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麗,葛孝培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四川成都 610072)
帶狀皰疹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以沿單側周圍神經分布紅斑、水皰,并常伴明顯神經痛為特征的病毒性皮膚病,是皮膚科的常見疾病。發(fā)病部位有灼痛、刺痛,且常向鄰近皮膚放射,嚴重者疼痛劇烈,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近年來,中醫(yī)藥在帶狀皰疹治療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醫(yī)師的重視,相關研究也越來越多。韓光、周杰等[1]通過對中醫(yī)藥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研究進行總結分析,發(fā)現蜂毒療法、中藥外敷治療、中藥內服治療、中藥熏蒸治療以及針灸治療對于帶狀皰疹均有著顯著的療效。福泉、王君等[2]通過對中醫(yī)藥與西醫(yī)藥治療帶狀皰疹的文獻進行系統(tǒng)評價,發(fā)現同單純西醫(yī)治療相比,采用中醫(yī)藥治療帶狀皰疹可以提高臨床療效并降低后遺神經痛 VAS評分。于瑩、黃海昊等[3]采用龍膽瀉肝湯(丸)治療帶狀皰疹,并與西藥進行對比,發(fā)現采用龍膽瀉肝湯(丸)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治愈率,并在改善癥狀、緩解后遺神經痛等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帶狀皰疹患者的中藥用藥規(guī)律進行了總結,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門診收治的帶狀皰疹患者。納入標準:①中醫(yī)診斷為“蛇串瘡”;②寫明證型和使用中藥的名稱,中藥藥名按照2015版《中國藥典》進行規(guī)范。排除標準:①處方信息不全者;②未寫明中醫(yī)證型者。
收集患者的年齡、性別、證型、用藥金額、藥味、中藥飲片名稱等信息。
共納入符合標準的患者454例,其中診斷為“蛇串瘡肝經郁熱證”的患者161例;診斷為“蛇串瘡脾虛濕蘊證”的患者131例;診斷為“蛇串瘡氣滯血瘀證”的患者40例;診斷為“蛇串瘡濕熱蘊結證”的患者122例。詳見表1。
表1 證型分布情況統(tǒng)計 (n)
45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72例,女性患者282例;女性患者明顯多于男性患者。性別分布情況見表2。
表2 性別分布情況
入選患者年齡17~97歲,不同年齡段的分布情況,見表3。
表3 不同年齡段患者的分布情況
454例患者中,有232例患者未聯(lián)合應用西藥,占51.1%;222例患者采用中藥+西藥的聯(lián)合用藥方式,占48.9%。具體用藥情況見表4。
表4 使用西藥及中成藥的情況統(tǒng)計
454例患者使用過中藥飲片的比例達100%,共計使用2 431劑中藥,平均每位患者使用5.4劑;藥味數量共計134味,藥味數在8~23味之間,總使用頻率為6 108次,平均每位患者使用頻率為13.5味藥;對使用頻率排名前30位的藥物進行統(tǒng)計,使用頻率前十位的飲片分別為延胡索、丹參、柴胡、白術、當歸、甘草、路路通、茯苓、地黃、白芍。詳情見表5。
續(xù)表5 使用頻率前30味的藥物統(tǒng)計
本研究結果表明,帶狀皰疹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其中以女性患者居多。根據最新流行病學調查[4]顯示:帶狀皰疹的發(fā)病率為(3~5)/(1 000人·年),并逐年增長,住院率為(2~25)/(10萬人·年),死亡率為(0.017~0.465)/(10萬人·年)。帶狀皰疹的復發(fā)率為1%~6%,易患因素包括高齡、女性和免疫力低下。提示40歲以后,人體臟器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逐漸衰退,免疫力下降,易感染帶狀皰疹病毒而發(fā)病。
此次納入研究454例門診患者,使用過中藥飲片的占100%,這與本院是西南地區(qū)最大的中醫(yī)院有關。48.9%的患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方式,常用西藥治療方案有抗病毒、止痛、營養(yǎng)神經、提高免疫力等治療。
對中醫(yī)處方和證型進行分析,其中脾虛濕蘊證、肝經郁熱證以及濕熱蘊結患者較多。根據蛇串瘡中醫(yī)診療指南推薦:對于脾虛濕蘊證患者,治療時宜健脾燥濕、解毒止痛,方選參苓白術散或除濕胃苓湯;對于肝經郁熱證患者,治療時宜清肝利濕、解毒止痛,方選龍膽瀉肝湯、普濟消毒飲加減[5]。每張?zhí)幏狡骄幬稊禐?3.5味,前十位飲片分別為延胡索、丹參、柴胡、白術、當歸、甘草、路路通、茯苓、地黃、白芍。前30味藥以止痛、清熱、利濕、健脾、活血居多。
延胡索既能活血止痛又能行氣止痛,臨床廣泛用于瘀血或者氣滯引起的各種痛證;丹參活血祛瘀、痛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廣泛用于各種痛證,配伍清熱解毒藥物可以用于瘡癰腫痛。柴胡除疏肝解郁外,還能升舉陽氣,升舉脾的清陽之氣,用于治療脾虛濕蘊型帶狀皰疹。白術補脾氣,主要用于治療脾氣虛證,歷代本草學家常稱其為脾臟補氣健脾第一要藥,能針對兼有濕濁內停的脾虛證,對于脾虛濕盛者,如脾虛泄瀉用參苓白術散、七味白術散。白術既能補脾又能燥濕,其燥濕功效一般要結合補脾氣,主要用于脾氣虛兼濕濁內停。當歸既能補血又能活血,還可治療瘀血證,所以適合血虛兼有瘀血者,常用于氣滯血瘀型患者。路路通有祛風活絡、利水、通經的作用,用于風濕痹痛、月經不調,本品能活血通絡,對婦女月經不調、月經量少而腹脹者,可與香附、茺蔚子等配伍;對風濕痹痛、腰腿酸痛、筋絡拘攣等證,可與當歸、川芎、獨活、桑寄生等同用。白芍既能養(yǎng)血斂陰,又能柔肝止痛,用于脘腹和筋脈拘攣性疼痛,也能用于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其中利水滲濕為其主要功效,除了用于水腫小便不利外,也可用于痰飲、黃疸、淋證、泄瀉、濕瘡,其性平,使用的時候不分寒熱虛實。根據中醫(yī)理論,脾虛濕蘊證帶狀皰疹患者濕熱內蘊,使用茯苓利水滲濕,作為補脾虛的輔助藥。本研究所涉中藥處方中以止痛藥使用頻率最高,和帶狀皰疹常見癥狀相符;清肝解毒、健脾利濕的中藥使用也較多,與我院門診帶狀皰疹患者證型流行病學一致。
中醫(yī)認為帶狀皰疹多因脾失健運,濕濁內盛致肝氣郁結,日久化火,又外感風邪,瘀毒阻滯引起[6]。于瑩、王海昊等[3]通過應用中醫(yī)傳承輔助系統(tǒng)(V2.5)中“數據分析”模塊系統(tǒng)對近年來帶狀皰疹中藥處方用藥頻次進行分析,發(fā)現治療帶狀皰疹的藥物多為清熱燥濕、活血化瘀、涼血利濕、滋陰養(yǎng)血、活血通絡之品,與本研究結論一致。因此,治療時應以清熱燥濕、健脾、疏肝化瘀為主要治則,再根據臨床中出現的不同兼證配伍活血、滋陰、祛風、通絡等藥物,達到中醫(yī)整體觀與辨證觀相結合的目的,實現中藥的個體化給藥,促進合理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