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恒策, 魏 霞, 賀 燕, 于文竹, 王 濤
(蘭州大學 資源環(huán)境學院, 蘭州 730000)
凍融是指日、年和多年發(fā)生在高海拔、中高緯度或溫帶地區(qū)的氣候變化現(xiàn)象,可導致特定氣候區(qū)域地球表層一定范圍內的環(huán)境介質凍結和融化[1]。隨全球氣候變暖,凍融對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影響已逐漸凸顯并引起人們廣泛關注[2]。在我國75%以上的國土面積都會發(fā)生凍融,凍融現(xiàn)象已是北方地區(qū)重要的氣候特征[3]。
土壤團聚體作為重要土壤物理參數(shù)之一[4],是土壤養(yǎng)分的儲存庫[5],是衡量土壤健康程度與土壤質量的重要指標[6]。土壤團聚體對完善土壤功能、改善土壤的理化環(huán)境也具有重要作用[7-8]。團聚體作為土壤結構的基本單元,易受到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的影響[9]。在天然狀態(tài)下,交替凍融會對土壤產(chǎn)生不穩(wěn)定效應,影響土壤團聚體結構穩(wěn)定性,進而改變土壤團粒結構的顆粒組成[10]。土壤結構的穩(wěn)定性是根據(jù)土壤抵御外界破碎營力的大小而定,包括土壤機械穩(wěn)定性和土壤團聚體的水穩(wěn)定性[11]。土壤團聚體水穩(wěn)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土壤抗侵蝕能力,通過提高土壤團聚體的水穩(wěn)性和團聚體的數(shù)量、質量可以增加土壤抗侵蝕能力[12]。因此,土壤團聚體是土壤可蝕性評價的重要因子之一[13]。土壤可蝕性是土壤性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評價土壤是否易受侵蝕營力破壞的性能;是土壤對侵蝕營力分離和搬運作用的敏感性[14];是影響土壤侵蝕量的內在因素;是定量研究土壤侵蝕的基礎[15]。因此,土壤可蝕性研究是土壤侵蝕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16]。目前,國內外學者針對不同植被類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團聚體的穩(wěn)定性特征、差異方面以及土壤可蝕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17-20],但有關天然狀態(tài)下凍融作用對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粒徑和土壤可蝕性的研究開展較少。
本研究以天然狀態(tài)下冬季凍融與秋季未凍融土壤互為對照,探討凍融作用對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的影響,分析了各粒徑水穩(wěn)性團聚體含量分布、0.25 mm水穩(wěn)性團聚體含量WSA、團聚體平均質量直徑MWD、幾何平均直徑GMD和分形維數(shù)D以及土壤可蝕性K值變化趨勢。旨在分析天然狀態(tài)下交替凍融對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粒徑以及土壤可蝕性的影響,以期為凍融條件下的土壤侵蝕預報提供科學依據(jù)。
本研究區(qū)位于河北省深州市大馮營鄉(xiāng)(115°45′14″E,38°1′43″N),地處河北平原東南部,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熱同期。年平均溫度在13.4 ℃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約為481.7 mm,無霜期195 d,年均蒸發(fā)量1 242 mm。深州市屬于淺層季節(jié)凍土區(qū),凍融期發(fā)生日凍融循環(huán),土壤在12月中旬開始,3月中旬結束,凍融循環(huán)歷時90多天。深州市北部的土壤,主要由滹沱河沖積物形成,多為砂壤土。
于2017年1月23日至2月16日冬季土壤凍融期間和10月6日秋季未凍融期間進行土樣采集,具體取樣時間為1月23日,1月26日,1月29日,2月1日,2月4日,2月7日,2月10日,2月13日,2月16日和10月6日。其中,1月23日—2月16日為凍融試驗組,于上午9:00—11:00進行取樣,室外溫度0~8 ℃,夜間溫度范圍-8~-2℃。10月6日為對照組,于上午9:00—10:00進行取樣,室外溫度約為19 ℃,夜間溫度約為12℃。采樣點土地利用類型為耕地,種植作物玉米已在秋季收獲,土壤表層無秸稈覆蓋,采樣期間無積雪覆蓋。在同一坡度、坡向的地段上設置代表性土壤剖面,其剖面分為2個深度(0—10,10—20 cm),每個深度取2個重復。
