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朝鵬,張 毅
(北京外國語大學 信息技術中心,北京 100089)
教室是師生進行教學和學習的基礎環(huán)境,對教室進行基礎環(huán)境與信息化功能升級改造,使其適應教育教學信息化發(fā)展、支持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近年來,各高校紛紛將智能教室建設列入學校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部分院校已實驗實施。筆者曾多次參與兄弟院校智能教室建設情況調研工作,四川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復旦大學等院校的智能教室都有具有先進的設計理念和自身特色。
智能教室建設的規(guī)劃者多為學校教育技術中心或網絡與信息技術中心,規(guī)劃者容易從技術角度出發(fā),利用物聯(lián)網、大數(shù)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構建智能教學環(huán)境,而對一線教師實際需求的調研有待加強。有必要通過問卷調查與“一對一”訪談等形式,調研教師對教室功能的實際需求。使教室智能化建設的規(guī)劃更加合理;使新的教學理念、先進的信息化教學設備和一線師生實際需求結合更為緊密;為智能教室項目建設提供參考和依據。
筆者根據調查目的編制了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分四大部分內容:教室基礎環(huán)境、教學功能、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服務與管理。基礎環(huán)境篇涉及教室內外整體設計,教室室內座椅與講臺布置,課程信息提示等;教學功能篇涉及教學內容呈現(xiàn),擴聲系統(tǒng)設計,課程錄制及用途,遠程登陸及異地同步等;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篇涉及教師網絡教學輔助平臺使用情況,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利用情況及使用意愿;服務與管理篇涉及在線巡課與集中管控,教育信息化培訓,技術支持服務需求和滿意度等。問卷共設計題目有39 個。
問卷的設計與形成過程經過預先測試,在小范圍內預測。了解老師答題時間、答題感受和問題反饋,斟酌對比后完成問卷的修改定稿。
調研對象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師,共發(fā)放問卷379份,實際回收306,回收率為80.73%。統(tǒng)計涉及院系有:英語學院、歐洲語言文學學院、國際商學院、日語學院、俄語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德語學院、專用英語學院、高級翻譯學院、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女教師占比82%,男教師占比12%。年齡結構:35 歲以下教師占比30%,35(含)-50(含)歲教師占比56.7%,50 歲以上教師占比為13.3%,中青年骨干教師占比較高。
現(xiàn)有教室進行基礎環(huán)境改善的必要性較高,教師對現(xiàn)有教室內外的基礎環(huán)境滿意度為僅為30.07%,多數(shù)(69.93%)教師選擇一般或者不滿意。教學樓宇內,有條件的前提下,應設置教師休息室與公共服務區(qū),以滿足教師課前準備、課間休息的空間需求;公共服務區(qū)提供學生休閑、交流空間。樓宇整體設計和公共區(qū)域風格偏好較為分散,此項調研應在更小范圍內開展,根據院系和樓宇所住主要單位要求進行明確。
教學樓宇內應配備電子顯示系統(tǒng),用以提示各教室使用狀態(tài),課表信息、學術活動信息或其他信息等,需求占比為84.97%。配備方式偏向于每個樓層在顯著位置集中裝配,方便師生對樓宇內教室和各樓層教室狀態(tài)有一個整體了解或者快速找到自己所在教室。教師對智能燈控和智能窗簾有一定需求但不強烈。
教室內基本布局是課堂教學模式的一種物化體現(xiàn)。現(xiàn)有教室桌椅多采用“排排坐”布局,有利于以教師為主導的“講授型”課堂教學的進行。新的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指導的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尤其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代表,強調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1]。所以教室的布局應有利于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體現(xiàn)“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有利于師生互動、生生小組協(xié)作學習。而教室內布局變?yōu)檫m合分組討論布局和移動座椅自由組合方式,老師普遍選擇接受,選擇需要和非常需要的占比為91.5%。是否應取消講臺,使教師和學生處于同一平面支持者為49.67%,過半數(shù)選擇不支持。多數(shù)教師選擇接受新式講臺,旋轉式半移動式占比為80.7。從上述數(shù)據可以看出,教師普遍歡迎靈活多變的教室布局,包括教師與學生位置的變化,以便更好地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同時,布局設計又要體現(xiàn)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性地位,不能完全使學生和教師處于同一平面。詳細數(shù)據如表1 所示。
