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貽琳
摘要:與朱屺瞻野辣的顏色、豪放的筆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對意象的審美追求:“樸”、“拙”。朱屺瞻用鮮艷強烈的色彩和豪放不羈的筆墨,來追求一種平淡天真、樸實單純的意象。這種強烈的反差,讓他的作品特點更為獨特。
關鍵詞:朱屺瞻;國畫;意象單純;樸拙天真
“意象”最早由南朝著名文學理論家劉勰提出。大體而言,“意”是指意念和情感,是畫家對事物的主觀認識;“象”是指客觀存在的物象。意象就是指畫家把對外界客觀事物的感受,融合作者自己的審美感受,經(jīng)過作者的藝術加工,創(chuàng)作出的藝術形象。簡而言之,“意象”就是畫家用來表現(xiàn)自己審美理想的物象。 在創(chuàng)造“意象”中,畫家對于客觀事物并不是簡單的照樣摹寫,而是要將自己的審美理想和創(chuàng)作觀念融入其中,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審美追求。鄭板橋曾在《題畫》中精彩的論述了“胸中之竹”,和“眼中之竹”的關系,也就是“意”和“象”的關系。朱屺瞻說 “畫者,表物也,卻不可滯于物,要在表意。意既是物,亦是我,借物表意,表我的感受,所謂畫貴寫意者,即此簡單涵義,不須作神秘解。”
簡明扼要的說明了“物”“我”的關系。朱屺瞻提出“物我合一”的新“意象”觀念,比鄭板橋的“胸中之竹”“眼中之竹”論更為熨帖。 清代傅山提出的“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這個書法中的美學觀念,讓很多中國畫家奉為圭臬。朱屺瞻在《癖斯居畫譚》中論述:“中國畫最忌‘做作’,故曰巧不如拙,故曰大匠不鑿?!?“拙近天真,樸近自然”?!澳昀狭耍鷲厶煺嬷?,愛其自然不偽,愛其簡單樸素。”“簡單樸素,
正是大家之風,古典之美” 。朱屺瞻認為:為什么兒童畫能給人以超凡脫俗的感受,是因為“一味率真,故能神全?!?正如孟子所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朱屺瞻筆下畫的大部分都是尋常的花草山水,但卻給人以樸拙天真的感受。他從兒童畫里領悟返璞歸真的真諦,他畫中變形的葫蘆,笨拙的金魚,一筆勾成的牽牛花,都有著近乎兒童的豐富想象,充滿童趣。比如:《松鼠葡萄》松鼠身體圓鼓鼓,尾巴松散,稚氣十足。
朱屺瞻的畫對形進行了大膽取舍,他筆下的花卉蔬果,大多僅用蒼勁筆觸以大小圓圈一揮而就,這種“取神舍形”是為了達到“形神兼?zhèn)洹钡哪康摹!讹L動牽?!窢颗;ㄒ运{紫色,一筆勾成,形象稚拙,卻形神兼?zhèn)洹V灬ㄕ肮P下的意象還敢于“破形”,明顯區(qū)別于中國畫大寫意風格的“不似之似”。他筆下意象的“形”是不完整的,有些像篆刻里的“敲邊”的破損效果,連他筆下的花和葉子也具有這種破損的效果,創(chuàng)造了一種爛漫天真的形象。朱屺瞻的畫不矯揉造作,不嘩眾取寵。用他自己的話說“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重毋飄?!比纭栋菏罪L前圖》兩支雞冠花凌風而開,花桿粗壯,花瓣肥厚,沒有常見的雞冠花那種熱鬧喧囂的氣質,而是樸素、大方、稚拙,朱屺瞻賦予了尋?;ú蓦u冠花新的意象。雞冠花下的巨石,并不是中國古代文人騷客推崇的“皺、漏、瘦、透”怪石之美,而是平緩、剛硬、樸素,處處透露了朱屺瞻樸拙天真的審美追求。又如《秋艷圖》(圖 3.22),占畫面一大半的巨石,
高大、沉重、方正。左方的雁來紅,圓潤渾厚,擁簇成團。巨石、雁來紅和右下部一簇簇肥大的野草,構成了一幅穩(wěn)重、質樸,卻又讓人回味悠長的畫面。
如《雨中仙子圖》,朱屺瞻筆下的“仙子”就是野水仙。野地里的水仙花和家培水仙嬌弱而超凡脫俗的孤傲形象大為不同。野地里的水仙郁郁蔥蔥,枝葉肥大,花冠豐厚。朱屺瞻所用筆墨蒼勁,塑造的形象樸拙,并不羸弱,也非不食人間煙火的冷傲形象。朱屺瞻肆意放筆、以夢為馬,野水仙樸拙天真的面貌躍然眼前。 甚至朱屺瞻的山水畫也貫徹了這種“樸拙天真”審美趣味。他的山水畫整體給人以筆法蒼茫、山樹華滋、意境深遠的感受。題材上,朱屺瞻很少畫重巒疊嶂和奇峰危崖,他筆下的峰巒往往是圓渾雄厚,而非尖峭聳立,可見他追求的是一種讓觀眾可居可游的尋常景色?!拔易類鄣氖茄闶幧剑蔚囟鸬纳絼?,山間又
雜有農(nóng)村,畫起來別有情致。”
朱屺瞻善于從尋常景物中找尋無限的生機,不喧囂,也不神秘,充滿入世的情結。比如《溪山佳麓圖,畫的就是矮山的山麓。山勢平緩,山麓處有幾戶人家,處處傳遞出天人合一、樸拙天真的審美追求。朱屺瞻的技法雖然強烈雄健,格調(diào)卻是樸拙天真的。他的作品可貴之處旨在創(chuàng)作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境界。朱屺瞻畫中的樸拙美不僅僅體現(xiàn)在表達方式的喜好上,也體現(xiàn)在他別具匠心的內(nèi)容題材上。他創(chuàng)意性的把臺燈、鬧鐘、小擺設引入到畫中。這些小物品隨處可見,但畫的生動卻不容易。朱屺瞻善于體會生活,把這些尋常之物描繪的十分生動,充滿濃濃的生活情趣。如《案頭賞秋》僅以數(shù)筆揮就的臺燈、憨態(tài)可掬的人偶擺件、簡單的小鬧鐘、一盆枯筆寫就的菊花,無不透漏出一種蓬勃的朝氣,一種對生活的熱愛。 又如《歲朝清供圖》一排排的爆竹、圓滾滾的荸薺、肥碩橙紅的柿子,都透著一股帶著人間煙火氣的情趣。最妙的是上題的一首打油詩:“爆竹一聲響,觀看電視已天亮,吃糖吃糕真愉快,哈哈大笑過新年”生動的體現(xiàn)了朱屺瞻的豁達、率真、樸實的情懷。朱光潛在《文藝心理學》里說 :“可是從來也沒有一個真正的大藝術作品不是人生的返照”。朱屺瞻繪畫中的樸拙美,來自于畫家內(nèi)心對樸素,稚拙的這種“大家之美”的追求。只有畫家擁有廣闊的胸襟,崇高的心境,才能達到樸拙的境界。
參考文獻:
[1]汪觀清,魏松巖. 亦師亦友朱屺瞻[J]. 檔案春秋,2015,(09):52-54.
[2]江中菊. 被遮蔽的華彩——淺析朱屺瞻早期油畫[J]. 美與時代(下),2012,(09):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