土壤含水量采用烘干法測定,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采用濕篩法測定。濕篩法使用團聚體分析儀,其測定流程:先稱取過6 mm篩孔的風干土樣25 g,將土樣平鋪于土壤團聚體分析儀的套篩中(孔徑依次為4,2,1,0.25,0.038 mm),用水浸沒10 min,之后以30 次/min頻率上下震動10 min。篩分結束后,烘干稱重記為Wx。將各級篩中土樣洗入到5 mol/L六偏磷酸鈉溶液鋁盒中,放入恒溫搖床振蕩12 h,再把土樣置于相同孔徑篩子過濾、烘干并稱重,記為Wy。
各個粒徑團聚體重量Wz由公式(1) 獲得:
Wz=Wx-Wy
(1)
Wi為i粒徑團聚體重量所占的比例,由公式(2) 獲得:
(2)
水穩(wěn)性團聚體百分含量WSA、團聚體平均質量直徑MWD、團聚體幾何平均直徑GMD和分形維數(shù)D、土壤可蝕性K值,指標的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3)
(4)
(5)
分形維數(shù)D的計算采用楊培嶺[21]推導的公式:
(6)
對式中:兩邊取對數(shù),可得:
(7)
Shiriza M.A.and Boerama L[22]建議土壤無充分資料的情況下,采用公式(8) 計算土壤可蝕性K值,公式如下:
K=7.954×{0.0017+0.0494×
(8)
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對土壤含水量和團聚體性質進行相關性分析,利用Pearson相關系數(shù)評價各指標間的相關性。
凍融期間,土壤各粒徑團聚體含量均發(fā)生改變(圖1)。0—10 cm深度土壤,6~4 mm粒徑團聚體含量范圍為0.00%~1.75%,平均值為0.29%;4~2 mm粒徑團聚體含量范圍為1.68%~7.77%,平均值為3.70%;2~1 mm粒徑團聚體含量范圍為2.05%~4.91%,平均值為3.55%;1~0.25 mm粒徑團聚體含量范圍為4.68%~18.12%,平均值為11.52%;0.25~0.038 mm粒徑團聚體含量范圍為3.15%~7.01%,平均值為5.90%(圖1A)??梢钥闯?,凍融期間0—10 cm深度土壤團聚體多集中在2~0.038 mm粒徑之間,6~4 mm粒徑團聚體所占整體比例相對較少。10—20 cm深度土壤中,6~4 mm粒徑團聚體含量范圍為0.00%~0.25%,平均值為0.05%;4~2 mm粒徑團聚體含量范圍為0.44%~2.21%,平均值為1.20%;2~1 mm粒徑團聚體含量范圍為0.32%~3.56%,平均值為1.50%;1~0.25 mm粒徑團聚體含量范圍為3.12%~11.93%,平均值為7.42%;0.25~0.038 mm粒徑團聚體含量范圍為4.16%~8.63%,平均值為6.48%(圖1B)??梢缘贸觯?0—20 cm深度土壤各粒級團聚體含量相對較少,其中6~2 mm粒徑團聚體含量極少,<1 mm粒徑團聚體所占比例相對較多,這主要是因為凍融對土壤團聚體產(chǎn)生破解作用,造成土壤大團粒結構分布較少,而小粒級團粒含量分布較多。
圖1 0-20 cm土層深度土壤各粒徑團聚體以及含水量分布
通過對土壤各粒級團聚體含量與含水量之間相關分析(表1),其結果表明:0—1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與總團聚體含量無顯著性相關,與各粒徑團聚體含量無顯著性相關。10—2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與總團聚體含量呈顯著負相關(R=-0.67),與4~2 mm粒徑團聚體含量呈極顯著相關(R=-0.90),與0.25~0.038 mm粒徑團聚體呈顯著負相關(R=-0.74)。由圖1A和表1可以得出,10—20 cm深度土壤中隨水分的增加,其團聚體含量逐漸減小。說明土壤水分是影響團聚體含量的因素之一。凍融作用通過影響水分的相態(tài)變化進而影響土壤團聚體的含量,其表現(xiàn)為含水量越高,凍融作用越明顯,水分相變越劇烈,其團聚體含量越低。相較于未凍融土壤,10—20 cm深度土壤團聚體含量明顯低于未凍融團聚體含量,這主要是因為在凍融作用的影響下,土壤中水分相態(tài)變化劇烈,造成團聚體結構崩解破碎,說明冬季凍融對土壤團聚體產(chǎn)生破解作用,使得團聚體破碎分離為細小顆粒,從而降低了土壤中團聚體的含量。
