單元的另外幾篇課文,有《彩色的夢》《沙灘上的童話》《我是一只小蟲子》,都是圍繞兒童生活,充滿了豐富有趣的想象。本單元的“語文園地”中的“寫話”也是承接閱讀教學的“想象”主題開展的。因此,如何引導學生讀懂文中的想象,學習想象的方法,嘗試大膽展開想象進行仿說及創(chuàng)作,將是本單元在語言學習上面的一個重要的目標。
(二)從習題入手確定目標
1.與單元主題結(jié)合的課后題
明確了單元的目標,教師還應該從課后題中找準每一課的目標。梳理本單元幾篇課文的課后題,與單元主題“想象”有關(guān)的課后題如下:
《彩色的夢》第2題:你想用彩色鉛筆畫些什么?試著仿照第2小節(jié)或第3小節(jié),把想到的內(nèi)容用幾句話寫下來。
《楓樹上的喜鵲》第2題:看到下面的情境,你會想到什么,試著寫下來。
《沙灘上的童話》第2題:根據(jù)開頭編故事,試著用上下面的詞語。
《我是一只小蟲子》第1題:小蟲子的生活有意思嗎?和同學交流你感興趣的部分。
可以發(fā)現(xiàn),每篇課文在“想象”方面的訓練是各有側(cè)重的。《楓樹上的喜鵲》一課,作者的想象是由一定的情境所生發(fā)的,他看到喜鵲媽媽“鵲鵲鵲”——喜鵲弟弟也跟著“鵲鵲鵲”,由此想象出喜鵲媽媽是在教喜鵲弟弟學拼音;他看到太陽從山崗上升上來,與此同時聽到喜鵲們又在“鵲鵲鵲”,他想象到喜鵲一家也正在交流日出的美景。作者還通過不同的標點,既寫出了喜鵲叫聲的停頓、高低起伏,也把標點與情境相結(jié)合,是非常巧妙的想象。
綜合以上的解讀,便可以把這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定為:根據(jù)特定的情境及不同的標點符號,展開合理的想象,把自己想到的內(nèi)容寫下來。
2.針對本課的課后題
除了“想象”這一緊扣單元主題的目標,課后的其它習題還從不同的能力訓練點,提示了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
第一題:默讀課文。文中反復說“我喜歡”,說說我喜歡的是什么。
“默讀課文”的閱讀能力訓練,是需要不斷練習鞏固的。因此,題目中的“默讀課文”,既是手段,也是目標?!罢f說我喜歡的是什么”,要達到這個要求,學生首先要提取信息,找出文中帶有“我喜歡”的句子,然后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我喜歡的到底是什么”。根據(jù)課后第一題,可以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繼續(xù)學習默讀課文,找出“我喜歡”的是什么。
3.課后題之間的聯(lián)系
每篇課文的課后題,看似獨立,其實它們存在一定的邏輯聯(lián)系,它能體現(xiàn)學生閱讀能力的遞進。
在本課中,學生要先有朗讀、理解想象的基礎,才能感受到文中豐富有趣的想象以及“我”對喜鵲一家的喜愛之情,這些都為自己能在新的情境中發(fā)揮想象說話作鋪墊。因此,還可以設定目標為:“繼續(xù)練習重音和語氣的朗讀,表達‘我’的喜愛之情?!?/p>
綜上所述,除了常規(guī)的字詞目標,本課的教學目標可以定為以下幾點:
1.繼續(xù)學習默讀課文,找出“我喜歡”的是什么。
2.繼續(xù)練習重音和語氣的朗讀,表達‘我’的喜愛之情。
3.能讀懂文中的想象,學習想象及表達的方法,嘗試根據(jù)一定的情景想象喜鵲一家的對話,進行仿說及創(chuàng)作。
二、圍繞教學目標,選擇學習方式
皮連生認為:“一旦教學目標確定后,教學設計這就可以根據(jù)教學目標選擇適當?shù)慕虒W過程和方法?!钡湍甓螌W生仍然是形象思維占主導,在這篇課文中,從“找到喜歡的句子”到說出“我喜歡的是什么”,繼而體會喜愛之情,再進一步去拓展仿說仿寫。學生的思維必須經(jīng)歷“表層文字—意義內(nèi)涵—思想情感—內(nèi)化運用”這樣不斷上升的思維水平,是“形象—抽象”的逐層遞進。因此,教學這篇課文,老師們可以采取“默讀—畫句”“默讀—說句”“想象—讀句”“體會—寫句”這樣的學習方式,逐步引導學生走進課文的情境,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再走到自己補充的情境,走進自己的內(nèi)心,從而達成上文總結(jié)的三個目標。例如在精讀想象的板塊,教師可以通過激趣,師生共同進入對話的情境,老師當喜鵲媽媽,學生當喜鵲寶寶,反復誦讀,邊讀邊引導學生想象“剛剛,媽媽教你說的是什么?”從課文中的漢語拼音aoe,到數(shù)字123,還可以拓展到ABC,爸爸媽媽哥哥……等牙牙學語的情境想象中。學生既理解了課文的內(nèi)容,又豐富了對話的情境,激發(fā)了想象,為學習第二次想象及自主創(chuàng)作的想象奠定基礎。
三、根據(jù)教學目標,設計評價方式
“教—學—評”是教學的完整過程,“教學評一致性”更是有效課堂教學的保證。因此,老師們在設計教學中,必須清晰每一個板塊的目標是什么,以板塊推進整體教學目標的達成。對應每一個板塊,選擇合適的評價方式,檢測目標的達成情況。例如在仿說仿寫的板塊,教師可以從“想象豐富有趣、語句通順流利、標點使用正確”這三方面,先示范評價,再讓學生同桌或小組互評。
總之,評價的方式可以多樣,但其目的是為了檢測學生在這一板塊的學習是否達成了目標。
俗話說“一理通,百理明”,無論是哪篇課文的設計,老師們都要牢記“目標意識”,從單元整體入手,通過課后題及語文園地的線索制定目標,還要加強“主體意識”,從學生學習的角度選擇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努力做到“教學評一致性”,從而使教學更有效。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qū)萬松園小學(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