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鴻英
(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000)
城市文化是在城市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市民們長期以來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共同思想、價值觀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行為規(guī)范等精神財富的總和[1]。城市文化會影響服裝設計師,使其對城市文化進行融合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城市服裝時尚,引領服裝潮流,進而提高和豐富城市文化的內(nèi)涵,促進城市文化發(fā)展[2],因此城市文化與服裝設計之間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本文以城市文化中的建筑元素為切入點,結合服裝廓形、面料選擇、工藝、圖案等多種因素,將城市文化元素及其所表達的城市內(nèi)涵等創(chuàng)新應用于服裝設計,為服裝面料、款式、圖案等設計注入新的活力。
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反映了城市的特征。19世紀初黑格爾就曾把服裝稱為“流動的建筑”,極其簡練地指明建筑與服裝之間的微妙關系[3]。17世紀,受巴洛克建筑的影響,歐洲服飾造型追求繁復夸張、富麗堂皇、氣勢宏大、富于動感,以彰顯貴族氣質(zhì)(如圖1);與其相似,哥特服裝風格也與建筑造型相互呼應(如圖2)。當代設計師同樣將城市建筑元素廣泛用于服裝設計, “漢帛獎”第23屆中國國際青年設計師時裝作品大賽就以“城市印象”為主題,讓服裝設計師們將對城市的理解運用到服裝設計中,作品風格迥異,成衣效果各具特色(如圖3、圖4)。例如獲得金獎的作品《幻城》(圖3),將抽象的城市特征運用到服裝設計中,并融入設計師的創(chuàng)意,服裝結構設計獨特,顏色搭配合理,極富視覺沖擊力。
圖1 巴洛克服裝
圖2 哥特式服裝
香港的文化既有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根基,又有西方文化的強烈影響,是東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結果。作為國際性的經(jīng)濟、金融、航運和信息中心之一,香港這座城市將中外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4]。香港的建筑多數(shù)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興建,歷史悠久的寺廟、教堂及祠堂,政府建筑如軍營、官邸等,都反映了早年香港居民的宗教信仰、風土人情,同時由于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不少建筑亦保留了殖民地時代的西方建筑特點,形成了香港獨有的建筑風格,將其建筑圖案、建筑廓形等融入服裝設計,極具時代與地域特色。
圖3 “漢帛”金獎《幻城》
圖4 “漢帛”參賽作品
在香港眾多典型建筑中,本文選擇維多利亞港作為素材來源,將維多利亞港建筑物的縮影(如圖5a、b所示),用簡練的線條進行勾勒,并進行圖案創(chuàng)新(如圖6a、b所示),應用到服裝設計上,與潮流相結合,時尚又不失內(nèi)涵,富有文化底蘊。
目前,服裝工藝手法有手工編織工藝、刺繡工藝、印花工藝、激光雕刻工藝等。將城市文化元素融入服裝設計,突出服裝風格、服裝面料,需借助多種工藝手法呈現(xiàn)不同的服裝視覺效果,在保證服裝實用性的同時,展現(xiàn)富有創(chuàng)意的設計方法和理念。
圖5 建筑縮影
圖6 圖案設計圖
本文服裝設計中,分別使用定位印花、刺繡(見圖7)以及定位激光切割(見圖8)的工藝手法,對服裝面料進行整改,凸顯城市文化元素,以獲得設計的服裝視覺效果(見圖9)。定位印花的技術關鍵在于解決色差問題和精確定位;激光切割技術原本是應用于鋼板等金屬一類的工業(yè)技術,現(xiàn)在服裝領域也有廣泛應用,但其對服裝面料的選擇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使用含棉高的純白色面料,會導致切割的邊緣發(fā)黃。
圖7 刺繡
圖8 激光切割面料
圖9 服裝視覺效果
本文成衣設計主題將城市居民的精神訴求和城市文化元素相結合,設計出兩組系列服裝成衣(見圖10、圖11),系列服裝成衣使用白色、黑色、藍色烘托城市人群內(nèi)心世界,展現(xiàn)服裝本身美的同時呼吁社會在推動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時更需關注人們的精神訴求,實現(xiàn)人與城市和諧發(fā)展。
圖10 第一系列服裝設計成衣
圖11 第二系列服裝設計成衣
城市文化元素與服裝設計相輔相成,創(chuàng)新利用城市文化元素和現(xiàn)代工藝技術相結合進行服裝設計,不僅能使服裝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符合潮流趨勢,還能使其富有城市文化底蘊,對推動城市文化的發(fā)展和拓寬服裝設計領域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