0—10 cm深度土壤0.25 mm水穩(wěn)性團聚體含量WSA與4~2 mm粒徑團聚體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隨4~2 mm粒徑團聚體含量的增加WSA呈增加趨勢(圖2A)。表明在0—10 cm深度,土壤大團聚體主要集中在4~2 mm粒徑之間,并對WSA起主導作用;土壤平均質量直徑MWD、幾何平均直徑GMD隨4~2 mm,2~1 mm粒徑團聚體含量的增加呈增長趨勢,且呈顯著正相關(圖2B,C);MWD和GMD隨0.25~0.038 mm粒徑團聚體含量的增加呈降低趨勢,二者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圖2D)。通過對0—10 cm深度土壤中平均質量直徑MWD和幾何平均直徑GMD分析,土壤大團粒結構中4~1 mm團聚體含量占主導因素,小團粒結構中0.25~0.038 mm粒徑團聚體占主要因素。
表1 0-20 cm深度各粒徑團聚體含量相關系數(shù)矩陣
注:A組數(shù)據(jù)表示0—10 cm,B組數(shù)據(jù)表示10—20 cm;**在0.01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在0.05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圖2 0-10 cm深度土壤各粒徑團聚體含量與WSA,MWD,GMD的關系
10—20 cm深度土壤WSA與1~0.25 mm粒徑團聚體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圖3A)。隨1~0.25 mm粒徑團聚體的增加WSA呈增長趨勢,說明1~0.25 mm粒徑團聚體含量對WSA含量起主導因素,雖然6~4 mm粒徑大團聚體含量與WSA也呈顯著正相關,但整體所占比例較少,其影響也相對較小。相比圖2A,0—10 cm深度土壤4~2 mm粒徑團聚體含量對WSA起主導因素,可以看出0—10 cm深度土壤大、中團聚體比例居多,10—20 cm深度土壤小團聚體比例居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明凍融使土壤團聚體結構比例失調,造成大團聚體結構呈逐漸細化的狀態(tài)。MWD與4~2 mm粒徑團聚體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圖3B)。隨4~2 mm粒徑團聚體含量增加MWD呈現(xiàn)增加趨勢,說明4~2 mm粒徑團聚體含量對MWD含量占主導因素。MWD,GMD與2~1 mm粒徑團聚體呈顯著正相關(p<0.05)(圖3C)。隨2~1 mm粒徑團聚體含量增加MWD與GMD均呈增加趨勢。GMD與1~0.25 mm粒徑團聚體呈顯著正相關(p<0.05)(圖3D)。隨1~0.25 mm粒徑團聚體含量的增加GMD含量呈增加趨勢。通過對10—20 cm深度土壤平均質量直徑MWD和幾何平均直徑GMD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土壤團粒結構中,2~1 mm團聚體含量占主導因素。
土壤分形維數(shù)是反映土壤結構幾何形狀的參數(shù),可以反映土壤的質地、均一程度、物理性狀以及肥力特性,并揭示其變化規(guī)律性[23]。土壤中團粒結構粒徑分布的分形維數(shù)反映大團聚體含量對土壤結構與穩(wěn)定性的影響趨勢,即土壤質地越細,分形維數(shù)越高,土壤穩(wěn)定性越差[24]。在表2中,0—10 cm深度土壤分形維數(shù)D與4~2 mm粒徑團聚體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與2~1,0.25~0.038 mm粒徑團聚體顯著相關(p<0.05)與其他粒徑團粒含量無顯著相關性;10—20 cm深度土壤分形維數(shù)D與1~0.25 mm粒徑團聚體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與6~4,2~1 mm粒徑團聚體相關呈顯著負相關(p<0.05)。綜上所述,0—10,10—20 cm深度土壤分形維數(shù)D與1~2 mm粒徑團聚體含量均呈顯著負相關,即2~1 mm粒徑團聚體含量越多,土壤團聚體分形維數(shù)越小,其土壤穩(wěn)定性越好,即2~1 mm粒徑團聚體含量對分形維數(shù)D起主導因素,說明2~1 mm粒徑團聚體含量對0—20 cm深度土壤起穩(wěn)定作用。
