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霖
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會碰見一些讓人望文生義的成語或大家常常用錯的字音、字形,我將它們總結了一下,以期引起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注。
古語有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睂@句話,今人普遍這樣理解:“不孝的事情有三件,沒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然而這句話的意思真是如此嗎?
這句古語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狈治鲈?,它的意思應為:不孝的事情有很多,不盡作為子女的責任是最大的不孝。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是沒有盡子女之責,但君子認為,舜的行為和告訴父母一樣。孟子為什么這樣認為呢?因為堯帝是在考察了舜的德行后,才決定把兩個女兒嫁給他的。
這樣一比照,人們對“無后為大”的理解就是錯誤的。首先“不孝有三”的“三”不是指“三件事”,而是指“多件事”,這應當算作文言文譯讀錯誤。其次被誤解最深的是“無后”二字,它的意思不是“沒有后代”,而是“沒有盡到后代的責任”。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偏差,原因也很簡單:一是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就是傳宗接代,多子多福;二是人們在翻譯時沒有聯(lián)系上下文,斷章取義。
古往今來,像這樣以訛傳訛的例子真是不少。比方說我們耳熟能詳?shù)乃渍Z“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其實在這句話中,“臭皮匠”和諸葛亮沒有半毛錢的關系。有人還牽強附會地為它編出這樣一個故事:諸葛亮為了刁難孫權,讓他派人造一個技術含量極高的寶塔。孫權一籌莫展,三個擺攤的皮匠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用牛皮縫了一個巨大的葫蘆,再往里面澆灌銅水。寶塔建成后,諸葛亮再也不敢小瞧東吳了。甚至,有人還把另一個版本的故事編進了小學課本:諸葛亮帶兵過江,因江水湍急,暗礁遍布,將士們無法過江。后來來了三個做牛皮活兒的皮匠,他們想出一個辦法,讓諸葛亮買來一頭牛,再把整張牛皮剝下來,封好口后往里吹氣,做成牛皮筏子,這樣渡江時就不怕遇到暗礁了。諸葛亮采用了他們的方法,果然順利渡江。
這兩個故事倒是挺生動,卻都是訛傳。那么“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句俗語本來的意思是什么呢?其實“皮匠”應寫作“裨將”,是“副將”的意思,就是說幾個副將的智慧加起來可以抵得上一個諸葛亮??赡芤驗椤榜浴弊蛛y寫,老百姓就把它寫成了最貼近生活的“皮匠”了吧。如果這僅僅作為一種玩笑倒也沒什么,但我覺得編寫教材時應該查考清楚故事的來龍去脈,訛傳的東西不應該隨便寫進課本,否則不僅誤人子弟,而且還有篡改歷史之嫌。
還有一個常用的成語是“無奸不商”。一提到這個詞,商人狡猾奸詐、唯利是圖的嘴臉立刻浮現(xiàn)在人們的腦海中。實際上“無奸不商”原本寫作“無尖不商”。古代買米以升斗作為量器,賣家在量米時會用一把紅木戒尺削平升斗內(nèi)的米,以保證分量準足。講誠信的商家總會在升斗上面多加一撮米,形成一撮“尖頭”,盡量讓利給顧客。這原本是告誡商人做生意要講誠信,童叟無欺,如今卻演變成了對商人的諷刺,真是大錯特錯!
不輕信傳言,不在沒弄清事實的情況下散布傳言,是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深思而慎取”不是學究,不是迂腐,而是一種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它應該成為每個人為學做人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