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同福
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據(jù)地歷史博物館一樓展廳第三部分展區(qū),展有一塊“紀念趙博生同志”碑刻,這是一件非常珍貴的國家一級文物?!凹o念趙博生同志”碑文,是1933年8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擬寫的。該碑為青石板,高70厘米,寬84厘米,厚8厘米。碑文為豎寫陰刻,行書繁體字,碑文總共33行627個字,簡潔地記述了寧都起義的領導人、紅五軍團的締造者之一趙博生同志偉大光榮的一生。
趙博生生于1897年,河北省黃驊縣人。1917年保定軍校畢業(yè)后,曾任西北軍特種兵旅長,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參謀長等職。1931年春,蔣介石為消滅異己部隊和“圍剿”中央蘇區(qū)紅軍,把第二十六路軍調(diào)到江西。此后,趙博生接受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幫助,決心跟共產(chǎn)黨走,9月秘密加入共產(chǎn)黨。12月14日,趙博生和董振堂、季振同等率領第二十六路軍17000余人在寧都舉行起義,集體加入紅軍,起義部隊改編為紅一方面軍第五軍團,趙博生任軍團參謀長兼第十四軍軍長。在以后的革命戰(zhàn)爭中,他忠于黨、忠于革命,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1914年,趙博生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7年畢業(yè)。受五四運動的影響,趙博生立志做個模范軍人。但時值軍閥混戰(zhàn),趙博生幾次易伍,聽說馮玉祥的國民軍紀律嚴明、風清氣正,遂于1924年初加入馮部,先后任團副、旅參謀長、軍參謀長兼特種兵旅旅長等職。其間,他與中國共產(chǎn)黨人有直接接觸,對國民黨反動派屠殺共產(chǎn)黨人表示憤慨。
1926年9月,馮玉祥在五原誓師,宣布擁護孫中山三大政策,響應北伐。他在軍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共產(chǎn)黨員劉伯堅擔任政治部主任。共產(chǎn)黨人卓有成效的工作深深影響著趙博生和軍中廣大官兵。
大革命失敗后,1928年馮玉祥舉兵反蔣,積極主張抗日。1930年,反對蔣介石的中原大戰(zhàn)失敗,馮玉祥主力被蔣介石收編。趙博生痛恨軍閥混戰(zhàn),不愿屈從,決定率領特種兵旅教導大隊擺脫軍閥的控制,建立一支真正為老百姓打仗、為救國救民而戰(zhàn)斗的愛國軍隊。他號召大家離開西安,“另謀一條革命的道路”,得到官兵們的響應。官兵們一致推舉趙博生為司令員,成立三民主義救國軍,擬入漢中,開辟革命新路。但在部隊到達東江口時,遭遇土匪武裝襲擊,因寡不敵眾,退守深山。部隊在深山堅持20余日,由于困難重重不得不解散,并相約待機再舉。
后來,趙博生接受了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孫連仲的邀請,擔任了該軍的參謀長。不久該部被蔣介石調(diào)到江西“剿共”。在蔣介石對中央蘇區(qū)進行第二次“圍剿”前夕,趙博生派人到上海費盡周折也沒有同共產(chǎn)黨取得聯(lián)系。這時,第二十六路軍地下黨組織關注到他的政治態(tài)度,1931年9月經(jīng)過黨組織討論,批準他為中共黨員。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在蔣介石的威逼下,奉命南下參加對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的第二、第三次“圍剿”,均遭失敗,被困于江西寧都,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打內(nèi)戰(zhàn)政策極為不滿。九一八事變后,第二十六路軍曾請求北上抗日,被蔣拒絕。蔣還派重兵堵住了他們北上的道路。此舉更加引起了第二十六路軍官兵的強烈不滿。