圖3 10-20 cm深度土壤各粒徑團聚體含量與WSA,MWD,GMD的關系
表2 0-20 cm深度土壤團粒分形維數(shù)D與各粒徑團聚體含量Wi間線性關系
注:**在0.01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在0.05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土壤可蝕性K值是土壤抵抗水蝕能力大小的一個相對綜合指標,K值越大,土壤抗侵蝕能力越弱。相反,K值越小,土壤抗侵蝕能力越強[19]。土壤各粒徑水穩(wěn)性團聚體含量與可蝕性K值相關分析(表1),0—10,10—20 cm深度土壤中4~2,2~1 mm粒徑團聚體含量與可蝕性K值均呈顯著負相關(p<0.05)。隨4~1 mm粒徑團聚體含量的增加,土壤可蝕性K值逐漸減小,其土壤抗蝕性能力越強,說明土壤4~1 mm粒徑團聚體含量是影響土壤可蝕性因素之一。凍融作用對不同深度的土壤影響,10—20 cm深度土壤可蝕性K值明顯高于0—10 cm深度土壤(圖4)。其原因是凍融作用的影響,10—20 cm深度土壤抗侵蝕能力較弱,而0—10 cm深度土壤抗侵蝕能力較強,說明沿縱深方向,土壤的抗侵蝕能力逐漸降低。在天然凍融情況下土壤可蝕性K值分兩個階段,在1月中,可蝕性K值呈增加變化,其土壤抗蝕性減弱;在2月中,可蝕性K值呈降低變化,土壤抗蝕性增加。其原因是2月以后,氣溫回升,尤其表層土壤受凍融作用的影響明顯減弱,土壤團聚作用增加,隨之土壤抗蝕性逐漸增大。整體而言,0—10 cm深度土壤可蝕性K均值為0.056 8,未凍融土壤可蝕性K均值為0.054 2,二者之間相差0.002 6;10—20 cm深度土壤可蝕性K均值為0.087 9,未凍融土壤可蝕性K均值為0.078 2,二者之間相差0.009 7。可見,相較于未凍融土壤,冬季凍融期間可蝕性K值較高,抗侵蝕能力較弱。綜上所述,凍融作用減弱了土壤抗侵蝕能力,并且其抗侵蝕能力沿深度方向逐漸降低。
圖4 土壤可蝕性K值變化
(1) 凍融期間0—10 cm深度土壤的各粒徑團聚體含量高于10—20 cm深度土壤,原因主要是表層土壤裸露于地表,有機物和無機物更容易與表層土壤顆粒膠結從而形成團粒,其各粒徑團聚體含量較多;而較深層土壤由于受凍融作用影響,其各粒級團聚體含量較低。對于0—10 cm深度土壤凍融期間團聚體含量高于未凍融土壤,原因可能是秋季多雨且表層土壤團粒結構疏松多孔,在雨水打擊等作用下受到破壞,土壤團聚體破碎產(chǎn)生更小的可移動顆粒,不僅易在土壤表層形成土壤結殼[11],土壤的團聚作用降低,其團聚體含量減少。在土壤含水量與團聚體的相關分析中表明,由于0—10 cm深度土壤中的水分受到蒸散發(fā)因素干擾,故無顯著相關性。10—20 cm深度土壤受凍融作用的影響,土壤含水量與4~2,0.25~0.038 mm和總團聚體含量均呈顯著負相關。在王展等[9]的研究中表明,土壤含水量與供試土壤各級團聚體含量均達到顯著水平,與本研究結果相似。Oztas等[25]認為凍融促進了土壤團聚體的破碎,降低了團聚體的穩(wěn)定性。本文研究表明,冬季天然狀態(tài)下凍融對土壤團聚體起到破解作用,使得團聚體破碎分離為細小顆粒,從而降低了土壤中團聚體的含量。
(2) 土壤各粒徑團聚體含量與0.25 mm水穩(wěn)性團聚體含量WSA、平均質量直徑MWD和幾何平均直徑GMD的相關分析表明,隨土層深度的逐漸增加,凍融作用使大團粒結構呈逐漸細化的狀態(tài)。0—20 cm深度土壤各粒徑團聚體對MWD和GMD的影響研究顯示,0—10 cm土壤中,4~1,0.25~0.038 mm粒徑團聚體含量占主導因素,說明0—10 cm深度土壤團粒分布較為均勻;10—20 cm土壤中2~1 mm粒徑團聚體含量占主要因素,說明凍融作用使10—20 cm深度土壤團聚體結構比例失調,其粒級分布較為單一。
(3) 0—10,10—20 cm深度土壤分形維數(shù)D與2~1 mm粒徑團聚體含量均呈顯著負相關(p<0.05),即2~1 mm粒徑團聚體含量越多,水穩(wěn)性團聚體分形維數(shù)越小,土壤結構越穩(wěn)定,說明2~1 mm粒徑團聚體含量對0—20 cm深度土壤穩(wěn)定性起關鍵因素。本文中通過對0—10,10—20 cm深度土壤可蝕性K值的分析表明,凍融減弱土壤抗侵蝕能力,在縱深方向上,土壤可蝕性K值逐漸增加,其抗侵蝕能力呈逐漸降低的趨勢。在繆馳遠[26]等研究東北典型黑土坡面特征和可蝕性研究中表明,不同土壤剖面土壤可蝕性因子K值均表現(xiàn)出隨土層深度增加而呈現(xiàn)增大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