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梅
20世紀初期的中國史學在中國史學發(fā)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一時期,梁啟超主張建立的“新史學”, 對后人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同樣,這一時期的史學家何炳松的史學思想對后世也影響巨大,何炳松的史學思想形成受到著名史學家胡適的較大影響。
在中國史學發(fā)展史上,20世紀初期的中國史學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影響了整個20世紀中國史學的走向。在這一時期,梁啟超首先以進化史觀為基礎,提倡“史界革命”,主張建立“新史學”。新史學是指區(qū)別于封建舊史學的資產階級史學。他在批判封建舊史學的基礎上對史學研究的對象、內容、性質、價值進行了重新界定,梁啟超以其嶄新的近代史學觀念,加上流暢的文筆,對后人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這一時期的史學家,還有一位的史學思想對后世影響巨大,他就是何炳松。何炳松,字柏丞,1890年出生在浙江金華。何炳松在學術上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其先祖何基,號北山先生,是朱熹得意門生黃干的弟子,為北山學派之開宗。何炳松的父親何壽銓對仕途并不熱衷,他潛心研究朱子之學,以傳授學問為樂,在當?shù)叵碛惺⒆u。何炳松的母親也出身名門,是南宋名臣宗澤的后裔。
良好的家學淵源對何炳松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父親的精心教育下,何炳松14歲時就考中秀才,并于同年進入金華府中學堂接受新式教育。1906年,由于學習成績優(yōu)異,何炳松被學校中途保送入浙江高等學堂。1912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被公費派往美國留學。他先是就讀于加利福尼亞大學。1913年,他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學習歷史學及政治學;1915年,他到普斯敦大學研究院,專攻現(xiàn)代史和國際政治,獲碩士學位。在此期間,他曾擔任留美中國學生會副會長,《留美學生季報》編輯等,于1916年回國。
何炳松回國后,引進了新的西方史學理論,建立了與梁啟超主張并不完全相同的“新史學派”。何炳松的新史學思想來源于美國史學大師魯濱遜,他所主張的新史學主要是相對于蘭克史學這種“舊”的史學而言的,新史學派的理論經過何炳松在中國的傳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何炳松的史學觀受到胡適的很大影響。1915 年,何炳松與胡適在美國康州中城(Middletown)美以美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舉行的“東美留學生第一次大會”上第一次見面。這年秋天,何炳松到新澤西的普林斯頓大學政治系攻讀碩士學位,而胡適則轉學到哥倫比亞大學。兩人從此之后交往頗多,經常在一起切磋學問。
兩個人回國后,都成為了北京大學的教師,因此有了更多交流的機會。何炳松在北大一共任教五年,在這期間,他與胡適相處得不錯,也曾經一起出游。盡管何炳松在北大任教這段時間將主要精力用在了譯介西方的史學理論方面,但他卻與專心改造中國古代史的胡適有不少的共同語言。這種共同語言建立在他們對浙東學派的史學大師章學誠的共同興趣方面,胡適的著作《章實齋年譜》在未定稿之前,曾經請姚明達作了一次系統(tǒng)的增訂工作,而姚明達在作增訂工作時,則經常與何炳松商量,當《章實齋年譜》出版時,胡適更是請何炳松為其作序。
何炳松在序言中敘述了他與胡適在美國和北大的交往和“特殊的交情”,何炳松認為當時史學家的主要任務不是振興“國學”,而是如何的理解、吸收西洋的文化。這與胡適所倡導的用科學的方法整理國故實質上是一樣的,其目的都是為了引進西方的學說,改造傳統(tǒng)文化。那時兩人之間的關系十分不錯。何炳松的《新史學》一書出版前,胡適也曾給他校閱。
1935年,日寇侵華步步加劇。在大敵當前的特定情況下,出于保護中國文化的民族主義感情,何炳松起草和簽署了《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在宣言中,何炳松等人主張要批評傳統(tǒng)文化,但同時又不盲從洋人,對西方文化,必須從中國的需要來決定取舍。對此,胡適卻有不同的看法。胡適認為,文化本身就是保守的,中國文化更是保守,因此絕對不用為丟失中國本位文化而擔心。如果中國文化的一些成分失去了,只是說明這些部分本來就不適應時代的需要。
對與胡適的批評,何炳松做了答復,力求區(qū)分它們所說的“本位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區(qū)別。他強調說,提倡中國本位文化,并不等于恢復傳統(tǒng)文化,相反,他們的目的是用科學方法改造傳統(tǒng)文化。之后,何炳松等人又發(fā)表了《我們的總答復》一文,力圖陳清他們所說的“此時此地的需要”的具體含義,他們認為那就是要“充實人民的生活,發(fā)展國民的生計,爭取民族的生存”。一番爭論過后,兩人的觀點并沒有改變。不久,何炳松被任命為暨南大學校長,繁雜的事務使他無暇他顧,他與胡適的關系才漸漸疏遠了起來。
(作者單位:青島超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