趙博生一心想抗日,加入共產(chǎn)黨后,他很快以同學同鄉(xiāng)的關系,團結了第二十六路軍中的第七十三旅旅長董振堂和第七十四旅旅長季振同,使黨在第二十六路軍的兵運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不久,他派共產(chǎn)黨員袁血卒進入蘇區(qū)與紅軍接頭。袁血卒星夜趕赴蘇區(qū),卻被赤衛(wèi)隊員當作敵探逮住,雖百般解釋仍無效果。情急之下他唱起了《國際歌》,這才使赤衛(wèi)隊員們相信他是自己人。袁血卒被送到紅都瑞金,見到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劉伯堅、葉劍英等紅軍領導人,得到了關于起義的寶貴指示,并就如何做好起義工作作了詳盡的安排。
1931年12月14日晚上,趙博生利用孫連仲離贛去外地治病的機會,在寧都縣城東耶穌教堂的二層樓房里“設宴”,將留在寧都的那些團長、旅長們都邀來赴宴。席間,趙博生簡明地講清形勢和第二十六路軍的處境與出路,宣布第二十六路軍起義加入紅軍,并逮捕了所有反對起義的軍官,把代總指揮第二十五師師長李松昆的師部包圍繳械,為起義掃除了障礙。隨后要求部隊在指定時間、地點集合待命。
由于準備充分,部署周密,起義取得了成功,只是在奪取第二十五師師部和電臺時,發(fā)生了槍戰(zhàn),傷了三人,死了兩人。還有就是李松昆帶走了城北40里外駐砍柴崗的一個團,其余各部包括軍直和2個師直、6個旅直、11個整團共17000多名官兵,攜帶2萬多件武器全部參加了起義。
天大亮后,全體起義將士整裝待發(fā),在趙博生的帶領下,浩浩蕩蕩開往蘇區(qū),起義部隊受到了沿途老百姓的熱烈歡迎。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代表王稼祥、劉伯堅、左權等到寧都城東南60里的固厚圩迎接。隨后起義部隊改編為紅五軍團。
1932年2月,紅五軍團參加圍攻贛州戰(zhàn)斗。4月與紅一軍團組成東路軍,參加東征福建漳州戰(zhàn)役。接著回師江西與紅三軍團會合,于7月間向粵北南雄挺進,在水口攻打廣東軍閥陳濟棠部。8月,紅五軍團與紅一、紅三軍團并肩北上,連克宜黃、樂安等縣城,爾后參加了攻克建寧戰(zhàn)役。趙博生在每次戰(zhàn)役中,都表現(xiàn)出一貫的勇敢、堅定、沉著。在他的感召下,全軍官兵奮勇向前,重創(chuàng)敵軍,有力地配合了紅一、三軍團的反“圍剿”作戰(zhàn)。這期間,趙博生改任紅五軍團副軍團長兼第十三軍軍長。因指揮作戰(zhàn)有功,紅五軍團成立一周年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下令嘉獎趙博生,并授給他一級“紅旗勛章”。
1933年1月,蔣介石的主力第九十師、第二十七師、第十五師向金溪和南城一帶蘇區(qū)進犯。企圖殲滅我紅軍主力紅一、紅三軍團。為保障紅軍主力于黃獅渡殲滅敵人,趙博生奉命率4個團吸引和鉗制3倍于己的敵人。在險惡的環(huán)境中多次擊退敵人的進攻,為我軍取得勝利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戰(zhàn)斗中,趙博生親臨前線指揮沖鋒,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6歲。
毛澤東稱趙博生是“堅決革命的同志”。葉劍英曾于1962年八一建軍節(jié)紀念日前作詩懷念先烈趙博生。詩云:寧都霹靂響天晴,赤幟高擎趙博生?;⒀▓猿稚袷I(yè),幾人鮮血染紅星。
1933年1月,為了紀念趙博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下令寧都縣改為博生縣,并在瑞金葉坪紅軍廣場上建造了博生堡,內(nèi)嵌“紀念趙博生同志”碑刻。趙博生的遺體被安葬在他領導起義的寧都縣城,至今江西省寧都縣縣城還有趙博生烈士墓。
1934年10月,主力紅軍長征后,該堡被國民黨反動派拆毀,堡內(nèi)的這塊《紀念趙博生同志》碑刻被當?shù)厝罕娒半U搶救回家秘密保存了下來,1954年捐獻給國家,現(xiàn)珍藏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據(jù)地歷史博物館。博生堡也于1955年按原貌重建。朱德親自題寫了“博生堡”三字,嵌于堡首。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也重新擬寫了紀念趙博生烈士碑文,立于堡內(nèi),博生堡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責任編輯 / 陳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