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濱
中國航空工業(yè)綿延百余年,歷史隧道留下一長串望不到盡頭的名單,一個個航空科學家的名字鐫刻在藍天之上,他們用一生創(chuàng)造的飛翔奇跡將彪炳史冊,光耀千秋。
一生心念航空,一生奉獻航空,他叫吳大觀。
將生命融入強軍事業(yè),為航空報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叫羅陽。
中國航空工業(yè)的恢弘進程是一部中國人披肝瀝膽的奮斗史,是一曲航空科技工作者求實創(chuàng)新的奮進交響樂。
馮如、王助、徐舜壽、黃志干、陸孝彭、宋文驄、李天……中國航空工業(yè)綿延百余年,歷史隧道留下一長串望不到盡頭的名單,一個個航空科學家的名字鐫刻在藍天之上,他們用一生創(chuàng)造的飛翔奇跡將彪炳史冊,光耀千秋。
弘揚科學家精神是使命使然
今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访鞔_了“科學家精神”六個方面的內(nèi)涵,即,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xié)作的協(xié)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
航空工業(yè)提出的“一心、兩融、三力、五化”新時代發(fā)展戰(zhàn)略,強調(diào)把“航空報國、航空強國”作為“一心”使命。面對新時代巍巍大任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身處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chǎn)業(yè)革命的滾滾洪流,廣大航空科技工作者應當繼承中國航空工業(y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立足當下,面向未來,塑形鑄魂科學家精神,爭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創(chuàng)造者、建設科技強國的奉獻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踐行者、良好社會風尚的引領者。
闊步新時代,開拓新征程,廣大航空科技工作者只有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著力改進作風和學風,才能更好地擔負起“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歷史使命。
弘揚科學家精神是力量之源
科學家是科學精神的人格載體,中外無數(shù)杰出科學家為我們樹立了崇高榜樣,我們要把講好科學家故事作為加強企業(yè)文化建設、弘揚科學家精神的重要抓手,讓科學家的思想品格和價值理念燭照奮斗者的前進道路,點燃追夢人的擔當激情。
回望人類科學發(fā)展史,科學家故事早已寫下浩繁史冊,從中我們可以感悟深邃的啟示,汲取充沛的智慧和力量。弘揚科學家精神,就當講好科學家故事。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愛國主義從來都是科學家精神的源頭活水,他們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總是把國家和人民利益置于局部或個體利益之上。1956年,物理學家王承書同丈夫和孩子從英國回到祖國,行前將兩輛汽車和冰箱等全部送人。她后來回憶說:“有人說中國窮,搞科研沒條件,其實我們回來時何嘗不知道,那時條件更差。但我們是中國人,祖國還在百廢待興的時候,我不能等別人來創(chuàng)造條件,我要親自參加創(chuàng)造條件、鋪平道路的行列?!?961年,王承書悄然消失于物理學界,加入到隱姓埋名的原子能事業(yè),同年,她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在科學研究中,不應盲從迷信,只能服膺真理。中國科學家張彌曼是瑞典古生物學家雅爾維克的學生,他在用化石連續(xù)磨片方法還原“楊氏魚”后發(fā)現(xiàn),老師一直以來被寫入教科書的一個權威結論是錯的。張彌曼勇于質(zhì)疑權威,推翻老師的結論,這種嚴謹務實的較真態(tài)度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演化提供了新觀點。當年毛澤東主席會見錢三強時,特意提到錢三強父親錢玄同的一篇文章,并稱贊道:“錢玄同反駁老師章太炎,有這種勇氣,是很不容易的?!倍畔殓貞洰斈陞⒓託鋸椦兄茣r,領導者與被領導者、大專家與剛剛參加工作的小青年,在討論問題時,沒有誰以勢壓人,大家充分發(fā)揚了學術民主。