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量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可以豐富人們的語言,同時使語句更加準(zhǔn)確?!皬垺弊鳛楝F(xiàn)代漢語中比較典型的形狀量詞,不管是教學(xué)方面,還是在留學(xué)生學(xué)習(xí)方面,都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從學(xué)者們對量詞“張”的研究來看,內(nèi)容主要集中于它的語義擴展,很少有研究它的歷史溯源發(fā)展,因此,該文章筆者主要從“張”在各個朝代的語義發(fā)展進行了描寫,以總結(jié)出其規(guī)律。
從已有對量詞“張”的研究來看,內(nèi)容主要集中于它的語義擴展,很少有研究它的歷史溯源發(fā)展,然而量詞的語義發(fā)展過程又極其重要,所以該文章具體的描寫了量詞“張”在各個朝代的語義演變。
據(jù)《說文解字》卷十二記載,張最初的意思是:施弓弦也,從弓長聲,陟良切。白話版即張,將弦系在弓上。字形采用“弓”作邊旁,“長”作聲旁。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對張的概念進行了補充與完善,張弛,本謂弓施弦解弦。引申爲(wèi)凡作輟之稱。禮記曰。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爲(wèi)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從弓。長聲。陟良切。十部。
《新華字典》中對張的解釋有幾下幾點:
開,展開:張開;張目(a.睜大眼睛;b.助長某人的聲勢稱“為某人張張”);張榜;鋪張;張燈結(jié)彩;綱舉目張。
商店開業(yè):開張。
拉緊:緊張。張力。
擴大,夸大:夸張。
放縱,無拘束:乖張。囂張。
料理,應(yīng)酬:張羅。
驚惶,慌忙:張惶失措。
看,望:張望。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量詞:一張紙。三張桌子。幾張嘴。兩張弓。
張在《說文解字》中最原始的意義是“拉開弓”的意思。例如:
1)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老子·道德經(jīng)》)
2)既張我弓,既挾我矢。(《詩經(jīng)·小雅》)
后來引申為“張開,拉開,展開”的意思。張最早出現(xiàn)在周代的《周易》中,之后整個先秦時代的著作幾乎都是以“張開、拉開”的意義出現(xiàn)。例如:
3)張弧,欲射之也。(《周易》)
4)上九,睽孤;見豕負(fù)涂,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后說之弧,匪寇婚媾。(《周易》)
由以上“張”演變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它是由本義“拉開弓弦”擴展到“張開”之義。之后又?jǐn)U展到稱量可張開的事物。
3.1 兩漢時期
在檢索的古代漢語語料庫兩漢時期的語料中,共有2024條關(guān)于“張”的語料,除了“張”作為姓氏和本意“張開”以外,并未出現(xiàn)作為量詞的用法。但在《居延漢簡》和《漢書》中,我們發(fā)現(xiàn)量詞“張”的稱量對象有弓和弩。出現(xiàn)的例句共有20條,筆者節(jié)選幾條來展示。
1)承五月余官弩二張,箭八十八枚。(《居延漢簡128.1》
2)承六年十二月余官弩二張,箭八十八枚。(《居延漢簡128.1》
3)赤弩一張,力四石,木關(guān)。(《居延漢簡128.1》
從我們搜索的例句來看,兩漢時期“張”稱量名詞的范圍很小,只用于“箭”、“弩”和“弓”等可以張開的物體,可見“張”由“張開”之義擴展到可以稱量“張開的事物”,但是使用的頻率不高,所以這一時期,“張”作為量詞來使用不是普遍的現(xiàn)象。
3.2 隋唐時期
到了隋唐時代,量詞“張”出現(xiàn)的頻率增加,稱量的范圍也明顯擴大,除了稱量“弓”和“弩”以外,還可以稱量紙、紙錢、琴瑟、錦被、床以及傘等名詞。
琴、傘和折柄匙使用的時候都需要張開,而不是一個靜態(tài)的平面,所以正好說明了“張”的本義。
1)夫為政也,猶張琴瑟,大弦急者小弦絕,故子貢非臧孫之猛法,而美鄭僑之仁政。(隋唐五代·《晉書》)
之后“張”稱量的事物出現(xiàn)了平面性的特點,比如:紙、紙錢、床、鹿皮和被子等,這些事物都具有平面義。
