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玉戈
1974年武漢市黃陂區(qū)盤龍城李家嘴三號墓出土的大玉戈,出自商代前期。大玉戈玉質成青黃色,長94厘米、寬14厘米、厚僅1厘米,在目前出土的玉戈中是最長的,堪稱“玉戈之王”。玉戈整體呈扁長形,通體光素,由刃和柄兩部分組成,現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玉在我國古代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玉的使用也有嚴格的區(qū)分,在功能上主要可以分為禮玉(包括瑞玉、祭玉)、裝飾玉和葬玉三種類型,這件大玉戈就屬于禮玉。禮玉主要包括玉戈、玉鉞、玉璧、玉圭、玉罍、玉鼓等,主要用于祭祀以及作為儀仗等。
曾侯乙編鐘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編鐘風靡一時,和其它樂器如琴、笙、鼓、編磬等成為王室顯貴的陪葬重器。1978年出土的這套編鐘出自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戰(zhàn)國早期曾國的國君。
曾侯乙編鐘數量巨大,完整無缺。按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3層鐘架上。最上層3組19件為鈕鐘,形體較小,有方形鈕,有篆體銘文,中下兩層5組共45件為甬鐘,有長柄,鐘體遍飾浮雕式蟠虺紋,細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鐘共65枚。鐘上有錯金銘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關于音樂方面的。
彩漆木雕小座屏
該座屏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彩漆木雕小座屏高15厘米,長51厘米,座寬12厘米,屏厚3厘米。彩漆木雕小座屏以黑漆為底,上施各色漆加以彩繪,并于方寸之間雕刻51只鳥獸形象,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漆器工藝的代表作,現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此座屏為木質,可分上、下兩部分。下為底座,底座之上,為一長方形框,即為座屏的主體部分。座屏共透雕和浮雕了51只動物。座屏下部兩蛇盤成的對稱花結,曲折剔透,是座屏中引人注目的部分。
屏座的兩端著地,中部懸空。屏座上置一雕屏,雕屏的四周圍以長方框,屏內透雕或浮雕鳥、鹿、蛇、蟒等動物形象55個。
曾侯乙墓外棺
曾侯乙墓外棺,戰(zhàn)國時期曾國諸侯乙的葬具,原位于地下13米深的墓穴之中,是其墓室內的主棺。棺內套有一內棺,成殮著墓主人的尸骸。
該外棺采用透雕、浮雕、圓雕等技法,彩繪色彩艷麗、對比強烈,用筆自然流暢,裝飾有云紋、三角形紋等,尤其以龍紋變化復雜,最具特色。重7.5噸的外棺的裝飾并不華麗,但設計者十分細心:外棺一側的下方,還開了一個門洞,有人猜測,這也許是為了讓主人的靈魂能夠自由出入。
鴨形玻璃注
該玻璃注為北燕文物,1965年9月于遼寧省北票市西官營子北燕馮素弗墓出土。鴨形玻璃注長20.5厘米、腹徑5.2厘米,重70克,淡綠色玻璃質,半透明,微見銀綠色銹浸。體橫長,鴨形,口如鴨嘴狀,長頸鼓腹,拖一細長尾,尾尖微殘。背上以玻璃條粘出一對雛鴨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兩側各粘一段波狀的折線紋以擬雙足,腹底貼一平正的餅狀圓玻璃。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時,因后身加重,才得放穩(wěn)。此器造型生動別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見。
經檢驗,該注材質是當時中國尚不能自主生產的古羅馬帝國的鈉鈣玻璃??梢娺@件鴨形玻璃注應是產于今敘利亞至地中海沿岸一帶的古羅馬帝國,其傳入途徑是由西域經過草原之國——柔然,再傳進馮氏北燕的。
曾侯乙青銅尊盤
青銅尊盤,祭祀時就擺放到曾國國王的寶座前。與編鐘相比,雖然體積較小,但它的地位卻絲毫不亞于編鐘。尊盤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面的叫做尊,高30.1厘米,口徑25厘米;下面是一個大盤,高23.5厘米,口徑58厘米。尊盤合為一器,尊上鑄有28條龍,盤上鑄有56條龍,共84條。在尊上還飾有32條蟠螭,盤上飾有48條蟠螭。玲瓏剔透的蟠螭和鏤空花紋,形似朵朵云彩,上下疊置,整件器物精美絕倫。尊盤上的龍和蟠螭象征著大大小小的諸侯,這套青銅尊盤一直從先君傳到曾侯乙的手中,成為曾國的傳國之寶。
紅山文化女神像
該像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作品。紅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發(fā)現是上世紀80年代發(fā)掘的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的女神廟。
目前,發(fā)掘工作限于局部,但女神廟已出土大量泥塑人像殘塊,可辨別出至少分屬六個人像個體。其中一尊較完整的人像頭部,尤為雕塑佳作。該頭像結構合理,五官比例準確,表情生動逼真,她不僅是我國文明黎明時期藝術高峰的標志,也是億萬炎黃子孫第一次看到的五千年前用黃土塑造的祖先形象,對中華文明起源史、原始宗教思想史的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青銅神樹
青銅神樹,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共有八棵,屬夏代晚期青銅器。該青銅神樹1986年出土,收藏于四川三星堆博物館。
其中一號大神樹高達3.96米,樹干殘高3.84米。有三層枝葉,每層有三根樹枝,樹枝的花果或上翹,或下垂。三根上翹樹枝的花果上都站立著一只鳥,鳥共九只(即太陽神鳥)。
神樹的下部懸著一條龍,龍的頭朝下,尾在上,夭矯多姿。二號大神樹的一旁,同樣有一條蜿蜒盤桓的龍,神樹與神龍的一體形象,使神樹顯示出非凡的魅力與深厚的象征意義。
(據央視“國寶檔案”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