他總結說,良好的學術風氣也是氫彈研制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學的每一步發(fā)展都告訴我們,從事科學工作必須堅守“實事求是”和誠信底線,科技工作者應當尊重科學規(guī)律,遵循科學共同體的學術規(guī)范。現(xiàn)代科學講究嚴密的推理論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經(jīng)過多地的試種之后,才確定在鹽堿地種植海水稻可以取得豐收的結論。最近,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團隊的一則新聞持續(xù)刷屏,人們無不感佩大科學家的科學風范。在發(fā)布重大科研成果消息之時,面對媒體,年屆九旬高齡的屠呦呦,態(tài)度低調(diào),用語嚴謹,與一些擅長浮夸浮躁、投機取巧的人形成了鮮明對照。人們從屠呦呦身上感受到的正是一種“做一分事,說一分話”的科學家精神。
粱漱溟先生曾經(jīng)說“人生的意義在于用心思去創(chuàng)造”,大凡取得偉大成就的科學家無不是“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的實干者,努力不懈地開拓人類認知邊界、不斷造福人們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袁隆平在1980年代中期向國家提出研究雜交水稻的設想,他的建議被列入國家“863計劃”。雖然他是項目主要負責人,又是大科學家,但是他堅持把自己的研究工作放在田間地頭。有一次他與一個農(nóng)民握手,對方發(fā)現(xiàn)他手上的老繭與自己一樣厚,渾身上下也曬得和自己一樣黑。南仁東在同事眼里落拓不羈,可就是這樣一位看似隨性之人,為了建成中國的FAST,找到合適的臺址,從1993年到2005年,他在貴州走遍了上百個窩凼。
科學家們深知推動科學進步就必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們懂得一己之力的微博、團隊力量的偉大,他們對于科學發(fā)展有著永無止境的渴望。錢學森曾說:“稱我為導彈之父是不科學的,因為導彈衛(wèi)星工作是大科學,是千百萬人大協(xié)作搞出來的,光算科技負責人就有幾百,哪有什么之父!”1980年10月,我國成功發(fā)射運載火箭。總設計師黃緯祿在2011年7月某日,躺在病榻上接受南華大學師生采訪,為師生寫下這樣一句話:傳承“兩彈一星”精神,勇挑民族復興重擔。這是他人生的絕筆,也是一名科學家畢生的精神寫照。
弘揚科學家精神是強國之魂
當今世界處于以信息化全面引領創(chuàng)新,以信息化為基礎重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新階段,各國正迎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ǎn)業(yè)變革的大潮巨浪。擺脫科技受制于人的困窘局面,建設強大的中國航空工業(yè),只能依靠我們自己,依靠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奉獻和創(chuàng)新,依靠每一名黨員、每一位員工的擔當和作為。
楊振寧先生如此評價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理想黨員。
鄧稼先、錢學森、于敏、吳孟超、黃大年、鐘楊,一代代科學家精神薪火相傳,我們可以稱之為“中國精神”“中國科學家精神”,這種精神歷久彌新,是廣大科技工作者最為寶貴的精神資源。
新中國航空工業(yè)誕生于戰(zhàn)火紛飛的抗美援朝期間,流淌著紅色基因,深懷著家國情懷。近70年來,中國航空工業(yè)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奮然崛起,至于今日已成為世界航空工業(yè)的重要一極。但是也要看到我們同西方航空工業(yè)列強的差距,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大而不強的現(xiàn)狀。
在建設新時代航空強國的新長征路上,我們都是奮斗者,我們都是追夢人。弘揚科學家精神,是弘揚航空報國精神的內(nèi)在要求,弘揚科學家精神,就是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強五精神、大運精神和直10精神,我們要以學習貫徹《意見》為契機,用科學家精神充實報國強國文化,并以此凝聚激勵全體航空人。
成功的背后有靈魂,弘揚科學家精神,充實報國強國文化,我們要注重講好科學家故事,發(fā)揮科學家故事的文化化人功能,將科學家群體集中凝結的科學作風和學風、高尚的思想品格融入我們的價值觀。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昨天,我們不曾辜負歲月,未來,我們更當珍愛科學、珍愛創(chuàng)造。弘揚科學家精神,沿著吳大觀、羅陽等無數(shù)航空英模的足跡奮勇向前,我們一定能迎來建成航空強國的那一天。
(作者單位:航空工業(yè)直升機所)