2)佐史謂曰:“幸與諸君臭味頗同,能相救否事了,當(dāng)奉萬張紙錢?!保ㄋ逄莆宕ぁ稄V異記》)
3)時廷尉奏殿中帳吏邵廣盜官幔三張,合布三十匹,有司正刑棄市。(隋唐五代·《晉書》)
3.3 宋朝
從檢索的宋代語料庫中,我們發(fā)現(xiàn)并未出現(xiàn)新的可稱量的名詞,幾乎都是隋唐時代稱量名詞語義特征相似擴展而來。比如:“花箋”和“黃敕”與“紙張”語義特征類似,都具有平面性的特點;“虎皮”和“鹿皮”類似,所以它們都用“張”來修飾。
1)做畢這詞,取張花箋,折疊成書。(宋·《話本》)
2)明宗賜以虎皮,人一張,皆披以拜,委身宛轉(zhuǎn),落其氈帽,發(fā)亂如蓬,明宗及左右皆大笑。(宋·《舊五代史》)
3.4 元明
從檢索的古代漢語語料庫可以看出,元明時期“張”所稱量的名詞種類明顯增加,使用頻率也大大提高。除了以往年代出現(xiàn)的稱量名詞之外,還出現(xiàn)了以下新的稱量名詞。
在這個時期“張”稱量名詞的特點由 “平面性”發(fā)展為“事物功能主要集中于表面”。下面例子中的各個稱量名詞同屬于家具的下位詞,它們具有相似的語義特征,即表面是供人們使用的,真正發(fā)揮功能的地方是它們的表面。
1)軒轅翁起來開了門,將一張桌當(dāng)門放了,點上兩枝蠟燭,朝天拜了四拜。(元明·《二課拍案驚奇》)
2)那里擺著一張朱紅的柜臺。(元明·《粉妝樓》)
3)抬到廳前,下了轎,柯陳兄弟忙掇一張坐椅擺在中間。(元明·《二課拍案驚奇》)
4)另外,又出現(xiàn)的一些新的稱量名詞,均由“紙張”演變而來。兵符、批文、文書以及和尚圖都是由紙制作而成,所以也由“張”來稱量。
5)當(dāng)下眾人將李定渾身一搜,搜出兩枝令箭、一張兵符,雙手呈上。(元明·《粉妝樓》)
6)你既來到我堂上,我有批文一張,要借重你看看?!保ㄔ鳌ぁ睹髦榫墶罚?/p>
接著又出現(xiàn)了新的稱量名詞,如:“梨鋤”、“鐮”和“衣架”與“梯子”,這些都屬于“張” 用法的延伸。 “漁網(wǎng)”使用的時候需要張開形成一個平面,器官“嘴”(口)的動態(tài)形式和“張”的本意“張開”一致,也是形成了一個平面,因此它們用量詞“張”來稱量。
7)里邊又有一對聯(lián)云:“一張鐵嘴,識破人間兇與吉;兩只怪眼,善觀世上敗和興。”(元明·《封神演義》)
8)兩道壽眉遮碧眼,一張瓷口露金牙。(元明·《西游記》)
從“張”稱量名詞的演變中來看,它不僅可以稱量動物的毛皮,又發(fā)展成可以稱量人的皮或者臉皮,之后又虛化為人的臉和面孔。
9)見壁上繃著幾張人皮。(《水滸傳》第二十六回)
10)兩只眼睛一張臉皮都火紅了。(明《龍陽逸使》第十一回)
11)一張面孔,生得筍尖一樣嫩。(明《龍陽逸使》第十九回)
3.5 清
隨著這一時期思想的活躍,白話文使用的更加廣泛,因此量詞“張”的稱量名詞范圍也明顯擴大,但是大多數(shù)是由之前的名詞演變而來。
以下例子中所有“張”稱量的名詞均由“紙”發(fā)展而來,他們和紙具有相似的特點,因此也用“張”來稱量。
1)陶子堯發(fā)急道∶“合同一張是假的,原是預(yù)備打官司的。(清·《官場現(xiàn)形》)
2)黃三溜子依照二掌柜的主意,花一萬銀子打了兩張票子。(清·《官場現(xiàn)形》)
3)一個人正在那里盤算,忽然管家傳進一張名片,說是縣里來拜。(清·《官場現(xiàn)形》)
4)找得一張地理圖,畫得極其工細(xì)。(清·《官場現(xiàn)形》)
5)若論銀錢吃穿等類的東西,究竟還不是我的;惟有寫一張字,或畫一張畫,這才是我的?!保ㄇ濉ぁ都t樓夢》)
該例子中的“炕”與“床”具有相似的特點,即表面是物體存在的價值所在,所以選擇“張”來稱量。
3.6 現(xiàn)當(dāng)代
在現(xiàn)當(dāng)代,量詞“張”搭配的名詞已經(jīng)基本定型,在某些特定的語境也許會增加一些名詞,但有些稱量用法已經(jīng)逐漸消失,比如“一張傘”“一張衣架”“一張?zhí)葑印钡?。但總體上“張”的用法和明清時期一樣,已經(jīng)定型。
量詞的廣泛使用是區(qū)別漢語和其他語言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所以研究量詞很有必要。以上我們從“張”在各個朝代的語義發(fā)展進行了詳細(xì)的描述,給出了總結(jié),望對量詞“張”的認(rèn)識有一定的幫助。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xué)文法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