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梅
提起韓信,后人無不知“胯下之辱”的故事。人們從這個故事看到的是忍辱負重的韓信。一辱一忍,韓信千古留名。然而仔細回味這個故事,人們不免發(fā)問,韓信因何具有如此超強的忍受力?是迫于發(fā)難者屠夫的淫威,還是出于自身人窮志短的心虛?其實都不是。彼時的韓信雖無一技之長,食不果腹,但他正在亂世中靜待時機,等待出頭之日。他韜光養(yǎng)晦,每天懷抱一把寶劍,潛心專研兵書,最終在天下云集起義之時“仗劍投軍”,封侯封王,終成大業(yè)。原來,強敵面前,韓信不以惡制惡,也沒有以死相磕,是想留得千金之軀去實現(xiàn)夢想。
太史公曰:“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死得不值,命如鴻毛;死得其所,命比泰山。越王勾踐,會稽一戰(zhàn),身敗被俘,以做奴為仆,求得夫差放其一條生路。人前牽馬墜蹬,嘗糞問疾,極顯喪家犬般的狼狽;人后臥薪嘗膽,磨礪心智,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二十年后,終于實現(xiàn)了“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大志。曾經(jīng)呼風喚雨的君王,成為敗寇之時,沒有大義凜然、以身殉國,也沒有以命相搏、寧為玉碎,而是忍下國仇,吞下家恨,原來是為了留得三寸氣在,積蓄力量,雪恥前仇。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痹诙拍凉P下,能容納羞愧,忍受屈辱,方為男子漢大丈夫。這里的忍不是“吞聲躑躅不敢言”的無奈,而是不做無謂犧牲的智慧;這里的忍不是“拔劍四顧心茫然”的無措,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從容。正因為如此,劉邦先入關(guān)中,拒守函谷關(guān)激怒項羽后,沒有坐以待斃,亦沒有以卵擊石,而是主動赴鴻門謝罪。宴會上,劉邦示弱表忠心,打消了項羽的疑慮,得以保存實力,才有了日后的反戈一擊,逼迫項羽自刎烏江。
都說成王敗寇,如果敗寇能于艱難困苦中,以瓦全之志,磨礪意志,也會玉汝于成。歷史上這些事例,無不說明能忍人之所不能忍的人注定不是庸人。他們深諳生命之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留得三寸氣在,不怕沒出頭之日。遭人誤會,不辯駁,而是用行動去證明,何嘗不是一種高姿態(tài);遭受委屈不抱怨,而是用微笑面對,未嘗不是一種好心態(tài);遭遇羞辱,不怒發(fā)沖冠,而是以德報怨,誰說不是一種大氣量?
歷史長河,各色人物,百態(tài)千姿,任憑后人評說。所有這些忍為上策的故事,無不告訴我們:與其把生命消耗在口舌之爭,利欲相搏上,不如讓有限的生命,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使其價值最大化。因為留得青山常在,一轉(zhuǎn)身就會遍地花開。
(摘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