表1 基礎環(huán)境篇
教師對現(xiàn)有多媒體教室教學內容呈現(xiàn)(現(xiàn)多為投影機+幕布)顯示效果和擴音系統(tǒng)滿意度較低,選擇非常滿意和滿意的比例僅為37.58%,一般和不滿意的比例達到62.42%。而我校多媒體教室中教學設備多為2014 年后改造。這說明,目前高校多媒體教室教學功能升級改造還有著較大空間。
在擴音方面應著重考慮無線擴聲系統(tǒng)的配備,幫助教師擺脫講臺的束縛,可深入學生中間,實現(xiàn)移動式教學。配合靈活的教室桌椅布局,支持教師多種教學模式的開展。無線拾音端選擇領夾式和手持式,兩種模式差距不大,選擇領夾式人數(shù)略多。
在中小型教室配備觸控式大屏顯示系統(tǒng),需求度為59.48%。電子屏幕配備的形式,雙屏顯示或單屏顯示+書寫白板,兩種形式選擇人數(shù)較為平均,這說明教師的授課過程離不開書寫,而目前觸控式書寫設備還沒有達到理想狀態(tài)。配備觸控一體機顯示系統(tǒng),配合教學課件多視窗內容管理軟件,可幫助教師便捷展示多種格式的教學內容,如圖片、視頻、音頻、PPT、電子板書等,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教室主機中部署云桌面系統(tǒng),實現(xiàn)“一師一桌面”,使教師在教室中擁有自己的個人電腦,實現(xiàn)教學課件提前準備,滿足軟件安裝的個性化需求,需求度為63.07%。遠程教室可開展國際、國內合作授課,需求度為61.76%。虛擬仿真實驗室可構建虛擬情境,供學生進行模擬訓練的需求度為74.84%。作為以語言習得為主要內容的課堂,虛擬仿真實驗室是視聽教學的發(fā)展與延伸,創(chuàng)設三維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模擬對話和訓練將是智能教室建設重點方向之一。
自動錄播系統(tǒng),可自動生成視頻教學資源,教師的接受度不高,為51.96%。形成的教學視頻大部分教師選擇自我反饋和所授班級學生課后復習,僅有12.75%的教師選擇可在校內共享。這說明,在沒有其他政策支持的情況下,校內教學視頻資源自動積累難度較大。錄播的視頻資源,絕大部分將作為教師自我反饋和教師所授班級課后復習使用。詳細數(shù)據如表2 所示。
本部分主要調研與分析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情況。在網絡教學輔助平臺利用情況方面,可獨立使用的教師占比僅為17.65%。通過與教師一對一訪談,可了解到,網絡教學平臺使用普及度不高,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基本可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對教師信息素養(yǎng)要求高,平臺使用復雜度高,技術門檻較高,教師熟練掌握平臺難度較大。二是政策引導不充分,平臺的使用與教師職稱評定、工作量的考核沒有對接,過度依靠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職業(yè)精神。應對措施:一是保障網絡的安全、穩(wěn)定、暢通。從教學理念和技術保障兩方面,做好網絡教學輔助平臺的推廣與培訓工作。二是推動教學管理,加強政策引導。
表2 教學功能需求篇
課堂教學過程中所使用雨課堂、微助教等信息技術手段不夠普及,僅有18.95%的教師使用過。教師愿意接受使用智能化教學平臺,對于平臺的功能,教師最關注的功能依次是學生對教學內容掌握情況的及時反饋、課堂答題準確統(tǒng)計與及時反饋、課堂教學評估報告和在線備課功能。這也是在智能教室軟件平臺的功能開發(fā)和技術方案制定過程中應重點解決的問題。詳細數(shù)據如表3所示。
表3 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篇
教師對教學過程中的技術保障與支持有較高需求,希望具有“一鍵式”技術保障服務和遠程協(xié)助,及時解決技術問題和設備故障?,F(xiàn)有教學環(huán)境中的教學設備,89.87%的教師需要功能說明和技術培訓,說明教師對教學輔助人員依賴度較高。
現(xiàn)有技術保障服務的滿意度為52.94%,沒有達到教師要求的服務水平。筆者分析認為,教育技術部門需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工作:一是提高服務意識。關注師生在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全部信息化問題,協(xié)助教師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是技術保障部門的本職工作。工作人員需加強認識,而不僅僅是解決設備故障,把教學輔助工作簡單化和技術化。二是提高服務能力,加強內部交流、自主學習和組織培訓。熟練掌握現(xiàn)有設備的功能,關注信息技術發(fā)展前沿和教學需求,做好教育教學和信息技術之間的橋梁作用。從而達到為師生提供卓越服務的目標。詳細數(shù)據如表4 所示。
表4 服務與管理篇
此次調研從教室基礎環(huán)境、教學功能、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服務與管理四個方面分析了教師教學信息化應用水平和教師對基礎環(huán)境、教室功能與服務的基本需求。通過分析采集數(shù)據,為智能教室建設規(guī)劃者勾勒出建設重點方向與具體細化方式。
問卷調查過程、問卷設計水平、調查范圍及統(tǒng)計方面還存在不足。另外,智能教室建設還需從學校整體發(fā)展角度和資金狀況去整體考慮。項目規(guī)劃還應具有一定的先進性、信息化教學與創(chuàng)新引導性,所以調查統(tǒng)計數(shù)據與分析僅供決策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